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人用毛笔沾墨把文字写在竹木片上。写了字的单个竹片叫简,单个木片叫牍,合称简牍,又统称力简。把简编连起来叫‘策’(册)。简册大约出现在殷商和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古书记载,制竹简先将竹子劈成竹条,刮削平整,因青竹含水份,在火上炙烤后才能书写,称‘杀青’或‘汗简’。经杀青的竹简,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便于书写。后来,就把‘汗青’作为书籍的代称。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不朽名句。  相似文献   

2.
桑进林 《现代语文》2005,(10):44-4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诗 句,其中“汗青”一词代指史册。那么,大家 知道把“史册”称为“汗青”的原因吗? 在造纸技术发明之前,古人大多在简牍和 绢帛上书写。简是竹简,牍是木牍,因原料不 同而叫法不同。简牍在用竹木加工成平面竹条 或木条之前,需经烘烤蒸发水分,才能用于书 写。汉代刘向在《别录》中说:“杀青者,以 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 青,亦谓汗简。”这里的“杀”是除水的意 思。“汗简(青)”中的“汗”是名词的使动用 法,即“使简(青)出汗”。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汗青”一词,人们就会想起宋朝大臣、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被世人传诵的佳句中出现了“汗青”二字。这里的“汗青”是指史册的意思。其实,“汗青”一词的本意是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文字。采来的青竹是不易往上写字的,必须用火把青竹板烧得冒出水分后,才容易把字写上去,而且可以防蛀。“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的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  相似文献   

4.
书的典故     
书是人类永恒的朋友,它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最初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称“甲骨文”,或铸在青铜器上,称“金文”。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取一根竹杆截成圆筒,再把这些圆筒劈成一条一条的细竹签,这就是“竹简”。新鲜的竹子含有许多水分,容易长虫子或腐烂,所以在书写之前要先把付简放在火上烘干,称“汗青”、“杀青”或“汗简”。后来我们就把“汗青”作为书籍的代称。如“名垂青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长的竹简有三尺长(约合现在67.5cm长),主要用于书写法律条令和儒  相似文献   

5.
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常常用到。这“汗青”是什么意思呢?“汗青”是古人制作简册时一道工序的用语。在纸出现之前,人们记事是用竹简。新鲜的竹片不  相似文献   

6.
“汗青”原是“竹简”的别称 ,后引申为“成书”之意 ,亦特指史册 ,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蔡伦造纸以前 ,人们写书的材料是竹简木牍 ,故那时的“书”均被称为“竹简” ,因为古人选割下来用于写字的竹子是要经过处理的 ,先要有一道烤炙的工序 ,就是先以火炙让竹子“出汗” ,即现在所说的“蒸发水分” ,这样 ,竹子干后不但易于书写 ,而且可免虫蛀 ,于是就称“竹简”为“汗青” ,如《新唐书·刘子玄传》 :“头白可期 ,汗青无日。”“丹青”原为“画”的别称 ,后亦比喻坚贞不屈或忠贞之士的图像。“…  相似文献   

7.
在没有文字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是用结绳(在绳子上打结)、堆石、在地面上或石板上等平面上刻画粗略的图形等办法来记载事物以助记忆的。公元前1711年——前1066年的殷商时代,开始有了在龟壳或兽骨上刻画一些类似物体形象的原始文字,即所谓的“甲骨文”,随后又刻写于木简(木片)、竹简(竹片)等来作记事材料。到了“春秋”以后,又出现了用蚕丝织成的“帛”作书写文字的材料,但是真正用植物纤维来造纸,则可追溯到公元前140年——前87年的我国西汉武帝时期,当时已能用大麻纤维来造纸(195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西安东郊灞桥一  相似文献   

8.
“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一层竹青,含有油水成份,不易刻字;而且竹容易被虫蛀,所以古人就想出了火烤的办法,把竹简放到火上炙烤。经过火烤处理的竹简刻字方便,且防虫蛀,所以火烤是竹简制作的重要工序。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常称信札为“尺牍”,又称为“函”,而且都以“封”作为量词和数词组合表示信件的多少。发行书籍又称为“出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介绍: 在古代,用木片、竹片(也称竹简)做书写材料的时候,因为竹片宽度有限,不能写完自己所要表达的话,而木片可以在适当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牍函封版     
人们常常称信札为“尺牍”,又称为“函”,而且都以“封”作为量词和数词组合表示信件的多少。发行书籍又称为“出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在古代,用木片、竹片(也称竹简)做书写材料的时候,因为竹片宽度有限,不能写完自己所要表达的话,而木片可以在适当范围内随自己的需要决定它的宽度,所以往往采用木片做为书写材料。  相似文献   

11.
书族十代     
第一代:木简竹简式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改革造纸术之前,我们祖先所使用的“书”差不多都是用漆写在木片或竹片上的,再用细绳或牛皮索串联在一起。这种“木简竹简式”的书与印度的“贝叶”书(古印度特产一种“贝多罗树”树叶像笋壳,古印度人将叶子用绳穿成“书”用来写经文)、埃及的纸草书(尼罗河岸特产一种阔叶的草,古埃及人用来写“书”)以及古代西方的泥板砖刻式“书”,可以并称为古代人类四种原始“书”。  相似文献   

12.
计量文章书籍的量词篇、章、卷、册、首、条等,考其源,各不相同,其运用对象也有所区别。篇册造纸术未发明之前,文字刻写在尺来长的狭窄竹片或木片上,书写于木片的叫“牍”或“札”,写于竹片的称“简”。如果书写的内容较多,往往需要数片或许多片,用绳索将这些写好的简、札联结起来,编缀在一起,这便是“篇”,又称为“册”或“策”。以后,用“篇”指首尾完整的诗文,如,李白斗  相似文献   

13.
最近,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文言文注释,略有所得。一《勾践灭吴》的最后一段:“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汉,又郊败之。遂灭吴。”“果行”,课本注释:“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这个解释抄自王力主编的《古代散文选》(上)。与课本相配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译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本文前面的一段记载越国决定伐吴的经过。首先是越国父兄请战,勾践推辞,父兄又请战,勾践同意并聚众誓师,是伐吴的决心已定。如果再将“果行”解释为…  相似文献   

14.
古“箦”与“笮”,其为物之大类同,而为用异。为其大类同也,故其音相近:箦,侧革切,庄母麦韻字,上古韵归锡部;笮,侧伯切,庄母陌韻字,上古韻归铎部。两字双声,韻亦邻近。为其用异:箦用于床,笮用于屋,故又不相混。至于“箦”“笮”之与簟、席,古者制异、用异,声韻亦了不相涉,截然为二。今之为字、辞书者,混淆不清,洵属疎失。《辞海》(修订本)竹部: 箦用竹片编成的床垫子。《礼记·檀弓上》:“华而(耳完),大夫之箦与?”亦泛指  相似文献   

15.
俞琰(约1253—1316),宇玉吾,号石涧道人、全阳子、林屋洞天真逸。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俞琰本是儒者。单父李德裕说:“石涧先生,吴中老儒也。”作为由儒者转变过来的道教学者,俞琰熟读经、史、子、集,颇为勤奋。纳兰成(性)德容若说俞氏于宝祐(按:“宝祐”似当作“德祐”)间,曾以词、赋闻名于世。俞氏于《易》学尤精。咸  相似文献   

16.
代称趣谈     
桃李——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桃李结果繁多,“桃李满天下”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极多,各地都有。唐朝宰相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了姚崇等数十个人,后来他们都成了当时的名臣。有人赞扬狄仁杰:天下桃李都出在您的门下了!因此后人就用“桃李”代称学生或所荐人才,如说“某某老师桃李满天下”。高足——优秀学生。古代评论马,以高足、中足、低足来判断优劣,高足最好。后来人们以物代人,用“高足”代称优秀学生。汗青——书册,史册。古代在竹简上书写,书写前,将青竹在火上烤,去掉水分。干后的青竹,容易书写而且不易生虫。后来人们用书…  相似文献   

17.
周巍《曹雪芹生年考辨》考辨曹雪芹生年为康熙五十四年(1715),其论证的前提是将曹雪芹认定为曹颙之子,即曹頫(曹颙堂弟)于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上皇帝奏折所云"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所生之遗腹子。而据现存《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可知,曹颙单传之遗腹子乃曹天祐:"天祐,颙子,官州同"。其考证之生年实为天祐生年。既云单传,则其论暗含了曹天祐即曹雪芹的结论,其说混淆茫昧,当误。  相似文献   

18.
文非 《学语文》2004,(5):48-48,47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高中试验本第一册)最后一段有“果行,国人皆劝”一句,课本注云:“[果行]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将“果”理解为果决,实属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19.
火的发现和使用,对于人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人最终同猿分离”,即从“正在形成的人”发展到“完全形成的人”,其主要的标志有二:一是开始制造工具;二是火的使用。马克思认为:蒙昧时代低段(这是借用的摩尔根的分期法,相当于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的“正在形成的人”这一阶段——笔者)“告终于把鱼类作为食物和获得用火的本领”。(参见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第一页)  相似文献   

20.
小知识     
『汗青』,『青史』古代把青竹削成片,刻上字,再用绳子穿连在一起,就成了『一本书』。然而,新鲜的青竹容易生蛀虫,也容易腐烂,因此,必须把青竹片在火上烤干,这道手续就叫『汗青』。《新唐书·刘子玄传》里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