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的实质是人的"个性"的张扬,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的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像力.我们应当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再也不能以自己"个性"的喜好来影响、讽刺、限制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受到很大伤害,甚至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形成.老师一定要备加爱护、尊重有"个性"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17,(6):23-30
"个性教育"是民国时期教育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引发争议的一个问题。民国时期的个性教育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思想、文化问题。从"个性教育"理论的发展看,这个时期个性教育理论发展经历了个人本位的个性教育、国家本位的个性教育以及科学本位的个性教育变迁历程。这种变化其实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思想变迁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郭聘鑫 《教师》2014,(21):31-33
学生在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个性化阅读,必然会涉及三种"个性",即文本中作者所表现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学生的个性。这三种个性三位一体,把握作者的个性是基础和出发点,学生的个性是归宿,而教师的个性则是两者的桥梁和催化剂。阅读只有真正把握和处理好这三种个性,使之和谐发展,才能谓之"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4.
在个性心理方面,李贽提出了"物情不齐"的个性观,主张"万物并育"、"随其资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有才有胆有识人才.同时李贽还看到一个人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在心理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肖川 《陕西教育》2007,(10):7-7
"崇尚个性"、"发展个性"等等,日益成为优质教育的自觉追求.人们对于个性的理解,一般是与众不同.这并没有错.但问题是,"与众不同"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6.
个性解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凭借个人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对文本独特的理解、认识与感悟。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鉴赏水平、兴趣爱好等原因,他们在个性解读文本过程中,会出现对文本个性的"误读和错读"。所以个性解读文本,更需要在深度方面下功夫,使之成为"个性深读"文本。如何将文本深读与个性解读有效结合在一起呢?笔者以《合欢树》教学为例,在三次教学实践之后,从课堂探究的"放"与"收"和重难点突破的"入"与"出"两方面提出四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个性是作文的灵魂,但是作文个性目标却长期被中学作文教学漠视,造成了职院新生作文缺乏个性.中学作文教学漠视作文个性教学的宏观原因主要有"语文工具论"拒绝学生个性;"典型性原则"束缚学生作文个性;"应试教育"冷落学生作文个性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自由个性"的理解首先是一种真正的"个人的独立性",这种"个人的独立性"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基础之上的独立性;"自由个性"还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和"个人的独立性"基础之上的"个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个性"更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基础之上的"每一个个人"个性独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生存状态。"自由个性"这一内涵表明了追求"每一个个人"的个性独立、自由及解放优先性与真正意义上社会平等和谐的统一是马克思学说的真正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9.
常海英 《考试周刊》2014,(54):46-46
学生作文常常没有新意,很少有创新之作,不能体现学生个性。"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是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必要手段;培养学生的个性是最终目的。文章从三方面入手,努力使学生作文展现个性,写出有内容、有文采、有个性、有生气的"华章"。  相似文献   

10.
正"有个性的学生常有,而容个性的教师不常有"。师之"不容",往往扼杀生之个性;师有容,而后生之个性绽放。——题记说到学生个性的丧失,许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应试教育"、标准答案……在网上看到"千里一诺"说,邻家的孩子用十个词造句,孩子原来是这样做的:悄悄——小鱼儿和小青蛙在水里悄悄说话。  相似文献   

11.
电学"三表"——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是中学电学实验的常用仪表."三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抓住"三表"的共性、个性,可以顺利解题.1."三表"的共性和个性共性: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都是由磁电  相似文献   

12.
形式单一、机械重复式的语文作业会抹杀学生的天性和个性。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作业重"量"轻"趣"、重"知识"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现状,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冯契的个人观围绕着个别、个体和个性三个概念展开,以"自由的个性"观为核心.就个别来说,他在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中闻述个别;就个体来说,他把个体看作是实践的、历史的、知觉一意识的主体;就个性来说,他把"自由的个性"看作是有智慧的个人.冯契的个人观突出个人之"个",个别强调"个"与"个"之间的区别,个体强调有"个"之实在,个性强调"个"的内在本质及其属性.冯契开拓了建构个性化个人观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民国先期中学教科书闪烁个性教育的亮点,从体质、人文、志向、兴趣、能力等五个方面,导扬学生个性取向,在我国教材发展史上,架构了"个性—群性—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的个性教育初步形制。  相似文献   

15.
"个性"是"求异"。而"异"的真谛就是"求真""务实"。学生本身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写出的文章也就带有个性的情调。习作是学生个性的思想创作。他们根据在社会生活中对不同事物的体验,用书面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形式。新的课程标准在作文中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习作中只有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才能使"个性"大放"异彩"。只有千千万万学生的"真"才会有"异彩纷呈"的文章。若能在生活中细心观察,读书中积累语言,训练中学以致用,习作中抒发真情,才会使"个性的火花"得以迸发、升华。文章才会有淳美、质朴的韵味;有和谐、自然的情趣;有返璞归真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个性"是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伦理学原理"批语>中反复强调"发达个性"、"崇尚个性".1945年4月,中共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他主张"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应该包括"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能够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民生计'而是有益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为把人格主义教育的着力点从泯灭个性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他提出"合理的教育"模式,使"教育与职业舍一、学问与生计舍一",以解除旧社会旧家庭种种经济上、意志上的束缚.  相似文献   

17.
日本小学生的个性教育是一种"全员化个性教育",其个性教育的成功体现于"法律和制度并重"、"教改与课改相印"、"个性与共性相融"的改革与教育实践。面对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和开放化背景,通过审视日本小学生个性教育深入开展的动力和举措,探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式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发荣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8):110-110,F0003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关键词,素质教育就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发展个性",是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主导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本文拟从"素质教育要认同学生的个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解放学生的个性;要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四个方面,着重论述"素质教育中发展学生个性"的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19.
正著名教学论专家胡克英先生曾说:"教育的伟大力量正在于发展个性,教育的最高价值也在于发展个性。"遂宁高升实验小学确立"遵循教育规律,认同教育共性,尊重个体,扬弃个性,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创造合适的教育"的个性教育核心理念,明确以课程体系、课堂变革、评价体系、教育活动、文化环境、专业教师等六个模块推进个性教育体系的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情智、特长。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的"自由个性"思想,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探讨"自由个性"的含义。分析"自由个性"历史生成,"人的依赖关系"是第一阶段,"物的依赖"是第二阶段,"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二阶段所取代,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个性"理论逐渐传入中国,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作为指导思想。这是应时代发展要求变化而作出的战略部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界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学说中这一珍贵的"自由个性"思想提供了契机和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