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丽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8):128+130-128,130
教育所要确立的人本意识,就是要顺应人的本性及其自然发展的需要;而所谓的生命意识就是指"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自己那样自发而真诚地生活"。体验生活,尊重生命,关心个人的生命需要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所在,也是大学外语教学探求根本寻求回归之路的航标。  相似文献   

2.
大学作为一项教育事业,是理应以教育的本性和规律为其活动方向和原则的。然而,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大学却不仅被看成是一项教育事业,而且被看成是一种社会工具,亦即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的工具。而当大学被看成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工具的时候,其活动方向和原则就变成了政治和经济的目的和逻辑,从而使大学丧失自己的本性,产生大学内外的双重矛盾:在外,是社会对大学不满意,认为大学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文明效应和培养出有教养、有德行的优秀人才;在内,是大学师生不满意,认为他们在大学中没有应有的权利和尊严,只是"上级命令"和各种制度的执行者,对于各种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无可奈何。而让大学的制度、文化回归教育本性,才是大学正常活动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对师生教学关系、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师生社会关系的影响,指出新型师生关系的目标更加突出人本性,内容更加强调生活,方法更加凸显双向互动,情感更加着重尊重、接受与关爱。尝试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以让师生关系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理论是灰色的,唯生活之树常青。教育回归生活是时代的要求,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的主流方向。新课改要求,《生活与哲学》课生活化教学应根植于生活,回归教育的本真;以学生为核心,提升师生的生活状态和生命质量。本文根据本人的教学经历简要的谈谈高中哲学生活化的意义与相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作 者             篇  名期页陈文博 ,钟秉林新年寄语 :建设名刊 更上层楼 1 (封 2 )教育·心理顾明远论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1 5靳希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 ———规则解读与我国的承诺 1 1 4王保星目的·责任·道德 :克尔的现代大学观 1 2 0林崇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开展教育活动不能脱离教育中“人”的存在。教育的参与者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然而我国教育出现了“无人化”的现象:忽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人文教育地位逐渐丧失;教育的生活意蕴被遮蔽。“互联网+教育”时代为实现回归“人”的教育,应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回归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重视情感沟通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7.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问题的探讨,由于根植于实体思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思维困境和实践尴尬。从机体哲学的视角去考察"师生关系",意味着要以"师生机体"概念取代"师生关系"概念,回归教师和学生发展与共生的本性。对于师生来说,强化二者之间的信任,将师生身份作为一种"天职",进行个性化的交往,创造性地对待师生冲突,把握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是建构师生机体应有的诉求。  相似文献   

8.
身体赋含自然性、社会性及精神性本质,是人类本性的重要侧度,在智能化教学中价值非凡。鉴于身体价值的教学意涵——自然生物性、社会类本性、灵魂内在性,反思智能化技术教学,实为现实之需与理论之问。智能时代的教学独特性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弊病,致使身体在教学中隐退,不利于个体生命身体价值在教学中发挥。智能时代教学中身体的回归,要遵循以生活为基石、交往为核心、精神为指针的智能化教学理念、教学范式及管理模式,回归生活世界、社会世界、灵魂世界,最终达致教学形态的时代变革。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精神的重要途径,它赋予了现代教育以新的内涵和要求,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体,回归人的本性,彰显人的本能。全面创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大学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高等院校必须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回归学生主体。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强调学生对周围鲜活问题的探究和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强调教育过程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这对于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教育者,我们如何认识当下的课堂道德生活,如何规划兼具道德本性与教育意蕴的现代性课堂?这种思考必须回归道德本性和教育本质,从是否促进学生实现向真、向善、向美的生活去理解。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社会主义民主精神培育等维度的思索与规划,可以动态地诠释和践行课堂道德生活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现代大学教育面临许多困境,其工具理性的思维导致培养了失去自然本性的"陌生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性教育历来是教育的核心,现代大学之道应回归到人性教育的轨道。从古典到现代,自由教育的宗旨是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思想在现代大学教育的集中体现。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应致力于现代人主体性的启蒙,致力于生命意义的寻求。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水平,建立健全的人格,追寻人的价值,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原则主张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和提高主体的思想政治修养水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体现对主体的尊重和主体性的高扬,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也是多元化社会与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现代大学教育面临许多困境,其工具理性的思维导致培养了失去自然本性的"陌生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性教育历来是教育的核心,现代大学之道应回归到人性教育的轨道。从古典到现代,自由教育的宗旨是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思想在现代大学教育的集中体现。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应致力于现代人主体性的启蒙,致力于生命意义的寻求。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文化建设:何种文化如何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文化首先是体现大学精神的本体性文化,而不是作为修饰的手段性文化。大学之为大学的本体性文化,是以大学师生创造性的教学、研究与文化生活为中心的大学生活方式,这是大学文化之为大学文化的根本所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中心是人,大学文化建设应始终基于大学师生,且为了大学师生。今日大学文化建设需要超越功利主义和行政化,让大学回归大学之人的大学,凸显大学作为大学问的根本意义,由此凸显大学教授在大学事务中的主导性地位,切实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确立大学之本,"本立则道生"。  相似文献   

16.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格体现了当今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现代人格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课题。由于道德教育中的政治化、功利化和模式化倾向的存在,所以就使得现代人格的塑造在大学处于了边缘和被忽视的地位。改革学校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走德育生活化之路,是大学生现代人格塑造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技术统治一切的时代中,教育封闭了通往灵魂之路,对生命的异化和漠视使教育迷失了方向,离生命的原点越来越远,一个呼唤教育回归生命,以人为本的时代已经到来。文章基于对生命与教育关系的理性探索,探讨生命性教育教学的理念、特点,并努力探索出一条生命性教学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堂,如何优化和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呼唤回归自然和本性,努力构建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注重的是生生间、师生间以及学生与课堂环境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师生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促进了教育本质的回归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19世纪末的萌芽到20世纪末的改革与发展,是中国大学探索形成自身特色的百年。作为后发外生型的中国大学,其特色之路充满了障碍和矛盾。中国大学一直处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之中,处在学术自主与外在控制的挣扎之中,处在借鉴模仿与追寻特色的徘徊之中,处在“致力于高深学问”与“升官发财之阶梯”的矛盾之中。现代中国大学要追求其最原始的特色,必然要从内向外进行根治,回归大学的本性,遵循大学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