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有一次找到我,让我跟他出去采访,回报是晚上二锅头伺候。那两天我正“胃缺醇”,也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谁知那是一次非常惊险的采访。原来,北京最近出现了一拨抱着小  相似文献   

2.
为了写出一篇好文章,找到一个好线索,对我身边的人和事,天天注意,事事留心。5月中旬,喜获“一战士舍己救男童”的线索后,未做任何准备工作马上去找当事人采访。当我几经周折找到当事人时,激动地不知说啥好,从未采访过新闻人物的我,竟手足无措,不知从何问起,场面非常尴尬。偶尔问上几句,也是颠三倒四,急得我直冒汗。最后还是由当事人从头至尾讲了一遍,我把有疑问的地方作个记号,等叙述完再进行询问,而且毫无目的的询问,一篇只需500字,就能表达清的稿子,花了半天时间采访,而且该问的没问,不该问的、多余的材料采访了一大…  相似文献   

3.
在近30年的广播记者生涯中,我参与过许许多多重大的采访活动,但最难以忘怀的是1978年和1985年的两次登山采访,它使我找到了记者的感觉,给了我创造的机遇,对我的生活、理想、情操、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登山采访给予我的远远超出了它的本身。本文记述的,是我对登山采访的回忆和感受。1978年,向珠穆朗玛峰冲击机遇的降临1978年3月的一天,一位同志告诉我,中央台正  相似文献   

4.
当记者已有十八个年头了。在采访经历中,一直沉浸在专题新闻报道中,有时很懒惰。多年的采访,我突然有了一种不曾有过的感动,而且越来越深刻:那就是在采访中,要更好地把握人性美、人情美,体现故事性、情感性。那我们该如何把握好人性美的专题新闻报道呢?一、深入观察记者必须到现场才能找到新闻。到了现场,我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而要调动自己的鼻子、舌头、手、脚和头  相似文献   

5.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刘爽 《声屏世界》2011,(10):55-55
行前有准备 找好契合点 著名主持人倪萍说过:“无论谁作嘉宾,只要在我的节目中出现,我都会提前到他们的住处进行采访,了解一些资料,体验对方那一份感情”。在她的节目中出现的人物访谈。虽然时间很短,但都抓住了人物的闪光点,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些都缘于充分的前期准备。之所以要在采访前对采访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主要是找到一个契合点,使对方愿意接受采访,使话题容易打开。否则话不投机,容易吃闭门羹。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翻阅了过去的采访记录本子,找到了我同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宋万有的谈话记录.这是1954年冬天我在黑龙江省采访时的事.谈话是在马车上进行的.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着:"你是哪一年复员的?"我问."五二年."宋万有答."在部队上待了四五年,乍回到农村还习惯吗?"  相似文献   

8.
王晓鸥 《传媒》2001,(10):31-34
中央电视台一档“走进墨脱”的谈话节目播出后,《传媒》杂志记者几经周折找到我,希望我把采访经过、体会写出来,于是就有了这篇东西。  相似文献   

9.
去年三月初的一天,我和王辰生去俺县郇封乡大文案村采访一个养鸡联合体。刚进村,碰见县农牧局的一位农业技术员。闲谈中,那位技术员说,后雁门村青年农民乔来喜与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吴丁签订了一项合同,准备在吴丁的指导下,创办植物无性繁殖基地。我一听,觉得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迫不及待地找乔来喜采访。可是不巧,乔来喜已经在前两天去北京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去了。我又找到那个  相似文献   

10.
郑:你在《中华文学选刊》上看到我对浩然的采访,其中谈到老舍之死时涉及到您,这才找到我。但据我所知,把您和批斗老舍联系到一起的文章,我这不是第一篇,为什么您现在才想到要就此事公开发表意见? 侯:浩然在接受一位叫陈徒手的采访时,曾提到“北大造反学生侯文正在文联搞队伍,来了一车女八中红卫兵,说要揭开文联盖子……”,但话说得比较含糊。  相似文献   

11.
写新闻时许多通讯员都为制做不出一个理想的标题而苦恼,这里我谈点在采访过程中立题的粗浅体会。从素材中找到“闪光点”。通讯员采访时要抽出题材中最典型,最突出的“闪光点”,具体的要求应当是:一语囊括全篇。去年3月,我们去一个医院采访,发现该医院临缩编前还有100多万元的存款。  相似文献   

12.
我喜欢到新兵连采访,这个习惯已经延续10个年头了。但是,到了2003年岁末,我不敢去了。因为我已经连着两年每年写一组5篇“新兵连采访手记”,加上前些年写的新兵连稿子,总共有3l篇。已经从31个不同角度去探讨新兵连.如今还能找到新的亮点吗?  相似文献   

13.
元月下旬的京城,正值隆冬时节。我利用下班时间长驱近1个小时,在西郊一间宽敞而宁静的办公室里,找到了我要采访的国家计委副主任桂世镛同志。作为参加起草“八五”计划、十年规划建议的一员,眼前戴眼镜的他,看上去睿智而和蔼,颇具儒雅风度,加上略带浙江口音的普通话,使我很快消除了刚见面的一丝紧张。我开门见山提出采访的问题之后,桂世镛同志便围绕“八五”计划、十年规划,就其指导思想、政策的解释及在新闻宣传方面的要求,有条不紊地畅谈  相似文献   

14.
因对陕北民歌和民俗文化的偏爱,我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到陕北农村采访了。几年来,我似乎从这块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找到了一种有价值的东西,而且心中常常涌动着抑制不住要表达的渴望。寻歌谣寻出了个“庄稼汉”作为京城一名文娱记者,对如今大量充斥各传媒的流行音乐已司空见惯,但总觉得其中缺少点什么。几年来,在采访了各类音乐家后,心中渐渐产生一种萌动,自觉不自觉地在寻找着那点欠缺  相似文献   

15.
陈力丹 《新闻知识》2003,(12):21-22
读了董秦同志与我讨论的文章,我感到讲得很全面,所以再谈几句。此前我的那篇小文章是为一本采访的书写的序言的一部分,重点是谈记者的“显本事”,在采访与写作二者之间衡量,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判断应该是不错的。新闻工作与文学创作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所写的东西必须是真实的,而且越来越要求是在第一时间发生的事实,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确切的当事人、目击者、知情者,并且能够从他们那里获取关于这个事实的有新闻价值的信  相似文献   

16.
有了一系列的“?”,又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一般地说,采访要进行下去是没啥大问题的.但是,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采访任务,要采访得深入、细致,挖掘出人物内心的“矿藏”,还要善于把“提问”变成“交谈”. 一次,我采访长期坚持在海岛工作同志的事迹.这位同志愿意谈,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我把头脑中装着的一长串“?”一个个往外拎,采访进行得挺顺利。可是事后发现,谈得确实不少(?)但都很一般,连有特点的语言也没有.那次稿子没有写好。  相似文献   

17.
3月25日,我计划采访一名自学成才的聋哑摄影家。因找不到本人和无法直接沟通.就找到这位“名家”的父亲,作为采访切入点。谁料老者得知来意后,“啪”地关上门,让我碰了一鼻子灰。请教老通讯员,得知采访对象拒绝通讯员的采访是常有的事,他们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怕通讯员没名气。因你不是记者.无采访证.人家就要问你是哪家报社的通讯员?是特约通讯员还是一般通讯员?是全国大报的通讯员还是地方小报的通讯员?若是地方小报的一般通讯员,下边就没戏了!现在稍有名  相似文献   

18.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盘旋。我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它影响着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采访生活。那是一九六五年的秋天,一天中午,总编室来电话,要我立即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听听一位教授对某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并写一篇简讯。吃罢午饭,我就赶往北京大学,很顺利地找到了这位教授。我不敢怠慢,摊开稿纸,准备记录他的讲话。他配合得也很好,一坐下就侃侃而谈。唐宋元明清,东西南北中,他足足讲了两个小时。可是,我的知识积累不够,他提到的书,我没有读过;他说的事,我未曾听过。当时不由汗流满面。回报社后,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讯,整整写了四个钟头。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我当时只粗知一般采访规律,没有掌握采访特定对象——专家学者的本领,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们交谈……专家学者学富五车,记者也得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专家学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的学问广博而精专。记者接触面广,整天东奔西跑,做学问难达精专境界,但起码要做到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以杂家的本事去  相似文献   

19.
张大乐 《新闻前哨》2007,(11):64-64
通山县是湖北省贫困县之一,通山库区的库民尤其贫困。2006年5月的一天,我在通山县乡下采访,遇到一群库民,三三两两不停地喷喷赞叹牛鼻孔大桥施工场面,集中谈论着当地近几年路通库活、库民增收的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赶忙与乡民们交谈起来。了解了事情的大概后,凭着多年基层采访的经验,我想那里很可能有好新闻题材。当年10月再次来到通山,我首先找到县扶贫办和县委宣传部,了解通山富水水库的基本情况,然后我们乘  相似文献   

20.
卢义杰 《青年记者》2016,(19):50-52
因为需要严密的逻辑和多样的突破技巧,调查报道是最能激起记者职业热情的报道类型之一.我在以操作调查报道为主的部门工作刚满3年,以我粗浅的认识,调查报道的采访可以概括为两件事:一是找到人,二是让对方说话.如何找到人?依靠各路信息.如何让对方说话?依靠一个正确的角色,并且设法获得对方的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