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汉语受事话题句主语位置上的受事主要是名词性成分,以指量短语为多,绝大部分是指物名词,指人名词非常少。谓语NP位置上的词语绝大多数是指人名词性成分,其中以人称代词尤其是第一人称代词最多。VP绝大部分是复杂形式,或前有状语,或后有补语以及完句成分,简单形式非常少。受事话题句整体的语用功能是说明,既有状态性说明,也有评议性说明。绝大部分以后续句的形式出现,受事话题是上下文连接的桥梁,将上下文意义连贯起来,推进语篇的展开。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汉语受事话题句主语位置上的受事主要是名词性成分,以指量短语为多,绝大部分是指物名词,指人名词非常少。谓语NP位置上的词语绝大多数是指人名词性成分,其中以人称代词尤其是第一人称代词最多。VP绝大部分是复杂形式,或前有状语,或后有补语以及完句成分,简单形式非常少。受事话题句整体的语用功能是说明,既有状态性说明,也有评议性说明。绝大部分以后续句的形式出现,受事话题是上下文连接的桥梁,将上下文意义连贯起来,推进语篇的展开。  相似文献   

3.
"的话"是典型的话题标记,由"说NP/VP的话"的结构形式演变为"NP/VP的话"的话题结构,形成"的话"这一话题标记的真正动因是邻近选择原则和经济简省原则的合力。"的话"所标示的话题有三种:篇章话题、主话题、焦点话题。"的话"标示话题的标记功能有四种:凸显功能、激活功能、迟延功能、存续功能。"的话"正处于非语法化即词汇化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的象征关系发现,"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和其语义结构"施事+动作+与事+受事"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的.运用"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分析了"NP1+V+给+NP2+NP3"的语义合成过程,以期对其语义建构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关于"(NP)+V+起来+AP"结构,学术界有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所独有的中动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普通的话题句.本文运用主述位理论,从篇章功能学的角度,考察了"(NP)+V+起来+AP"结构出现的典型语用环境,分析了"(NP)+V+起来+AP"的复项主位模式,认为"NP"是话题主位,"V+起来"是人际主位.  相似文献   

6.
云南石屏方言的"嚜"是重要的话题标记。"嚜"后置于名词性、谓词性成分后,部分介词短语以及小句后。"嚜"还出现在石屏方言特殊的话题结构中,比如同一性话题结构、受事话题结构和差比句话题结构等。  相似文献   

7.
论文跳出非标题语境中受事成分的研究窠臼,研究标题语境中的"受事1 动作 受事2"这一新句型,从焦点与信息,均衡感与重成分,以及被动化与话题化等三个角度来阐述,还在余论中旁及相关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从功能导向的研究角度来说,"N的V"短语是因应篇章结构的功能需要而形成的。"N的V"短语在篇章中主要实现两种功能:衔接功能和组块功能。从句内和句际两个角度探讨了衔接功能;从话题、限定和指称三个方面讨论了组块功能。通过区分句子话题和篇章话题,说明了"N的V"在篇章中实现的话题组块形态;探讨了它如何嵌入介词槽中组成过程短语、方式短语等进而构成限定组块的多种类型;讨论了指称组块形成的条件和指称组块的向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今天你N了没有"及其类同句式中"N"位的102个名词,对它们进行语形截取、语义补足、语用延伸和认知转喻分析,认为其名词动化现象的实质是"受事名词或受事名词的简化形式转喻整个事件",并认为语境对于此类句式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非受事类把字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的重要句式,根据“把”后名词性成分不同可分为受事类和非受事类。本集中讨论非受事类把字句,对“把+NP2”的语义范畴进行了划分,论证了其句法地位,最后分析了非受事类把字句的语义特性并作出语义解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以土耳其语为参照,分析汉语致使范畴的一种缺省表达形式:N1+V2。该形式在语义上相当于兼语句,需要满足的条件有:N1是事件的发起者,同时是事件的受益者;V2涉及三个论元角色,施事——受事和与事;N1与V2的受事之间具有领属关系。"N1+V2"遵循了语用上的经济原则和认知上的距离象似性原理。  相似文献   

12.
"被"字句中的"被"字实质上是一个表被动的功能词,标记句首具有受事题元角色的名词短语,它在句法结构中占据CP的指示语位置。句首的名词短语是移位生成的话题,"被"引导一个TP,"被"字后的名词短语占据TP的指示语位置,无论它以显性的形式还是以隐性的形式出现,都不会影响到"被"字的句法性质和位置。由于"被"引导的是TP,所以当动词后出现接应代词时,接应代词不受句内名词短语的约束,但可以受到句首名词短语的同指约束。当"被"字句中出现保留宾语时,句首的名词短语是一个基础生成的话题。保留宾语可以留在原位也可以受到语用因素的影响而移位到"被"和话题中间的位置,可视为另一个话题。把"被"视为一个功能助词之说,与"被"字的其他词性说相比,似乎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的"(N) V得 NP VP"句在语义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从"(N) V得 NP VP"句的基本语义结构、"(N) V得 NP VP"句各部分的语义关系、"(N) V得 NP VP"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对这类句式作一语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从功能一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一系列关于汉语"W呢"问句现象的问题.认为,"W呢"问句是一个跨语言的表达手段,其实质就是"话题性",故可以称之为"话题问句".话题可以发问,这是话题核心功能在话语中的自然延续.话题问句也有语言问的差异.在非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如英语、俄语等)里,话题问句是一个话语的手段,只能作承前的对比问,疑问点决定于对比信息中的相关述题.而在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如汉语、日语等)里.话题问句不但同样可以作对比问.其中的"NP+话题标记?"还可以作自主问,问NP的所在.这个语法意义不是它组成成分(如汉语里"NP"和"呢")的简单相加,也不是通过会话推理得到,而是相对独立于语境的.这一构式背后是人类关于空间感知的认知基础.在话题概念结构化的语言里,话题的语法性质提供了这一认知基础在语言里实现语法化的语言内部条件,因而这一语法表达带有浓郁的类型学特色.  相似文献   

15.
以邢福义先生的"大三角"理论为指导,从语表、语里、语值三个方面,对"V+不过+NP"句式进行探究。从语表来看,这一结构在整体上是一个动宾结构,这个结构中的动词以单音节动词为主。"N/NP"的不同会影响"V"的语义特征,从"N"的类型划分,"V"主要分为自主性动词和非自主性动词。从语里来看,"V"与"N"的关系主要有三种:"V"与"N"可以直接搭配;句子补充完整后,"V"与"N"可以搭配;"V"与"N"无法搭配。这主要与"V+不过+NP"中的省略以及V的虚化有关。从语值来看,由于"V+不过+NP"常常发生省略,所以使表达更为简练,有以简驭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英汉“V+NP”结构中论元成分的语义和语用差异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汉语NP在“V+NP”中不一定是受事标记.并说明这种结构可能对中国学生正确掌握英语动词短语搭配造成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从语义角色、生命度、有定无定等方面对洪江(黔城)方言被动句中的主要成分NP1、NP2、NP3以及VP的语义性质进行了分析.NP1语义角色复杂,不能仅用动词的受事来概括,而应该是一个被动句式的受影响论元;NP2也不能仅用动词的施事来概括,而应该是一个被动句式的致使者论元;"着""把"套用句中"把"后宾语NP3因本身的受处置意义以及与主语NP1的密切关系,也应该用句式论元中的受影响论元来概括比较合理;VP既可以是单个动核,也可以是多个动核.  相似文献   

18.
"关切"原为心理动词,在早期的政治语言中主要作谓语,同时也展现出动词作定语、状语和主宾语等多样衍生功能。随着言语实践的发展,主宾语位置上的"关切"发生了质的改变,实现了名词化。对比来看,变异之前"关切"作主宾语时,其符号化形式为"N_S(对N_O)的V",动词词性保持不变,仅在表意功能上由陈述转为指称,体现了动词的自指功能。变异之后其使用环境为"N_S-V的N_O","关切"所体现的是动词对受事名词的转指功能。广泛存在的实例表明,这种用法的"关切"已具备了被认定为名词的语义基础和句法表现。而促发这一转变的认知条件在于,事件认知框所决定的配价图式"N_S-V-N_O"为动作和受事搭建了固定的关联模式,当受事名词缺失时"完形"心理会依据动宾关系将受事激活,转指的实现便有了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蔡莉 《语文知识》2012,(3):36-38
句式NP1+V2+NP2中部分中心语为体词性短语NP2可以分裂移位到句首,部分则不能。文章从V2的语义特征和NP2的內部语义关系考察分裂移位的相关因素。分析认为当V2所在的句型与NP1+V2+NP2相符,NP2是以体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且语义类型均为受事和中性宾语时NP1+V2+NP2能进行分裂移位。此时,NP2內部结构还具有如下特征:NP2为限定性或描述性语义关系且中心语为实体名词,修饰语均对中心语有分类的区别性特征。最后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对分裂前后句式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两方面探讨了现代汉语中"关系NP 时量 了"口语结构的特点:(1)"关系NP 时量 了"口语结构内部各组成成分的性质和特点;(2)"关系NP 时量 了"口语结构的整体意义、句法、语用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