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讨论名词性主语加上由"这个"限定一个名词组成的结构,即"N1+这个+N2"。以"你这个意见"",你这个混蛋"和"你这个姐姐"三个词组为例,分析三类短语的特点,说明最后一个词组"你这个姐姐"代表的一类短语会造成歧义。从N1与N2具有领属关系、N2是一个一价名词、量词"个"适用范围广泛三个方面分析形成歧义的原因,并提出消除歧义的两个方法,即变换句式和使用重音。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DP框架下探讨了英语中"NP1+’s+NP2"结构和汉语中"NP1+的+NP2"结构的歧义现象,并成功地用一种模型解释了"NP1+’s/的+NP2"结构的歧义,指出产生歧义的根源在于DP内部有两个位置和功能都不相同的投射可供"’s/的"选择,处于高位的表示领属关系,处于低位的表示描述和限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N1 +有 +N2 ”的语义可概括为两类 :其中表领属的除了“领属”这个基本语义外 ,还有表示所有、表示具备、表示人际关系、表示评价、表示划分等语义  相似文献   

4.
"N1不XN2X"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本文在定量考察,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结构在陈述句和反问句中所表示的意义进行梳理,并且考察该结构所表示的各意义之间的主观表现。  相似文献   

5.
"职务名词+的+指人名词"结构是个多义结构,它既可以表示领属关系,又可以表示修饰关系。本文从指人名词的小类入手,指出该结构在表示不同关系上的规律和歧义分化的办法,并从认知角度解释了该结构歧义产生的原因,最后指出同为指人名词在指人性质的强弱上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土耳其语为参照,分析汉语致使范畴的一种缺省表达形式:N1+V2。该形式在语义上相当于兼语句,需要满足的条件有:N1是事件的发起者,同时是事件的受益者;V2涉及三个论元角色,施事——受事和与事;N1与V2的受事之间具有领属关系。"N1+V2"遵循了语用上的经济原则和认知上的距离象似性原理。  相似文献   

7.
<正>在交际话语中,"V+了+NP1+NP2"句式中的NP如1果是人称代词的话,可以有实指和虚指两种情况,如:"睡了他三天三夜",这里的"他"就是虚指的,本文研究的句式是在NP是实指的情况下进行的1,为了方便,在此处的NP一律用1"他"来代替,且NP与1NP具有领属2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名词范畴的属性角度,重新解读了"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义特征,认为:1.名词有典型属性和非典型属性,"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对名词进行标记并说明非典型属性的凸显程度,但其凸显选择必须依赖于语境;2.不同类的名词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难易程度由典型属性和非典型属性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决定  相似文献   

9.
"NP1+V+有+NP2"句包括了两种意义类型:存在句和领属句.句子类型不同, "V有"的性质也不同.本文从存在句和领属句的角度分别研究"V有"句,包括"V有"中V的性质,"V有"的性质,以及"V"和"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V1与V2是"动作与结果"义的"数+V1(+而)+V2"式动量表示法,其各小类的发展演变可概括如下:"数+V1+V2(+O)"、"数+V1+不+V2"和数词为非"一"的"数+V1+而+不V2"三种表达式的发展过程和原因相似:随着动量范畴和动补结构的发展成熟,动量词分别于隋唐、南北朝和元明时期进入第一、二和三种表达式中数词后面的位置;第三种表达式中的数词是"一"时发展过程与"数+V1+连词+V2(+O)"相似:数词"一"发展成为副词,原动量结构发展出"一…(而)不…"、"一…而/就…"的表达格式;"数+V1(+O)+连词+S+V2(+O)"随着汉语连词的迅速发展和形合法复句的普遍运用,到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被表义更加清晰的形合法复句代替了。  相似文献   

11.
以邢福义先生的"大三角"理论为指导,从语表、语里、语值三个方面,对"V+不过+NP"句式进行探究。从语表来看,这一结构在整体上是一个动宾结构,这个结构中的动词以单音节动词为主。"N/NP"的不同会影响"V"的语义特征,从"N"的类型划分,"V"主要分为自主性动词和非自主性动词。从语里来看,"V"与"N"的关系主要有三种:"V"与"N"可以直接搭配;句子补充完整后,"V"与"N"可以搭配;"V"与"N"无法搭配。这主要与"V+不过+NP"中的省略以及V的虚化有关。从语值来看,由于"V+不过+NP"常常发生省略,所以使表达更为简练,有以简驭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来"在句法层面上主要作谓语和补语,在语用层面上常用来标记自然焦点。谓语"来"分布于"NP+来"、"NP+来+VP"句式中;补语"来"常分布于"NP+VP+来"结构中,补语"来"在句中常用来表示动作趋向义和完成结果义,"来(趋)"主要出现于"N施+V来、(N处所)+V来+(NUM)+N施、(N施)+V来+(NUM)+N受、N受+V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结)"主要出现于"N施+V来、N1+‘跟/和’+N2+V+得/不+‘来’、N受+N施+V+不+‘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用来标记焦点时常分布于"VP1+来+VP2"、"PP+来+VP"、"S1,来+S2"。  相似文献   

13.
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你+N"和"你们+N"两个结构内部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具有重要的对比研究价值。文章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汉语的"你+N"结构进行详细描写分析,并将其与"你们+N"结构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了"你+N"结构和"你们+N"结构的转换条件主要受到"N"的选择、受话者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的"的隐现也会造成不同语用效果等结论。本研究对深入了解"人称代词+N"这个上层结构以及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学界,"N1+V1+N2+V2"句式从名称到内部结构到涵盖范围一直都存在争议,与"N1+V1+N2+V2"句式有关的歧义现象,并没有被人们当作一种专门的歧义现象来加以分析。试图在描写此句式的基础上,讨论"N1+V1+N2+V2"句式中的歧义现象,并且从其中存在的歧义现象入手,探寻造成这种歧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Vt+N_1+的+N_2”是很常见的一种结构,其中Vt、N_1、N_2三者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多样而复杂的。本文将N_1限定在表示人的名词或代名词的范围内,通过分析“Vt+N(人)+的+N_2”结构的内部语义关系及相应的形式标志作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6.
领属结构属于语法的语义平面,反映着人们的认识框架,通过一定的句法形式显示于外。领事和属事有的不可分离,有的可分离。现代汉语领属结构的句法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格式:a.N1 N2,b.N1 有 N2,c.N1 领有 N2,d.N2 属于 N1,e.N2 是 N1,f.N2 为 N1 的。a和b两式结合可鉴别N1和N2间有否领属关系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1):107-110
现代汉语中名词与形容的组合(N+A)有"主语+谓语"和"状语+中心语"两种结构,两者在句法功能上存在差异。状中式NA结构在句法上主要作定语,形成"N1A的N2",结构中的形容词A只能是强态形容词,N1一般是有确定量的具体事物,N1与A的组合相对自由。相较于"数量词+名词"结构,"N1A的N2"的表达更加精确具体,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下"用作动量词最早表示动作量,后来也表示时间量。根据动量结构中的动词和宾语的不同性质,"数词+下"有时在宾语前,有时在宾语后。一定条件下,"数词+下"用在同一宾语前或后都说得通,且两种情况下结构意义基本相同;有时,同形的"V+宾语+数词+下"或"V+数词+下+宾语"有两种语义,该歧义现象的产生是结构中的"V"和宾语的双重作用的结果。语言教学中,要注意区分结构中动量词"下"表示的不同语义。  相似文献   

19.
“N1跟N2过N3”是沅陵话中常见的给予句,其中N1代表与者,N2代表受者,N3是与者所与亦受者所受的事物,可以是数量词+名词,也可以是光杆名词,“跟”是人物方向介词,存在着“跟随义动词>伴随介词>人物方向介词”这样一条语法化路径,“过”是给予义动词。  相似文献   

20.
在“V+D+N”的结构中,V代表单音节动词,D代表“的”,N代表名词。根据N的性质,V+D+N结构可分为两类:(1)V+D+Na,(2)V+D+N_(-a)。N_a表示能主动发出动作的对象,本文专指人;N_(-a)表示不能主动出动作的对象,本文专指物。例:(1)写的人,(2)写的文章。(1)式有歧义,(2)式没有歧义。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