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朔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其“新京味儿”语言也同样是20世纪小说中重要的语言形象。和以往的“京味儿”语言相比,这种语言形象不提供道德参考系数,将口语、调侃作为解构价值规范的策略,以获得游戏生活的快感为唯一的目的。这种语言形象产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转型的缝隙之中。  相似文献   

2.
老舍笔下的《茶馆》具有浓郁的北京风土习俗,深蕴着北京特有的文化特征,"京味儿"十足,体现了老舍对文学的高品位追求。同时从作品中我们也能充分地感受到老舍对祖国的文化传统,民俗民风的深厚的爱,作品中处处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3.
我们今天一向津津乐道的"京味儿"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片面的.说其"片面",就是因为老舍所表征的那种"平民性"几乎全盘遮蔽了"京味儿"文化理应同时拥有的"贵族性".此外,随着全球化时代趋同力量的渗透,"京味儿"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现实在场必将濒临终结的命运,所有那些试图突破"京味儿"的时限而将其永恒化的努力都不过是一种变味儿的神话.  相似文献   

4.
评论家刘锡庆评汪曾祺的散文时说 :“文字功夫极深 ,可谓不温不火 ,炉火纯青” ,“是雅俗杂糅 ,是陈年佳酿”(《散文 :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正如这样 ,《胡同文化》语言朴实平淡不乏雅致 ,是“佳酿” ,很有味儿 ,尤其是地道的京味儿和幽默味儿。一、《胡同文化》的京味儿作者汪曾祺在北京生活四十余年 ,北京的民风民俗到了作者笔下 ,一股浓郁的京腔京调的“胡同”韵味 ,醺人欲醉。先看看那些独特的京话动词短语 :“约 (y仭o)二斤鸡蛋什么的”(意为称重量 )。“挪窝儿”(搬迁 )。“处街坊”(和睦相处 )。“随一点‘份子’”(随便表示个…  相似文献   

5.
海角天涯的七彩虹──论黎族民间故事的民俗因素及其文学色彩韩伯泉每个民族的民间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成份,这是民族民间故事特别的一种文学现象,所以有人称之为“民俗文学”.这不是没有道理的。黎族民间故事,是我国民间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民俗因素自然也是...  相似文献   

6.
“口彩”(吉祥话)是极富民俗特色的语言形式,是民俗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构成方式看,主要是谐音“口彩”;就其使用来说,可用于各种民俗场景。  相似文献   

7.
晚清以来中国近代政治的腐败,致使文学不得不对政治进行某种“过度补偿”。在这种“补偿”过程中,文学把自身当成一种宣传的工具,而遵循“大众传播”的话语规则:为了扩大宣传的实际效果——扩大受众面——于是以所谓“大众语”来替代知识分子具有先锋性的话语形式“白话文”。以所谓的“民族形式”来取代西方的文学形式“fiction”等。但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学自身的扭曲、变形,使其成为“非文学”甚至“反文学”。同时,这种对“民间”的想象,还建构起了一个左翼文学的鸟托邦,从而使得一切非文学、反文学的东西,都得以合法化、主流化、权力化了。“工人文学”是中国文学中文学水平最低的一种,但它上有左翼文学的话语资源,下有改革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等的变相继承。今日虽已边缘化,仍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以对“工人文学”的研究木曷橥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退行”过程。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呈现出了“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上海孤岛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苏青作为“上海孤岛文学”中一位重要作家,其独具个性的创作、独特的视角,在备受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争议。而大家关注的多为她的大胆直率、她的女性思想,殊不知“世俗化”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她的作品中多日常生活琐事、饮食男女、婚姻生育等,这些构成了她作品中的“俗”世界。文章将着重探讨她作品中世俗气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的北京新生代作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的北京新生代作家金汕孟固京味儿文学的两度热潮与沉寂流行色●金汕孟固横空出世的北京新生代作家刘心武若以地域流派划分,中国的文学不管有多少家,北京总是重要的一大家———尽管京味儿文学和北京地域文学是近十几年来才普遍出现的称谓。北京作为新时期传统与...  相似文献   

10.
“换花节”是海南琼山(府城地区)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原为“换香节”,后改为“换花节”。该民俗活动历史延续久远,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贞观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探寻“换香(花)节”产生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节日习俗的变迁其内在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简单的复制、盲目的恢复、粗暴的改造都会有损节日民俗自身的内涵,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北京文化建立起来的"京味文学",凝固了城的文化构成与人的文化经验,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心灵故乡,缔结了城与人的精神契约。同时,文学"北京"是关于这个被构建了中心神话的北京的"转喻"",京味文学"在对独特而演进中的"城文化"的描摹中,彰显了北京人的身份认同过程和主体精神构建,并在历时和共时中不断换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文学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与深入,"城市"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相对上海来说,对北京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和薄弱。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北京"经历了五个关节点,即19世纪末、1917年、1928年、1949年和1976年,它们清晰地表现出"北京"的主要内涵与多元面貌;"北京"还在雅俗互补、京味文学、传统因素的传承和政治文化四个方面,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具体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审美的偏至——梁启超"文体革命"的文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学的本质理论,对近代文学的“文体革命”所涉及的内在矛盾、文学与启蒙的“吊诡”以及审美迷思,进行重新的美学检视和文学反思。其中,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新小说”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对于近代“文体革命”的经验是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从自由看"京派"--论"京派"文学观念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着“京派”知识分子,于是“京派”文学也呈现出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从文艺的本体观到创作观再到批评观可以看到“京派”文艺观念和风貌。可以说,自由主义从根本上塑造了“京派”,是“京派”成“京派”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5.
“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体现了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理想,人类通过审美由自然走向自由。它也是贯穿《判断力批判》的一条内线。本文试图在论述美与自然的基础上,从美的鉴赏与美的形态两方面揭示美与道德的关系,并联系实例与图型剖析象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指出沈从文众多批评文字中有关“作家论”部分很有特色。阐析了他的文学批评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感性直观地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观点落到实处。从对沈从文关于“海派”作家穆时英和“京派”作家冯文炳的评论就可以管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旨趣与风格。他的评论,不论亲疏,目光如炬;善用“横向比较”,一石二鸟。维护着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和尊严。  相似文献   

17.
晚明性灵文学的世俗化倾向——以袁宏道为代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者们对性灵文学的理解多在其重真情、重个性的基本内涵、似较少关注其世俗化倾向。从性灵文学的流变看,它在明代以前偏重雅的意义,而在晚明的时候则发生了向俗化方向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从以公安派特别是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晚明性灵文学思潮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8.
自从美国高盛公司中国顾问雷默提出"北京共识"概念以来引起颇多争议。本文认为,北京共识作为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作为一种独特理念而不是一种模式对提升我国对外软权力是有帮助的,同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另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1920年代中后期的革命文学运动中,以“革命 恋爱”为题材的作品曾风行一时,但也遭到了当时及后世批评家的严厉苛责,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无情地打入了“另册”。其实,“革命 恋爱”是有极强的流行潜质的,这不仅因为革命与恋爱的冲突反映了一代知识青年共同的心路历程,而且“革命 恋爱”作品所流溢出的近乎武侠、言情的通俗文学气息,也迎合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口味。这为当时新兴“革命文学”的普泛化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