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究了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意义,了解家校共育在全方位、立体化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保障、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困境。应进一步丰富家校共育的思路和形式,满足家校共育的发展需要,形成多元化、虚拟化与实践化结合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通过强化家校共育的思想认知发展,明确家校共育各方的责任和基本目标,注重家校共育内容形式的创新,持续稳定地提升家校共育的价值,形成智能化的家校共育模式以及方法,凸显家校共育的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2.
“双减”政策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先后出台,将家校共育提升到立法高度,说明家校共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可以站在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高度明确《家庭教育促进法》的价值,并提出家校共育的三条路径,即厘清家校共育的本质属性,促进家校共育的正本清源;突出家校共育的政策支持,履行家校共育的法定职责;彰显全社会协同推进,赋能家校共育的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3.
家校合作共育是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的教育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任务又赋予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新的时代要义。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家校合作观念淡化、家校功能定位偏差、家校责任边界不清、家校合作内容和形式单调、家校合作缺乏实效等问题亟待破解。需要顺应时代要求,填补政策空白,明确家校双方责权边界;制定工作计划,推动家校合作共育制度化;搭建家校合作共育平台,创新家校合作共育内容和形式;构建运行机制,推动家校合作共育规范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4.
家校共育作为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家校共育过程中存在的家校协同意识不强、家校共育课程缺乏且形式单一、家校共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广州执信教育集团积极探索并形成了“1+1+n”家校共育生态体系,主要实践路径包括以五育并举为目标指引,以亲子沟通等六个主题为课程框架,以多元实践活动为落地平台。家校共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优化切实可行的落地路径,进一步深化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家校共育课程、探索对于家校共育的科学有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家校共育是全方位育人的必要途径。家校共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今,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学校也迎来了家校合作共育新时期。学校需要在家校共育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家校共育打通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教育通道,形成教育合力。文章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就家校共育的意义和路径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家校共育实践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破解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促进家校劳动共育生态建设,文章首先阐述了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学劳动教育困境,然后分析了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学劳动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学劳动教育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颜洁 《上海教育》2016,(Z1):24-25
建青实验学校一直坚持"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的家校共育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方法和途径,努力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切实发挥家校共育的功效,提升育人效果。多年来,建青实验学校围绕"家校共育"的新理念,积极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依靠家长力量、教师智慧,成立"教育伙伴"团队,开发、开设并实施了多种家校共育课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成立合力育人的教育伙伴团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甄建荣 《甘肃教育》2023,(10):47-49
家校共育目前已成为一种新型并得到广泛认可的教育管理方式,通过家校共育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优化教育要素,疏通教育环节,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成长,在养育和教育上实现家庭与学校的优势互补。文章通过对甘肃省张掖市四所中学、331名教师、4218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此了解当前城镇学生家校共育工作的现状、问题、需求和期盼。同时,借鉴国内外家校共育工作实践,参考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最后提出家校共育工作的优化策略。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张掖市家校共育工作整体向好,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理念认识到位,参与积极性高;同时笔者也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家长期望得到更多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指导,教师希望有更加丰富的家校共育活动开展形式,家庭结构影响下的子女教育模式成为家校共育的新课题,学校缺乏系统规划制约了家校共育实践的有效实施。基于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张掖市实际,提出了邀请父亲参与家校共育活动、丰富家校共育活动开展形式、探索“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模式、成立家长学校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家校共育是学校管理的趋势,但是一些教师采用的家校共育模式相对单一,使得家校共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搭建共育的通道,建立共育的桥梁,找到共育的依托,从而在不断优化家校共育模式中,逐步提升共育的质量,为教育增添源动力.  相似文献   

10.
袁成  向小琴  曹姗 《江苏教育》2022,(31):58-60
新时代教育要求家校共育、协同育人,家校共育是家庭、学校互相合作,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教育实践过程。班主任在开展家校共育时,应厘清家校共育的基本目标指向、立场边界,采用科学的共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成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面世,使中小学教育面临新的形势。虽然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校合作共育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但当前的家校合作仍然存在着观念、责任划分、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妨碍了家校共育目标的实现。基于政策新规对家校合作的崭新要求,建构和谐文化有利于拓展家校共育的视野,赋予其新的涵义与方向。厘清责任边界,明确家校角色定位;强化专题培训,优化家校共育观念;深化家校合作,寻求高层次合作;搭建共育平台,创新家校共育方式。从而促进家校和谐共生,协作共育,实现全面发展而和谐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2014年9月至今,绿苑小学校本化推进长宁家校共育计划,整体性实施"家校共育3+X计划"。以"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为主题实施家校共育课程改革,有效实施了阅读计划、运动计划、劳动计划和X计划(玩转地球)的开放课程,并积极开发了家校共育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成立家校共育家长联盟,建立爸爸妈妈专场家长会,举行常态化的家校开放活动,形成了有课程、有平台、有体验、有评价的"家校共育"课程改革新格局。当下学校在家校关系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家  相似文献   

13.
随着家校共育的不断推进,我们感受到了家长的力量,感受到了合育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共育的美好氛围。可是在家校共育中也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了种种遗憾,为了保障家校共育的有效开展,我们应在共育中提升水平,找准位置,明确目标,让家校共育能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注重家校共育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让家校共育之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4.
朱永新在《教育科学》2021年第1期《我国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提出,家校共育有助于家庭发挥其教育功能,有助于建立现代的学校制度,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满意度的提高。当前的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家校共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缺少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很多家校共育方式流于形式;三是家校共育的沟通机制不畅;四是教师和父母家校共育的胜任力不足。  相似文献   

15.
肖敏 《山东教育》2011,(26):10-11
潍坊市滨海区第一初级中学创新发展了家校共育的工作机制,创建了家校共育新平台,不但协调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而且促进家校和谐发展,实现了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的家校共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家校共育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果。创建家校共育合作体是当下家校合作的基本趋势。家校合作的障碍总体来看可以归结为家校价值观念差异、参与权利不对等和立场分歧等。学校与家庭良性互动,共建优良教育生态的具体对策:引导家长完善教育观念,奠定家校双方合作对话基础;重视家长教育治理权力,创造家校双方合作共育条件;增加共识,弥合立场分歧,促进家校共育合作体建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家校合作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深入,暴露出教师越界、家长越界、家校间相互推诿与退让等弊端.因此,文章通过对农村地区家校共育的现状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根源,试图结合乡土特色,从树立正确的家校共育观、明确双方各自的教育责任、相互配合实现教育合力、出台相关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家校共育的对策,以期为厘清家校共育的责任边界...  相似文献   

18.
理解家校合作共育是实施家校合作共育的前提,家校合作共育课程化是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思路。从实践上看,家校合作共育课程主要呈现出"社团—项目"型、"习惯—素养"型、"阅读—价值"型和"引领一服务"型四类课程模态,每一种课程模态下虽路径各异,但开展家校合作共育课程活动总体上呈现出"开启共育主题,营造活动情境""突出主体意识,形成资源共鉴""创新活动体验,营造共育场域""进行活动反思,提升共育能力""树立榜样先进,共筑风气融通"等五个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9.
家校共育推进家庭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家校共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个原则,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在设计家校共育类班会方案时,要掌握好三个"尊重"原则,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家校共育素养。  相似文献   

20.
家庭与学校共同育人是时代之需,育人之要。但在农村小学,家校共育仍然低效,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共育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育人效果。并且,大多数农村小学的家校共育机制存在缺乏动力、家长被动参与、育人工作滞后、培训边缘化等问题。这与当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相符。本文从三个方面明晰家校共育的功能定位,并对家校共育机制优化提出四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