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前上海119万户学生家庭、10.4万名教师成了“家校互动”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注册用户,目前除暂无网络条件者外,上海市覆盖率已近100%。2007年度上海市政府“家校互动”项目经过一年多普及,在全市19区县的近2000所中小学、托幼机构成功开通,目前正面临一个更长的深化应用过程,以使“家校互动”更广泛地动起来。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家庭资本、家校合作与儿童成长间的规律性联系,根据“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家校合作跟踪研究”的大样本数据,从家庭视角,提出了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区环境和家校合作对儿童成长作用的5个研究假设和1个推论,采用定序因变量回归模型和F联合检验的方法,发现在控制儿童智力水平,性别等变量的情况下,家庭所在的社区环境对儿童成长作用不显著,家庭经济资本中的“家庭所在地”、人力资本中的“父母学历”、社会资本中“联系频率”,以及家校合作中的“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在家学习”等变量对儿童成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家校合作减弱家庭资本与儿童成长间的相关性”在中国同样存在.研究指出,弱势家庭可通过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促进儿童成功,这种促进就是“家长参与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在城镇化进程中,家校共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家校共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的要求。在实践中,可采取家校“开放课堂,优势互补”“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沟通交流”“实践活动共同参与”“家庭活动学校引领”等方式促进家校共育。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疾病多发的现实下,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中的作用意义重大.建立起充分、及时,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多个方面的家校联系制度,坚持两个“一致性”原则,是高校基于家校联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和疾病预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广大家长都在积极努力推进家校协同共育各项工作。然而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通过调查当前家校合作共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进一步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共育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把家庭和学校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良好的沟通是搭建家校联系的彩虹,有利于强化家校关系,增强家校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和尊重,让家校教育产生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应扭转教育价值取向、确立“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观,厘清家校双方权责边界、促进家校共育走向深度融合,建设学习赋能的家校共同体、致力于提升家校教育水平,由此实现高质量的家校共育,以助力“双减”有效实施,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各界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关注日益升温。家庭和学校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中的两个重要场所,缺一不可。家校联手、共同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该如何提高家校合作层次,提高家庭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家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实践中值得探讨的课题。我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家校合作方面的困惑,为寻求家校合作的突破口,我校以家校心育课题为依托,通过拓展学校教育活动空间,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整合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在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为此我校把“家校共建”作为“重头戏”,着力做好“家校共建”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0.
戴吉  夏璇 《科教导刊》2023,(27):137-139
家校共育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意识不足、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家校共育空泛化、行政化和纯网络化。文章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建构“高校家校共育体系”,在“普及教育”“成长辅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四个层面开展工作,有助于提升心理育人实效,具体表现:普及教育层面,在课程和活动中融入家庭心理与家庭教育;成长辅导层面,由辅导员与家长协同共育解决学生心理困惑;心理咨询层面,将家庭治疗理念运用于个体咨询并开展家庭咨询;危机干预层面,在排查、干预、追踪过程中调动家庭资源,共同做好安全保护、情绪安抚、危机化解和后续帮扶。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23,(11):22-23
在教育场景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除了校园之外,家庭和社会成为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模式成为教育新生态。世界多个国家致力于探索“家-校-社”三方力量的有机融合,以形成长久和稳固的教育责任共同体。本期我们聚焦韩国、新西兰、日本、美国、北欧五国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以期为我国深化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成长连着家庭和学校,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家校协同共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过去的家校共育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着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权责意识不强、社会资源推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实施新课改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使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整合与优化现有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齐学红 《中国德育》2023,(20):51-55
目前,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关系在现实运作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如学校教师面临巨大的压力,学校“理想生活”和家庭现实生活的差异也可能给学生带来矛盾与冲突。运用人类学“文化反哺”的观念审视当下的家校关系,或可为重新认识和构建新型家校关系提供参考。以家庭为主导的家校关系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可以改变学校教育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局面,为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提供更加开放多元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4.
王华 《甘肃教育》2022,(24):118-121
“双减”政策的实施,明确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要实现“双减”背景下学生高效学习,这对家庭和学校协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相关且缺一不可,家校教育相互配合、补充,才能构建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家校协同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构建新时代家校协同教育模式,提出“双减”背景下构建家校共育模式的策略,以提升家校共育水平,有效保障新时代家校协同教育。  相似文献   

15.
今日家访     
“家访”本来是指教师为取得更多沟通走进学生家庭访问。可在记者采访中发现,现今的“家访”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除了传统型走访,还出现了e访和手机短信访。“家访”内涵的拓展,让我们看到“家”的传统空间更开阔了,更重要的是它加固了家校之间沟通联系的重要渠道。寒假将至,本刊再提“家访”,意在给广大教师多一些思路。也许采取了适合自己的家访方式,才是最有效果和最受欢迎的家访。  相似文献   

16.
行为管理治疗是改善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行为的一种干预方式,将家庭支持、学校教育、医院治疗三者有机地结合,可以为儿童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行为干预,使干预效果最优化。文章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从“前事控制”“支持家长”“行为训练”“后果处理”四个方面探索“家—校—医”联合背景下行为干预的有效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7.
闵行区着力凝聚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力量,力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共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大德育体系,从而转变说教式的学生培养模式,关注浸润式的道德影响和道德实践活动,目前已经不断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助力。家校联合。2011年闵行区被上海市列为“家校合作整体改革实验区”“上海市家校合作整体推进实验区”。闵行以“推进区域现代家校合作项目”为引领,教师、  相似文献   

18.
家庭与学校关系的构建关涉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着新时代教育“育人”宗旨的实现。当下家校关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以家校关系功利化、家校地位失衡以及家长参与的阶层差异化为现实表征。以“我—你”关系哲学审视家校关系,可为化解上述困境提供新的认识视角。家校双方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我—他”关系,走向聚焦学生发展的、主体在场的、以双向对话为基本形式的、融合共生的“我—你”型关系。为实现上述转变,需在政策上予以指导与支持,在“之间”领域促进家校的平等互动,在理解与信任中实现家校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陆燕燕 《教育》2013,(3):52-53
爱的教育包括家校和谐、师幼和谐、学生全面发展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将是我的不懈追求,工作中我坚持四个多一点。即“亲密接触多一点”“身子蹲下来多一点”“发展的眼光多一点”“魅力提升多一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保“双减”政策的有序、高效推行,构建完善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本文在厘清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内涵的基础上,着力从“更新家校协同育人主体观念”“建立长期稳定的家校协同育人组织体系”“搭建丰富有序的家校协同育人平台”“形成高效运转的家校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四个方面探究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