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五育”并举理念的引领下,小学美术教育应积极探索将德育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和道德情感。如何将德育有效融入美术课程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在“五育”并举的理念下如何通过具体路径将德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不断提高美术课程改革的成效和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研究型德育即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应用研究型德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将研究型教学的优势与小学德育课程的特点相结合。在教学中建立师生的主体间性关系,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来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引入家长、社区等多方参与,注重描述性评价,共同配合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更能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魏福伍 《江苏教育》2023,(34):60-62
南京市龙江小学在班华先生生态德育思想的影响下,引入“乐活”作为办学理念,以“师生健康、快乐、力学、永续成长”作为“乐活”教育的发展目标,进行生态德育思想的校本实践。具体实践内容包括:设计生态校园文化符号,发挥隐性课程作用;建设生态校园环境,为学生发展服务;建设生态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生态人格。  相似文献   

4.
陈琳 《学周刊C版》2023,(21):157-159
美术是基础教育的关键课程,也是“育人”的重要学科,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应融合德育理念、渗透“以美育人”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基于多年教育经验,根据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从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类课程内容切入,论述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策略,为小学美术教育“以美育人”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小学生建筑稳固的“人格长城”。  相似文献   

5.
同普通本科高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高校更注重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势在必行.《班主任与德育论》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需要改变长期以来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的局面,着力从课程内容的重组、实践环节的调整和加强、任课教师应用能力的提高等几个方面来改革《班主任与德育论》课程的实施,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深厚的德育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班主任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汤徐屹 《家长》2024,(9):43-45
<正>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师要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将德育融入渗透到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小学科学课堂渗透德育的现实困境,分析了在小学科学课上渗透德育的意义,提出在小学科学课上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理想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成艳萍 《天津教育》2021,(1):184-185,188
义务教育阶段是开展德育的关键阶段,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课程,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端正学生正确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本文以政治素养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了小学科学教育中德育导师育人的教学路径,期望对提高小学科学德育效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闫燕 《人民教育》2021,(3):110-111
近年来,山东省诸城市第一小学秉持“培育阳光生命,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通过“环境+活动+课堂”的育人途径,对学生进行阳光德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有德有爱有情怀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五育并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想要落实好“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其核心要义。在我国,“五育并举”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其主要涉及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管理体制等内容,都与新时期教育方针相契合。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以理解为五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文章从农村小学教育的角度对“五育并举”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农村小学课程体系中,以德育为中心,体育和艺术为核心,劳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建设和未来农村小学课程的发展体系建设等问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家校社联合的建设原则,结合德育课程的共性和特性、学生的当下需要与长远需求,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指向,新时代培智学校开展“我的10+N”德育校本课程研发,涵盖智障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和职高阶段的德育内容,激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认同、自我肯定,推动培智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学德育课程作为小学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正与其他的基础教育课程一样进行着深刻的变革,而在这种变革之中,活动教学形式的引入,对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是对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为特征的教学不断反思与超越的产物,是在与传授式、灌输式教学相抗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主体活动形式,其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小学德育活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策略。一、主体参与策略主体参与是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的前提。活动化教学首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因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没有…  相似文献   

14.
德为人之魂,德育是诸育之魂。作为全员寄宿制高中校,我们始终强调教书、管理、服务“三育人”功能的发挥,强调“三结合教育”框架的整体构建,强调德育工作体制、机制、途径及方法的创新,强调德育队伍的建设和骨干力量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德育之中的主体地位,使德育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德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重点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关键平台,对于德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此同时,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推进者,两者应当相互协同、相互辅助,才能全面开展德育教学。所以,在教学中,德育应当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充分融合。本文详细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德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毕业国防体验微课程是小学毕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军旅文化体验、军事拓展训练、内务整理训练、主题感恩教育等系列活动,全面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以国防教育、规则教育和感恩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保家卫国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是彰显小学德育“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总结2018至2021届毕业班的毕业国防体验微课程实践经验,以期为小学毕业国防体验微课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小学校基于“美浸生活、美润人生”的办学理念,以“理论+实践”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发并实施了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校本培训课程,切实提升了小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小学德育纲要》在基本内容和要求中明确指出:小学德育要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纲要》在实施途径中指出“任课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所谓研究型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是针对传统的理论灌输的德育课程教学而言的,即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应用研究型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是将研究型教学的优势与小学德育课程的特点相结合,运用"小组工作"方式来创建教学方式。教学中建立师生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引入社区、家长多方参与。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进步,而且能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研究的课题是:中小学校活动性德育课程系统教育的实验研究。 选择我省“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三年制全日制高级中学部分学校参加实验研究。 活动性德育课程(相对知识性或理论性德育课程),包括展会(夕会)、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传统教育活动等。 活动性德育课程一般指的是:学校(班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德育目标,给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德育活动。活动性德育课程具有活动性、系统性、适应性和联系性的特点。活动性德育课程是德育主导课程,理论性德育课程是德育的基础课程。 一、课题由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