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语文课须具有浓厚的"语文味"。"语文味",简而言之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最基本的是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体现"三味"。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让课堂在读、品、写中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分层诵读、对比品析和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2.
<正>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作为母语决定了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教师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让课堂散发"语文味"?一、在"读"中体现"语文味"  相似文献   

3.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好课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其中语文味为首.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味有三味,即读味、写味、品味.  相似文献   

4.
正有幸读到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的《好课三味》,对他的关于"有语文味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深有同感。语文承载的是语言文化,我们要教的就是这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味。一篇文章要教出语文味,学生学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初中语文课堂完全可以借鉴王崧舟先生的见解,从"读味""品味""写味"三方面下功夫。下面,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走好这三步。一、读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以读为主,可以是单纯的朗诵,让学生  相似文献   

5.
要上好语文课并非易事,因为语文包罗万象,就像一部百科全书,所以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没有吸引力,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味",简单说就是以语言学习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要想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听、说、读、写定要贯穿其中,教师还应博学多才.  相似文献   

6.
现如今,不少小学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课堂上少了"大声朗读,沉思静读"的"读味",少了"咬文嚼字,品词读句"的"品味",少了"圈点勾画,批注书写"的"写味",语文课堂教学在语文的大路上渐行渐远。我们该如何去教,才能还语文课堂以原汁原味?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说明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也能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应关注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四个维度,即教师的课堂语言"说"出语文味,课堂朗读训练"读"出语文味,在语言品味中"嚼"出语文味和在文章写法分析中"品"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8.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味儿"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儿"指的就是这个味儿.具体来说,"语文味儿"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相似文献   

9.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要具备"三味":首先是语文味,诵读动情,默读静思的读味;圈画批注,摘抄练写的写味;咬文嚼字,领悟内涵的品味。其次是人情味,情趣盎然,心灵对话;情感熏陶,价值引领;情系关怀,以人为本;再次是真实味,用真诚的话语洋溢课堂,用真挚的情感渲染课堂,用真实的心灵面对课堂。教师要想使每  相似文献   

11.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评课时我们也常听到诸如"这节课‘语文味'很浓","那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的评价."语文味"已然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那何谓"语文味"?怎样的课堂才算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试图透过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明晰"语文味"的概念,探寻"语文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念好"读""品"写"这三字诀,留原汁存本色,还课堂浓浓语文味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一些精彩的语文课堂,撷取几个片段共同体察品悟.  相似文献   

13.
正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从课标的界定来看,"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显语用价值,让学生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出发,思考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  相似文献   

14.
有语文味的课让人如饮甘醇、久而弥笃。究竟什么是语文味,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呢?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文体的一亩三分地。”我理解的就是要守住其中的三味:读味、口味、写味。  相似文献   

15.
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围绕"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删繁就简、砍枝去叶,扣住字、词、段、章、篇,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书的简化过程中回归语文"本质",丰富品悟,再现语文"本味"。同时,通过巧妙设计,提升语文"本能",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语文本色"。  相似文献   

16.
笔者所指的"三味课堂"是具有"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的小学语文课堂。语文味指向语文课程本质,即语文课堂应遵循语文课程的教学规律和母语的习得规律,以识(识字)、书(书写)、听、说、读、品、记、写(习作)、思等方式,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等学习内容的同时,获得相关的知能  相似文献   

17.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润泽学生的情感;现以《孔子游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语文味"体现在动情朗读与精心默读的"读"味上,圈点批注与摘抄书作的"写"味上,以及品词品句与咬文嚼字的"品"味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品味蕴含在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并与朗读、写话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写)得少;学生读得多写得少;教师布置得多督促检查得少。从检测情况看各年级语文、英语和综合试卷中都出现了学生会背但不会写或者写错的现象。部分学校语文试卷中生词、组词,英语试卷中补充单词、根据汉语选择单词,综合试卷中的填空题等,都失分较多。这些现象说明了"学生读得多写得少"和"教师布置得多督促检查得少"。部分教师  相似文献   

20.
中职语文课堂,由于受就业导向的影响,被专业课边缘化,语文课变味现象很突出。本文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出发,立足中职语文课堂,从四个方面探索语文味培养的途径,即语文课的语文味体现在琅琅书声的"读"味、字斟句酌的"品"味、真性真情的"说"味、创新个性的"写"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