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赫鲁晓夫问我:“毛泽东刚才是不是在骂我?”我不便直译.只好说:“毛泽东说的是生气的话,但他不是骂您。”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又看着毛泽东。也对我低声说出一句难听的俄语  相似文献   

2.
鲁迅一生在文章中确实指名道姓地“骂”过不少人,与之有过干涉的有百人上下,与其论争的重要人物,也有二三十人。可是,他为什么要“骂”人,“骂”了些什么人,“骂”的又是些什么内容,“骂”得对不对?  相似文献   

3.
有位同志向我提了一个问题:看了《聊斋》里的“骂鸭”,印象不深,而吉林民间艺术团把这篇小说移植到戏曲舞台上,改编成拉场戏《骂鸭》。变得有声有色,让人看后怎么也忘不了,这是什么道理? 这就是戏曲艺术表现特点的魅力所在。《骂鸭》的故事很简单:鸭二爷偷了刁三娘一只  相似文献   

4.
韩寒 《新闻天地》2007,(4):51-51
今天在新浪的博客上看见一篇文章,说刘国梁开了一台一百多万的新车,奥迪的Q7。再看网友留言,发现大多数都是骂的。我表示十分的不解。一个得了如此多世界冠军的人,别说自己买了,体育总局从男足那里转点钱过来送他一台都没什么希奇的。花自己的钱还要被人骂,恐怕最中国特色了。  相似文献   

5.
有人骂我,我不想多说。我功劳再大没有李经纬大,但李当时刚走,就有很多人骂他  相似文献   

6.
有人骂我,我不想多说。我功劳再大没有李经纬大,但李当时刚走,就有很多人骂他  相似文献   

7.
生死聊天     
两年前的一个夜晚,从剧院里看完演出,已经十点多了。刚上出租车的时候没有任何异样。我住在郊区,要经过一条高速公路,司机正常地开始打表,加速,行驶。但没过几分钟,我发现他有些不对。嘴里开始骂骂叨叨,每个人大概都遇到过这样的出租车司机,骂道窄,骂前面的司机“肉”,骂油价高,骂世道不好……我沉默。  相似文献   

8.
去年第七期《名人传记》刊登的《金庸二三事》,有一段关于金庸作报纸“老总”时面对骂声微笑以待的故事,颇有意味。 金庸在他创办的《明报》上给有实力的作者开专栏,使一些作者成为作家,出了名。《明报》的稿酬虽低,却趋之者众。但也有不满意的,有个作家(亦舒)要求金庸加稿费,金庸不加,这个作家就在专栏里撰文骂他。金庸看了笑笑说: “骂可以骂,稿照样登,稿费照样一点不加。”据称,金庸对闭口不提加稿费的,到年底反而会加一点,这是金庸性格好强的表现。但不管怎样,金庸对骂他的作家的文章照登,专栏照开,这不能不说是他大度能容、胸怀宽广。试想,如果金老板鸡肠小肚(他不需和任何人商量),从此炒了那个作家的鱿鱼——枪毙了他的文章,砍掉了他的专栏,那么,枪  相似文献   

9.
在知天命之年,王晓桦成了河北省大名县的风头人物。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官员,一个不断尝试着改革而又稍有顾虑的人;他做过党校教师,文章写得头头是道,却不喜欢被称作"学者型官员";性情温和,却无法容忍下属的错误,曾把人骂得狗血淋头;  相似文献   

10.
找茬     
《大观周刊》2010,(44):60-60
第三回 锦囊 那一年夏天,我还在涿郡。一日,遇见一个道士,尖下巴,三角眼,手持拂尘,看起来有点猥琐。他拦住我上下打量着,我正因为赌钱输了窝了一肚子火呢,上去就给了他一个大嘴巴,骂道:“臭牛鼻子,你看太爷做甚?”那老道真的好涵养,眼瞅着五根手指印从他的脸上慢慢地凸现出来,他竟然唰嘴朝我美了一下,说道:“果然好力气。”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前些天到呼兰县看朋友,应邀在义和春饭庄吃饭。正当我们要走时,忽听隔壁单间有吵骂声。向室内窥视,见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人不顾两个人的劝说.指手划脚地骂店主人,声称要给饭店摘幌.不让开了。经打听才知道,戴眼镜的是呼兰镇陈镇长,经他手欠饭店的饭费有几千元.今天是饭店承包人向他要钱,他大为恼火,说如果再见面要钱,就不包给他了,让他停业。看到饭店主人唉声叹气的样子,真让人难受,希望报社记者能进行调查,为承包者解除苦恼。读者赵杰英调查附记: 根据赵英杰同志的来信,记者于11月24日赴呼  相似文献   

12.
细狗撵兔 老六的突然改行,让熟悉他的人十分不解.家里人也开始骂他不务正业: "放着好好的挣钱门路不走,非走那歪门邪道".  相似文献   

13.
孔、孟、荀三人是先秦儒家最佳代表者,其骂詈既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特殊的思想现象。其在骂詈对象、骂詈言辞、骂詈方法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其骂詈既有鲜明的儒家学派共性也蕴涵了其独特的思想、不同的气象以及个性的气质。总体来讲,孔子是"和蔼"之骂詈,孟子是雄辩式骂詈,荀子是统类视域中之骂詈。选取人类社会中骂詈这一独特文化现象进行理论观照,集中阐发其文化镜像及其特点,有利于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先秦儒家。  相似文献   

14.
程辉 《网络传播》2005,(12):4-5
几天前我在网上看了一篇名为“网霸”与“网骂”文章,其中写到,在网上评论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两种与其不和谐的现象,这就是“网霸”与“网骂”。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一般人的想象中,现代诗人朱湘应是一位脾气乖戾、性格孤傲的“奇人”,奇得让人不敢接近、令人无法忍受。可他的朋友告诉我们:“熟识子沆(即朱湘——引者)的人,方始知道子沆的人是这样的清高,这样的直爽,他待友人的心情是这样的忠厚。”(柳无忌:《我所认识的朱湘》,载《二罗一柳忆朱湘》,三联书店1985年版)在同一本书里,我们还发现,朱湘原来颇有几分洒脱呢。有一年冬天,有人在上海的《幻洲》上写文章骂朱湘,把他的诗比作程砚秋的戏。他的朋友罗(日岂)岚气不过,写文章替朱湘鸣不平,并把这事告诉了朱湘。朱湘回信道:“骂也好,赞也好,反正我的诗不会损害毫末的。(日岂)岚,你让他们去吧。”(罗(日岂)岚:《朱湘》)朱湘生前树敌颇多,他的仇敌们恐  相似文献   

16.
老太太     
我说这个老太太爱骂人,最爱骂的是儿女们,有时候也骂老头,不过老头也不是善茬子,于是两个人就对着骂,一个在东屋,一个在西屋,互相的把八辈子老祖宗都翻腾出来。不过还好,俩人这一辈子没少吵架没少骂杖,却不怎么伸手,顶多摔几回茶缸子,扔几回水舀子,过后再捡回来。  相似文献   

17.
没有挨过骂的人和没有骂过人的人,大约是不存在的吧. 我不是伴着行云流水般的音乐或者是和风细雨的呵护声长大的孩子.我们这些来自底层、来自乡村、来自原野山林的孩子,对骂声是不陌生的.骂声就像蘑菇一样,喜欢依附那些散发着湿漉漉的鲜活的生命气息的地方生成,譬如庸碌的街市、匍匐着蟑螂的土炕、蚊虫飞舞的庄稼地、苍莽无际的山林等.这骂声既有人与人之间的,也有人与动物植物之间的.在人与人之间的骂声里,最常见的是长辈骂晚辈和夫妻对骂.长辈骂晚辈,似乎总是天经地义的,所以长辈骂起来是那么干脆利落、理直气壮.夫妻对骂,由于平辈之间的骂,所以哪一方占上风是不固定的.  相似文献   

18.
骂了归骂,但是中国游戏还是要做下去;骂了归骂,但是中国玩家还是要玩下去,仅仅为了两个任何中国人都会心的字:中国。  相似文献   

19.
论王朗之死     
王朗,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是被诸葛亮骂死的,事见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其时,曹操、曹丕已死,曹睿继位为魏明帝,为迎战诸葛亮率领的蜀军,曹睿拜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朗时年已七十六岁矣”。  相似文献   

20.
留心     
我在批改学生日记时,发现许多学生写家庭不团结、邻里闹矛盾、村里经常有打架现象。有一学生写道:“今天早上,妈妈与邻居因一只小鸡又吵又骂,哥哥把邻居打成重伤,派出所干警抓走了他。”我想:目前农村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懂法,肓目行事的现象,就抽空赶到出事地点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