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首先,数字化对传统阅读空间一定存在掠夺.根据一直在做的国民阅读率的调查,2003年国民阅读率是51%,到2005年是42%,图书的阅读率下降.而网络阅读率增长迅速.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记者韩阳)4月22日,在"世界读书日"前一天,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去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首次止跌,为48.8%,回升0.1个百分点。而在本次调查中,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49.3%,比上  相似文献   

3.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7年8月至2008年初进行的大型调研工程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本次调查发现:1.报纸是国民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图书阅读率止住连续下滑趋势,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报纸以73.8%的阅读率位于首位。杂志阅读率为58.4%,排第二位,比2005年的47.9%提高了10.5%,出现较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4.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发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讯(记者韩阳)第11个“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前夕,为配合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11部委发起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正式发布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调查成果显示。一、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但认为“读书越来越重要”的人们在调查样本中仍占到84%以上的比例。来的最低点。五、我国国民杂志阅读率逐步上升,杂志市场前景看好,文化娱乐类、家居生活类和文学艺术类成为阅读率最高的前三类杂志。2005年我国识字者杂志阅读率为55.3%,超过国民的图书阅读率,这说明我国杂志市场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5.
袁明 《新闻前哨》2007,(9):62-64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2005年为48.7%。自1999年启动调查以来,国民阅读率已经连续6年走低。该课题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徐升国说:"这说明现在有一多半人没读书。我们认为这是阅读危机。"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 7月23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报纸以73.8%的阅读率成为国民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而一直备受关注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下滑趋势也得到了缓解并有所回涨,从2005年的48.7%上升到48.8%;网络阅读率则继续大幅攀升,从2005年的27.8%上升到44.9%。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公布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民识字者的图书和杂志阅读率均呈下降趋势,2003年国民识字者中图书的总体阅读率为51.7%,比1998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杂志阅读率为46.4%,而1998年,国民的杂志阅读率超过一半,达到57%。分析认为,阅读率持续降低与文化水平的联系在减少,生活节奏紧张、没有时间成为阅读率下降的最重要原因。国民总体阅读率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的多元化形成了众多新兴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的分割。另外,调查显示,在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逐渐加大的社会,国民的阅读越来越显示出功利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据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识字者图书阅读率仅为48.7%,而真正能长期坚持阅读者,实际上只占到国民总数的5%左右。文化逆差已引起学者和高层的关注。在图书出版领域,多年来,我国图书对欧  相似文献   

9.
7月23日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图书阅读率为48.8%,比2005年的48.7%略有回升;互联网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的27.8%提高17.1%;报纸阅读率以73.8%位于首位,杂志阅读率以58.4%位居第二;韩寒和郭敬明首次进入“最受读者欢迎的作者”前10位,取代了上次进入前10名的冰心和曹雪芹。  相似文献   

10.
双月视点     
事件今次国民阅读脉动亦喜亦忧继1999年、2001年和2003年之后,于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进行的第4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对20个地区的城市及农村进行了入户调查,取得8000个有效样本、500万组调查数据。通过本次调查,发现:84.1%的人认为读书对个人越来越重要,降至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识字者图书阅读率由1999年的48.7%降至11.7%,连续6年持续走低,而网络阅读率则从1999年的3.7%升至27.8%;识字者杂志阅读率逐步上升,达55.3%,文化娱乐类、家居生活类和文学艺术类读物最受欢迎;图书价格接受力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购书者比例不断上升,市场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体育类图书市场走势图书阅读率自1999年以来连续呈下滑的趋势,而2008年7月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图书阅读率终于止住了下滑,上升0.1个百分点。开卷统计结果显示,2005~2008年体育类图书市场的码洋占有率也基本稳定在11.67%~12.87%的水平,并没有随着图书的阅读率的下滑而走低。值得  相似文献   

12.
阅读率下降的三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阅读率下降是近一段时期媒体和出版人关心的热门话题.据"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近五年来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阅读率为60.45%,2001年下降到54.2%,2003年下降到51.7%.2003年识字人群中只有51.7%每月至少读一本书,比历史最高的1999年下降了8.7%.读刊率从1999年57%下降到2003年46.4%.调查显示,只有5%的国民拥有读书习惯!现实情况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受报纸阅读率下降等影响,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3%。究其原因,无非是人们认为时下的社会节奏太快,加之在微博和微信等各类碎片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前不久公布了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终于止住连续下滑趋势,2007年至2008年图书阅读率增长了0.1%.这是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自1999年以来首次停止下滑,开始回升(新华社天津2009年9月4日电). 在一个所谓的读图不读书的时代,阅读率回升当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古倡导"耕读传家",将阅读视为修身持家的必要途径,然而今天国人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国民阅读率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受报纸阅读率下降等影响,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  相似文献   

16.
一、“e时代”,网络读书频道火爆登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五年来持续走低。2003年,识字者的国民阅读率为51.7%,比1999年下降了3.5%。国民阅读方式正发生着革命性的转变,以阅读纸质媒体为主的传统格局正  相似文献   

17.
资讯     
我国成年人报纸阅读率为63.9%杂志阅读率为50.1%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报纸阅读率为63.9%,人均年阅读报纸约88.6份,成年人杂志阅读率为50.1%,人均年阅读杂志约8.2本。报纸阅读情况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两极化的倾向,表现为每年读200以上报纸的读者比例占26.9%,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在识字的成人群体中,有51.3%的人2005年一年中连一本图书都没有读过.倡导全民阅读,提高国民素质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103-103
2023年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8%,较2021年上升0.2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80.1%,较2021年上升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正4月21日,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由该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的初步研究成果。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2.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上升9.8个百分点;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0.4个百分点。至此,自2007年以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已连续7年稳步提升。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本次调查严格遵循"同口径、可比性"原则,继续沿用4套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我国全年龄段人口。本次调查样本城市为74个,覆盖我国29个省(区、市),调查的有效样本量比往年增加一倍,达到40600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