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教育文汇》2014,(8):5-7
2014年初,浙江省决定新增7所学校试行“高中必修课走班制”;不久前,山东省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今后可能在全省全面实施中小学“选课走班制”。“走班制”将对我国中小学课程建设带来哪些挑战?有没有足够丰富且完善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校敢不敢真正把课程选择权完全下放给学生?面对升学与考试,“走班”会不会流于形式?一些试行“走班”的学校提供了经验;有关学者、专家就此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知识经济兴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包括目标、课程、教学和评价等在内的、基于现实并指向未来的变革;而教育能否创新,改革能否深入,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三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深深意识到“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而传统培训方式又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教师对这种培训“想说爱你不容易”。那么,教师如何适应课程改革?怎样获得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冯桂芝 《天津教育》2014,(23):53-54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媒体和蓝图。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代言人”。它已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新生长点。课程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依据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泛智教育”理论,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基于学校实际,我们构建起课程文化体系,形成学校共同的课程愿景,即红色理想课程、蓝色经典课程、绿色灵动课程。  相似文献   

4.
生源是学校发展的命脉,没有学生自然就没有学校。如何留住学生?“堵”肯定不行,只有强化“自身造血”功能,才能遏止学生“转学”。  相似文献   

5.
我国实施新课改后,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新课题。学校教育追求高质量,而优质教育是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状态。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提升生命质量,创造幸福人生”。我们以“现代化小学的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为课题,研究开发开放性、多样性、综合性、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6.
罗阳佳 《上海教育》2013,(21):16-19
上海市二期课改自1998年启动以来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课堂教学面貌不断改观,教师队伍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进展顺利。但伴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许多困惑、难点和瓶颈问题逐步浮现。面对挑战,课改没有退路可选择,唯有迎难而上,主动寻求突破。课程,是教育运行的“跑道”,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学校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规划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对一所学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即所谓的“课程领导力”。  相似文献   

7.
熊丙奇 《湖南教育》2014,(11):31-32
中国教育如何做到“不去中国化”,办出有“中国味”的学校?在笔者看来,必须有中国味的课程、教材、教育教学体系。近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从整体教育看,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知识教育之外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与心理教育;从知识教育角度看,学校课程、教材建设,主要围绕升学展开,也有大中学校,在推进教改,在走引进国际教材、课程的路线,似乎认为只要引进国际师资、课程,学校会就变得国际化,但人才培养质量却没有多大提高。还有一些学校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中的缺失,因此,在校内增加了传统经典课程,可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十分薄弱。  相似文献   

8.
杜育敏 《现代教学》2014,(7):112-113
我校自2007学年以来,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建立并实施“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丰富学科知识,引导师生实践,力求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实际、体现办学理念、普惠全体学生、彰显育人品质、追求校本特色。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创建特色、提高师资专业水平、提升管理能力的主要载体。如何更好地认识课程、理解课程和发展课程?我们企求以“见树又见林的艺术”来整体系统地思考,着力实践基于师生实际又富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是“九五”期间天津市市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经过几年来的学校心理教育的实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发展性心理教育目标为取向,以心理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心理教育课程为核心,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重点,以科学的测评为手段的开放性、动态性的学校心理教育模式。一、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制定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是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优化认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结构和知识结构协调…  相似文献   

10.
吴靖娴 《天津教育》2014,(23):27-28
姚明、牛顿、比尔·盖茨,谁更聪明?我们无法判断,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享有个性化成功。我们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个性化成功。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和才能显露发展的关键期,学校课程便是发展个性、提升才能的重要载体。“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它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国家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校本课程则弥补了全面发展这个共性目标的不足,强调全面基础上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可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没有把劳动课程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劳技课缘何难以姓“劳”呢?  相似文献   

12.
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定、领导和责任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要关注学生、关注教师、关注学校,而且要处理好“三个关注”之间的关系,应明确在“三个关注”中,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顾旻 《上海教育》2009,(18):62-62
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是优秀的、受欢迎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学校在较为完善的德育保障机制下,整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德育资源,通过教育科研、主题教育、学科教学、课程建设、评价探索、环境优化等渠道,在教育活动中渗透“两纲”精神,努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究竟该怎样组织学校运动会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呢?怎样才能合乎人生健康的要求达到“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呢?本文依据时代发展对教育的一般要求.针对当前小学生运动会应遵循的原则,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李群 《上海电教》2002,(4):42-4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数字化的生存环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给教育带来新的课题,为教育拓展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时空。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继承优秀的人类化及科学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包括能够从各种资源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各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形成这种能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此,我们确定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校发展思路:树立“双为本”(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教师的主动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将新基础教育架构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塑造新型教师、培养新型学生、创建新型学校,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实现学校发展的现代化,办学效益显,成为地区家长心目中的首选学校。  相似文献   

16.
程红兵 《上海教育》2007,(9A):22-22
学校个性化办学的理由何在?第一,为了学生。满足学生需求,自觉地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同需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潜能的需要,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学校。培养学生个性,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个性化的办学服务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的基本主题。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少地方政府及学校都提出了“打造学校品牌”的口号。应审慎对待品牌概念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如果全盘照搬企业中的品牌概念,会给学校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提升学校品质应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努力方向。学校品质是“学校品位”和“学校质量”的统一,核心是从师生的视角来发展和提升学校。“学校品位”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和“学校建筑”上,“学校质量”可视为由“学生学习质量”和“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构成。要强化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课程教学的深度变革,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彰显学校建筑的“场所精神”,通过这些策略来有效提升学校品质。  相似文献   

18.
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研究“问题”、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以及建立以“质性评价”为基础的新的课程评价观等四方面,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如何进入职业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9.
罗阳佳 《上海教育》2006,(7A):28-29
学习是学生的主业,占居他们大部分时间,成为他们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但这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否就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快乐?素质教育的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各种教育实践全面展开。作为素质教育对象,我们的学生,他们是否比从前更快乐?快乐或是不快乐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也许在第14期“中学生论坛”。卢湾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山学校的学生能帮你找到答案。[编按]  相似文献   

20.
王国勇 《四川教育》2023,(Z1):59-60
<正>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提高课堂质量,首要是抓好课程建设。新时代,乡村学校课程建设存在哪些现实瓶颈?如何开展路径探索呢?一、新时代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现实瓶颈(一)机制瓶颈学校课程建设理念停滞不前。随着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更加强烈,对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更加关切。受生源、师资、教育生态等因素影响,乡村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存在这样的观念——国家课程是“主菜”,人、财、时间全力保障;地方课程是“配菜”,基本没有专职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