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一、课堂设计指导思想: 1.人教版新编教材《中国历史》第三册的“洋务运动”一课和统编教材“洋务运动”一课,在教材编排上,有很大变化。统编教材的章目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把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相联系。新编教材的课题是《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把政局变动与洋务运动相联系。怎样的编排更好,可以进一步研究,。但新教材是从一个新角度去分析这一段历史。把握好这一点,是讲好这节课的关键之一。 2.中国近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寻求富强道路的探索史。洋务运动是这一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于1811年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小地主家庭,他踏入仕途后,可谓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官至大学士.从此,汉族官僚的势力不断壮大,导致清朝的政局发生巨大的变化.曾国藩是靠什么起家的呢?那就是他所创办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为清政府立有奇功.湘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我在这里谈谈曾国藩的治军之道.  相似文献   

3.
凿壁偷光我:汉朝时,一个少年叫匡衡,他非常好学。晚上,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烛光看书……外甥:等等,他为什么不开灯呢?我:因为没有电。外甥:是因为电力紧缺?我(气喘吁吁地):汉朝还没有发明电。外甥:哦,他什么时候凿的洞?我(愣):嗯……晚、晚上吧。外甥:晚上?晚上他不是看不见吗?怎么凿的?我(语塞):那……那就是白天吧?外甥:白天还有工夫凿洞?干吗不用这个时间看书?孔融让梨我:东汉时期,有一个4岁儿童叫孔融,吃梨时,他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大人吃……外甥:等等,是几个大人?是他父母吗?我(有所准备):不…  相似文献   

4.
朋友的儿子从美国博克利大学来了一封信,说他发表的论文中有些新观点引起了化学界的重视,所以破例邀请他去西班牙参加“世界化学年会”。一名尚未出师的博士研究生竟能参加国际最权威的学者集会,这真令人羡慕。 星期天,我来朋友家“取经”,让他讲讲育儿之道,他再三推托不成,便讲了以下几个小故事。 “我们小的时候,听大人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都对司马光十分赞佩,觉得砸缸是最聪明的做法了。可儿子却不,那时他才4、5岁,听我讲了故事后,竟摇着脑袋说:‘不好!不好!’问他怎么不好?他说若是一时找不到石头呢?或者砸破的缸碴子再把小朋友的头碰破了呢?他竟提出了一连串的小问题,把我问住了把,我便反问  相似文献   

5.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3,(18):32-33
主持人龙吟:正所谓峰回路转、苦尽甘来,一度卖画糊口的郑板桥.在年届四十之际似乎迎来了转机。他在科举考场上佳音频传,出仕有望。乾隆元年.郑板桥终于成为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读书人希望在考场上崭露头角,以此博取灿烂的前程。即便现在的学生也是如此,更不用说几百年前的清朝学子郑板桥了。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郑板桥大半生都在仕途之路上拼搏。在晚年《自序》中,他仍在说谋求官职"乃是正途",认为科举制度"其理愈求而愈精,其法愈求而愈密"。郑板桥的上述观点多少有些道理。现在,人们把科举制度一棍子打死,不免有些偏激。例如清朝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一套规范,分童试、乡试、会试三种,乾隆二十六年以后殿试也成为了定制。童试即童生试,是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所谓"进身之始"。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称  相似文献   

6.
记得这是一节初三的语文课,那时的我还只是一名年轻教师,课的内容是文言文《卧冰求鲤》,讲的是孝子王祥寒冬腊月为了捕鱼给生病的继母吃,赤身卧于冰上祷告,结果冰裂开了,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出望外地将鱼带回去孝敬继母。我问学生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祥具有什么样的品德?这时,我发现学生小A有些心不在焉,就请他回答这个问题。结果他说了一句:"王祥是个傻瓜,智商很低。"学生们哄堂大笑起来。我声色俱厉地问他:"你说说看,王祥怎么傻?"小A说:"老师,如果河上结了冰,脱掉衣服能把冰融化吗?王祥是货真价实的  相似文献   

7.
一、自主学习在历史课堂中的实施步骤(以《中国历史》第三册《清朝文化——文学和艺术》为例) 1.揭示学习目标,展示问题。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讲这一课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清朝的小说本课主要介绍了哪些?它们的作者及特点是什么?(2)什么叫“诗界革命”?(3)京剧是怎样形成的?(4)清朝的绘画方面有哪些成就?这些问题,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分析问题能力的要求,因而能诱使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  相似文献   

8.
著名画家黄永玉作画不中不西,自成一家,有人说看不懂他的画,他就给人讲了个笑话: 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我怎么看不懂呀?”毕加索说:“你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好听.”“那你听得懂吗?”  相似文献   

9.
[案例]一位教师教学&;lt;比较水的多少&;gt;(科教版三年级教材),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思考:桌上有三种不同形状、大小,装有不同量的水,编为1、2、3号的瓶子,请学生猜一猜哪瓶水最多?哪瓶水最少?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位学生说:“我把水分别倒进锥形瓶子里,看水位谁最高,谁就最多.“另一位学生说:“我再找三个大小一样的烧杯,把水一一倒进去,比较一下看谁多.“还有的说:“我用尺子量一量高度就知道了.“学生回答时,教师不做对错判断,只是问:你的理由是什么?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猜想.待学生充分猜想后,教师问:“到底这三个瓶子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刚才仅仅是猜想,谁的猜想对呢?大家想不想通过实验的方法去证明?“话音刚落,学生立即带着问题开始进行实验,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地做实验记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并给予了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带着问题读书已成为目前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从每年所听的180多节随堂课来看,带着问题读书占到85%以上.这些课遵循这样一个通行模式:教师在要求学生当堂默读或朗读前,总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两到三个思考题,然后要学生带着问题读完全文;当读书结束后,教师开始针对思考题提问,学生根据要求回答.如教<丑小鸭>一课,教师在学生读书前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这个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丑小鸭受到了哪些打击?在打击面前,丑小鸭的态度是怎样的?3.这篇童话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教<山中访友>,教师设计的读前问题是这样的: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两题来自教材后的练习.  相似文献   

11.
1 问题的产生请思考以下问题 :某人有五把钥匙 ,其中有一把是办公桌的抽屉锁钥匙 ,但他忘了是哪一把 ,于是他便将五把钥匙逐把不重复试开 .问恰好第三次打开抽屉锁的概率是多少 ?很快便有同学A给出了一个解法 :P(A) =mn =A4 4A55=15 .①教师 :“对同学A的解法能理解吗 ?”学生B说 :“我不理解m =A4 4.我认为应该是m=A24 ,则P(A) =11 0 .”面对两个不同的结论和解释 ,教室内的气氛一下热烈了 .同学们便不由自主地讨论起来 ,有的拥护学生A ,有的认为学生B有道理 .2 在讨论中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无序的讨论没有什么效果 ,这时需要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段红 《四川教育》2003,(2):72-72
[案例]一位教师教学<比较水的多少>(科教版三年级教材),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思考:桌上有三种不同形状、大小,装有不同量的水,编为1、2、3号的瓶子,请学生猜一猜哪瓶水最多?哪瓶水最少?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位学生说:"我把水分别倒进锥形瓶子里,看水位谁最高,谁就最多."另一位学生说:"我再找三个大小一样的烧杯,把水一一倒进去,比较一下看谁多."还有的说:"我用尺子量一量高度就知道了."学生回答时,教师不做对错判断,只是问:你的理由是什么?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猜想.待学生充分猜想后,教师问:"到底这三个瓶子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刚才仅仅是猜想,谁的猜想对呢?大家想不想通过实验的方法去证明?"话音刚落,学生立即带着问题开始进行实验,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地做实验记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并给予了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今的课堂又步入了新的怪圈.课堂上大问套小问,一问接一问,不把学牛问个垂头丧气,不把课堂问成"静静的顿河",教师绝不罢休.这是为什么?就是教师对学生读书的理解不放心.这样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琐碎的提问和肢解式的讲解占据了,讲起来滔滔不绝,一个主观意见接着另一个主观意见,完全忘记了学生这个"阅读主体"了.学生没有了阅读的自主权和思考权,只能顺从教师的结论,重复着"真理"的声音.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严重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怎能提高阅读效率呢?……  相似文献   

14.
王旭 《中国教师》2010,(6):18-20
<正>一、问题的提出很多数学教师在进行公式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一个现象:课上自己把公式的推导也讲了,公式的意义也分析了,该补充的习题也让学生练了,学生怎么一到运用公式做题就错呢?甚至即便教师  相似文献   

15.
先看这样的一个实验:有人把某演员的毫无表情的脸的特写镜头,与其他镜头连接成三个组合。1.特写后紧接着一张桌子上的一盘汤的镜头。2.与一个棺材里躺着的遗体镜头相连。3.特写后是一个小女孩在玩耍滑稽的玩具狗熊。你可以预测这个实验给观看者造成的效果吗?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早上,准备吃早饭了,儿子忽然拿出一瓶可乐说:“爸爸,请你帮我把盖子打开,好吗?”面对儿子这么有礼貌的请求,先生却很不客气地回答说:“不行,吃饭了,喝什么可乐,去放好。”儿子的脸马上变了。可他一想又跑过来对我说:“妈妈,你能帮我把盖子打开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哦,可以的,儿子。你只是让我打开盖子,对吗?但你会等到吃完饭再吃的,是不是啊?”儿子看着我,用力地点点头。当我帮他打开后,他拿着可乐只是闻了闻,然后又盖好了,轻轻地放到桌子上。正如我说的,他真的等吃完饭后才去动它。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儿子很快乐,我也很快乐,因为他…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声情并茂”是语文教师的事,与物理教师关系不大。其实不然,每个物理公式都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值得深情讴歌;每个管天辖地的物理定律,都珍藏着感人肺腑的故事。设想某位物理教师上课,照本宣科,语调平淡,用和尚念经似的语调嘟哝着,能打动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吗? 普朗克晚年依然饶有趣味地回忆着他在中学时代,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能量守恒定律时的动人情景:“我接受的第一个独立于人而绝对有效的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宛如一个救世福音响彻了我的心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辛辛苦苦把一块沉重的砖头扛上屋顶去的泥水匠的故事,他讲得非常出色,娓娓动听,那是我  相似文献   

18.
讲好一堂课的关键首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课堂设计安排,其次是学生的配合。 一、教师的启发作用 教育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的,教师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指导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 1、问题启发式 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试答、验证,逐步把学生引入课文之中,掌握书中的内容。例如复旦大学的College English第三册第六课Why I Teach一文,教师就可以用问题启示法:  相似文献   

19.
把握现在     
古时候,有一个日理万机的国王。有一天他忽然想弄明白这三个问题:什么是最重要的时候、最重要的人和最重要的事?他把这三个问题请全国的人解答,没有一个人能够答得让他满意。后来,他微服出访,去问一个隐士。这个隐士正在田里耕种,国王也就帮他种田,并且把三个问题说了几遍。隐士只是不答。  相似文献   

20.
<黄鹂>是一篇凝聚作者深刻思考的优秀散文,寓意深刻,呈现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如何讲好这篇课文,怎样才能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珠联璧合,并且卓有成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