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隐性知识对研究生科研知识体系建构、研究能力提升和创新思维培养等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个人层面的重要沟通媒介,非正式网络对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具有积极影响,在位置、心理、氛围和内容上独具优势。从信任、沟通质量、密度、规模等方面分析非正式网络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实现科研隐性知识共享的有效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研发项目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研发项目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我们把研发活动区分为创意产生类活动和问题解决类活动。首先我们分析了项目特征对于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主效应,发现项目团队集权程度对隐性知识传递具有负向作用而其它项目特征对隐性知识传递均有正向作用;其次我们比较了两类活动中任务特征在项目特征对于隐性知识传递效果关系中的调制作用,发现在两类活动中任务特征的调制作用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最后,我们提出了简要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特征,分析了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继而构建了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机制,该机制由4部分组成,其中,协同机制是该共享实现机制的控制中心,交流机制、激励机制和信任机制是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3个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构建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机制,以期提高企业内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效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接包方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探讨国际外包中接包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结果显示:合作关系质量、跨文化沟通、企业文化、正式合约以及信任关系均显著影响接包企业知识获取,其中,跨文化沟通对显性知识获取的影响最大,信任关系对隐性知识获取的影响最大,正式合约与接包企业知识获取呈倒U形关系;接包企业知识获取显著影响外包绩效,且隐性知识获取比显性知识获取的影响系数更大.  相似文献   

5.
论文将网络关系区分为工具型与私密型,将人际信任区分为认知型与情感型,将知识共享区分为显性知识共享与隐性知识共享.基于179份来自江苏高科技企业管理人员的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网络关系、信任与知识共享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具型关系与私密型关系均对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工具型关系对认知型信任、私密型关系对情感型信任的影响程度更高;认知型信任对隐性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显性知识共享作用不明显,情感型信任对显性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隐性知识共享作用不明显;工具型关系与私密型关系均对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私密型关系对两类知识共享的影响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李世超  蔺楠  苏竣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532-1541
 尝试通过将产学间的关系互动表征为信任和信息共享,并引入显性和隐性知识转移作中介变量,深入剖析关系嵌入影响产学间知识转移进而影响产学合作绩效的作用机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的大样本数据检验,发现由于信任成本存在导致信任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转移的作用效果有差异,进而主张需要根据产学间知识活动的特征来灵活选择合适的信任水平;同时还主张在以隐性知识转移为主要目标的产学合作中,在成本可控范围内,应将现有企业的信息共享模式从单纯的信息获取升级为信息交互与参与,从而尽可能降低“挤占效应”,促进产学共同行动中的隐性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7.
研发团队中知识创新效率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樊钱涛  韩英华 《科学学研究》2008,26(6):1316-1324
 就研发团队中知识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团队成员间的相近性对知识创新效率有正向影响,信任在相近性与知识传递效果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知识内隐性在相近性与知识创新效率的关系中起调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对于管理实践的建议和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论文把团队知识异质性分为团队显性知识异质性、团队伪隐性知识异质性、团队真隐性知识异质性,研究了其通过团队互动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团队显性知识异质性通过团队互动最终影响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并不显著;团队伪隐性知识的异质性对于团队沟通、团队知识共享、工作冲突、团队协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最终促进了团队创新绩效;团队真隐性知识异质性阻碍了知识共享,引发了团队人际冲突,这些都阻碍了团队创新。调节变量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团队信任能够显著调节团队沟通、知识共享、人际冲突、工作冲突、团队协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南  王晓蓉 《软科学》2013,27(2):113-117
在阐述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就知识转移的主体与客体、师徒关系及企业环境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问题提出了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徒弟的知识接收能力、知识的隐性程度、师徒间的信任与知识势差、组织文化以及组织激励机制对徒弟内化程度和表出程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从联盟治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产学研联盟中契约和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对于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向企业成功转移,进而实现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意义重大。本文在前期案例探索的基础上,采用大样本实证研究方法,从细分维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不同维度契约、信任对不同类型知识转移的直接效应和交互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契约协调机制对产学研联盟成员的显性知识转移有积极作用,但对隐性知识转移没有显著效应;契约控制机制有利于提高显性知识转移效果,却会抑制隐性知识的转移;信任对两类知识转移均有促进作用,但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作用相对更强;契约协调和信任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移均会产生正向交互效应,而契约控制和信任对两类知识转移却会产生负向交互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1.
运用"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研究企业并购后的隐性知识转移的机理。将影响企业并购后隐性知识转移的物理因素、事理因素、人理因素进行细分,共分出9种影响行为,分别对这9种行为进行详细分析。通过三种影响因素与隐性知识转移及并购绩效的关系,给出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姜鑫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2):68-71,91
文章介绍了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内的非正式网络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之间的关系,并从网络密度和距离、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结构洞分析等几个角度探讨了组织非正式网络内隐性知识共享活动的影响因素。以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内的非正式网络为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这一非正式网络内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论企业隐性知识的产生途径及转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晓红 《现代情报》2005,25(11):183-184,187
隐性知识的存在及其显性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阐述了隐性知识的产生和有效转移是建立在非正式网络的基础之上的,并探讨了促进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隐性知识的粘着性,使得隐性知识在转移过程中依附的主体在不断发生变化。根据隐性知识在转移过程中所依附的主体不同,将转移过程分解为隐性知识发送、传递、形成3个子过程,并分别对各个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ITKT)是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直接关系到组织核心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依据知识特性和转移具体方式两个维度,将知识转移划分为正式显性知识转移、非正式显性知识转移、正式隐性知识转移和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4种类型,比较了它们的特征。分别从个体间、个体与团队间、个体与组织间、团队间、团队与组织间5个视角,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两种情况,考察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建立了过程模型,提出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大量调查问卷基础上,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从微观行为模式层面考察了影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隐性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吸收能力、组织支持、接收动机、初级转移、高级转移、非正式群体与沟通和成功知识等相关因素后,知识模糊性和显性转移模式与隐性知识转移的效果之间呈现较显著的正向关系,而且这种正向关系还会因为知识嵌入性和隐转移模式解释变量的舍去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与一般认识不同的是,我们还发现,知识势差、物理距离和组织距离等与跨国并购过程隐性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并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也不存在所谓的"门槛效应",它们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隐性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转移过程、融合过程、协调过程和反馈过程四种情景验证了企业隐性知识转移过程的特征差异以及它们对跨国并购隐性知识转移过程的内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效果测度模型及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将影响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效果的要素进行结构化划分和综合剖析。然后基于所划分的5大技术转移要素,开发了影响隐性知识转化效果的16项指标,并进一步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测度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效果的评估模型。本研究结果为隐性知识管理背景下对技术转移的深度探索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8.
田庆锋  杨清  刘辉 《科研管理》2006,41(1):119-129
本文以控制理论、资源交换理论以及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非正式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探讨了知识转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组织学习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74家IJVs的有效问卷。通过逐步层次回归法、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被调节的中介模型等方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研究表明,非正式控制对隐性知识转移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隐性知识转移在非正式控制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非正式控制与隐性知识转移以及隐性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深入分析知识中介内涵与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知识中介的3种模式,其中知识中介者网络模式是最重要的一种。对于知识转移过程来说,概念本身是有价值的隐性知识,概念关联结构同样是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基于知识中介的关键就在于将知然类型知识的显性化问题转换为知人类型知识的显性化,将搜索隐性知识本身转换为搜索拥有相关隐性知识的专家或组织成员。形式概念分析是一种很好的知识可视化工具,概念格可以用来描述专家拥有的知识体系结构,从而帮助知识中介者快速选择最适合的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