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中唐诗人的“兼济之志”,尽管历来评论者多有涉及,却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且多认为中唐诗人的人格有着两面性,笔者以为此议值得商榷。本文试从中唐诗人的思想意识、审美追求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诸方面论述其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在唐诗研究中深刻体悟到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他认为,唐诗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唐诗的发展是整个唐文化发展之一部分。他在唐诗研究中贯穿了“风格即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在唐诗研究中深刻体悟到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他认为,唐诗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唐诗的发展是整个唐文化发展之一部分。他在唐诗研究中贲穿了“风格即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注重对传统文化整理的时代,对唐诗的整理笺注尤其热闹。明末清初徽州人黄生在他自己的唐诗选集《唐诗摘抄》中表现出其对唐诗别具一格的审美取向。黄生注重中晚唐的近体诗,注重从字法、句法方面把握唐诗的艺术魅力。黄生的论诗理论为后世确立了学习唐诗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唐诗人刘言史在唐诗研究领域内尚无人发掘。通过对其生平的考证,对其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手法全面研究,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被埋没光彩的诗星,应给予充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流传千古的一句唐诗。人要想望到千里,楼应该有多高呢?  相似文献   

7.
隋唐五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主体唐诗更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高峰。唐诗篇什繁富,仅据清代编纂的《全唐诗》录存的作品己达 48900多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 2200多人。在这名家辈出、名作如林的诗坛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诗人的出现,给时代增添了光辉,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唐诗创作之繁荣,流派之众多,题材风格的丰富多样,各类诗歌体制的愈益齐备和全面定型,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己达到完成成熟的阶段。 唐诗之所以取得这样高度成就,是在封建经济和政治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  相似文献   

8.
中唐诗人戎昱之诗,大多为怨愁之声,或感事伤时,衣民生之多艰;或悲愁忧思,吧人生之苦辛,表现出一种典型的屈宋式的生命翔,追根溯源,戎昱诗近承杜甫,远承屈宋。  相似文献   

9.
越中是唐诗之路的心脏地带,自魏晋以来,达官贵人和文士雅客多隐居于此,中国的山水文学和山水诗就诞生在越中。大唐时代文士雅客纷至沓来,使昔日魏晋风流得以再现,其结果即是形成了今人所称的唐诗之路。从唐人诗文所载来看,他们大多是步魏晋人士的足迹来此访胜探幽的。可以说,魏晋风流在越中的活动是唐诗之路的先导。  相似文献   

10.
“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是中国诗学体系中两大涉及诗歌艺术本质的著名命题,这无疑也是唐诗学理论体系中应有的重要部分。从孔颖达和李善等人的言论中,可见唐代确实存在着一种贯通言志说与缘情说的辩证倾向,它典型地反映在唐诗创作中。而时代风采的显现张扬、盛唐风骨的生成发展、刚柔兼胜的风格特征,则是唐诗贯通言志说与缘情说辩证倾向的三大突出表现,亦从特定的角度充分体现了唐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电视播放的“唐之韵——唐诗”专题可谓如唐诗本身一样精美绝伦,只是不时出现的一些差误,不免让人遗憾。  相似文献   

12.
中唐诗人张籍与韩愈、白居易,在数十年的交往中,彼此之间写有50余首唱和诗。追溯三位诗的交游历程,解读其唱和之作,有助于感知中唐两大诗歌流派代表人物的精神风貌,并认识诗人彼此相知相交、切磋砥砺的唐诗乃至唐代学繁荣昌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唐诗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已往各代,仅《全唐诗》收录的作者就有2300多人,诗4890多首。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又收诗1800多首,不少作者也不见于《全唐诗》。从这50000多首诗歌来看,唐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诗歌题材的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拓。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唐诗还完成了我国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创造,古体诗的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的五律、七律、五绝、  相似文献   

14.
张贺龙 《时代教育》2007,(7Z):155-155,157
要阐明唐诗在思想和艺术上对宋元明清几代诗歌所占的优势,这是诗歌史著作才能全面回答的课题。唐诗之所以在宋以后读者心里占有明显的优势,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唐诗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人的性情正是在不同时代(包括朝代)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时代色彩并不是在生活、性情之外贴上的国号,朝代的标签,或是某些政治、哲学概念的标签。唐诗的时代色彩.正是闪耀在唐人生活和性情的血肉里。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浩如烟海,唐诗就是这中华文化中一支最为绚丽的奇葩。唐诗博大精深,其艺术成就之高自不必言,同时唐诗中也包含有极为广博的科学知识,其中地理知识、气象知识尤其丰富。本文就谈一谈唐诗中的气象  相似文献   

16.
两次游一地,苍鬓诉人生。中唐诗人刘禹锡面对桃花感慨万千,十年人生。以铮铮铁骨傲视苍穹。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唐诗为着眼点,阐述了唐诗与音乐的内在联系。文章首先说明了诗歌的由来及唐诗的形成,揭示了文学和艺术是紧密结合、相互作用的;具体论述了唐诗中音乐的体现以及唐诗中音乐的作用。同时指出了音乐具有审美功能,以及音乐对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于宋词之寄托,多有评说,但较少论及唐诗之寄托。其实,唐诗亦颇多寄托之作。唐代诗人作寄托诗,原因有三:社会客观原因,诗人主观原因,文学传统原因。唐诗之寄托在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这两方面都超轶前人,对以后的诗词创作不乏沾溉之功。  相似文献   

19.
周远喜 《师道》2004,(5):30-31
前段时间,我尝试着从唐诗寻章句或略加改变后给学生作下批语。没料到,这无意插柳的短小批语竟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撩拨起他们对批语极大的兴趣。于是,在以后作批改中,我尝试着尽可能多的用唐诗写批语,以激起学生对批语的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中唐诗人往往有把酒夜话,围坐长谈的习惯,之后兴之所至便把长谈的故事编缀成小说传奇,供人流传。很多中唐有关爱情的传奇小说就是这样创作的。中唐诗人的性格情感特点往往能在这些传奇小说中流露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