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青年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农民工身处乡村场域、同乡网络场域和城市场域中,他们实际融入城市场域的情况以及他们在不同的场域塑造的不同惯习影响着他们的城市化进程,他们在各场域中获得资本的情况也关系到他们能否尽快融入城市场域。因此,青年农民工要实现城市化,必须加强生活场域的融合,实现同乡网络场域和城市场域的融合;逐渐摆脱乡村惯习,形塑城市所具有的惯习;增强城市空间场域资本竞争力,增加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2.
我国广大的乡村依然处于封闭状态,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经过城市文明的熏陶以及打工生涯的锤炼,在对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的能力、素质和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增长了自己的人力资本。返乡农民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成功培育新型农民最有效的人力资源库。他们的返乡有助于把城市文明输入到乡村,必将给当前乡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带来一次较大洗礼,同时也有助于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崛起的社会阶层,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流,却未能享有基本的社会权益和应有的社会保障,被城市和乡村双重边缘化,其父辈所遭遇到的就业歧视、工资拖欠、保障残缺、子女入学难、政治参与渠道逼仄等问题同样存在。这就要充分估计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的困难,采取更加综合的措施解决他们的问题,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城市农民工的数量逐年增大,这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状态的弱势群体,在为城市和农村做出贡献的同时却在自身权益方面得不到保障。实质上作为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城市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势必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国家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待遇得到改善,从而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发展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融入”成了热门话题,而农民工“市民化”作为“城市融入”的基本路径,几乎成为多数研究者的共识。但是,这种“教育或塑造农民工”的单向度研究理路和文化范式,是与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相背离的。从多元文化主义视角看,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农民工与市民的对话及相互磨合与适应的过程、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双向作用与融合的过程、生长出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从过程本身看,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在他们的社会行动与不断反思中实现的;从演进条件看,农民工城市融入需要一个平等、支持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两大区域之外,成为双重"边缘人"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新生代农民工扎根城市,成为市民,有利于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身份的转变在目前面临着制度、社会和个人等一系列消极因素的困扰。各级政府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积极采取诸多措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完成从乡村到城市的真正过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新型劳动大军的主体,成为城市新增人口的重要来源,他们生于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却很难获得城市认同。他们想融入城市,在为城市做出贡献的同时也需要换回同样的尊重和平等的发展权。  相似文献   

8.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他们有着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强的城市梦,但是在他们城市化的途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城市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他们游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通过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从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民工自身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第二代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拥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但相关社会制度缺失,利益诉求困难和城市社会环境排斥,使他们不能和市民一样享受到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的成果。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强调弱势群体问题并不是因其自身原因所造成,而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基于此,应从社会制度安排、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环境支持等方面着手构建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支持网络,促使第二代农民工向城市新市民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到自身和社会的原因,融入城市难度大,所以他们返回父辈的农村,接受地方政府的创业教育,提高其创业能力和素质,开展创业活动,将自己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从而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青年农民工为海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他们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又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缺少劳动技能,导致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工作和生活状态十分堪忧。必须妥善地解决青年农民工问题,培养大批既有劳动技能又能吃苦耐劳的劳动者,加快海西城市化发展进程和构建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从农村涌入城市。同样,他们的子女也随着父母进入城市生活。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地域和文化差异,有些农民工子女存在显著的身份认同混乱,并存在助人行为意识缺失和社会公德心丧失现象。显然,这对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是不利的,对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的理论及实践,进而为其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会认同残缺是指主流社会对某一群体(对象)认识不全面并一定程度为政府和大众媒体所接受的观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伴随城市化进程,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由于农民自身因素和城市经济发展中某些制度法律或人为因素,他们在城市一定程度遭受了不公平对待,农民工的财产权、劳动权、子女的教育权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侵犯。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现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年农民工为海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质史和体制的原因,他们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又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缺少劳动技能,导致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工作和生活状态十分堪忧.必须妥善地解决青年农民工问题,培养大批既有劳动技能又能吃苦耐劳的劳动者,加快海西城市化发展进程和构建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造就了大量处于城市边缘的新型农民工阶层,他们有着强烈的城市融入愿望和严重的城市融入矛盾困惑。文章从新型农民工城市社会权益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通过对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实证分析,得出新型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存在的各项社会权益的内在冲突,探索从“转变社会地位、提升经济地位、健全保障制度、丰富情感世界及满足政治权益”等多方面视角,实现新型农民工公平、公正地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是社会弱势群体,虽然他们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却没有受到社会、主流人群、大众媒介的认可,甚至被贴上"污名化"的标签,受到社会大众的消遣和排斥。本文主要通过对农民工媒介话语权缺失的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并不是由他们自身表达和建构起来的,而是由社会主流人群和大众媒介塑造出来的,弱势的、需要帮助的形象,说话权缺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型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导力量,但由于其先天的不足及后天的失调,在融入城市社会中会遇到很多的障碍。成人教育作为社会服务性教育形式,其参与新型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教育,可以有助于新型农民工更好地在经济、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融入城市。为此,成人教育应该发挥其优势,通过思想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社会交往教育来提升新型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前大多数农民工已经"拔根农村",但是却难以"扎根城市"。"宅者人之本",农民工要实现由"候鸟式"转移为"生根式"迁移,根在住房。通过对农民工社会融入与购房意愿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与购房意愿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住房问题成为影响农民工扎根城市、融入城市的关键。政府必须从社会融合的视角思考城镇住房政策。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社会,他们成了“漂泊的一族”,并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内卷化”危机。“内卷化”的身份认同使他们经常会用一些消极的方式来倾泻他们的不满情绪,这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消除身份认同危机的现实教育策略是尽快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都能够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使教育走进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世界,使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同龄人能够有效地进行日常生活式的交往,同时需要帮助农民工子弟从“城市神话”中清醒过来。  相似文献   

20.
无论身处城市或乡村,农民工始终处于社会结构的最底层位置,这也炼就了他们从一而终的对生活、对人生的隐忍态度。但在这种隐忍的背后,却时时涌动着上升的欲望,在作家的笔中,这种欲望往往被描述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着作家自身的人文情怀。本文通过对孙惠芬中篇小说《民工》的解读,展示这一处于权力底层群体的隐忍与渴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