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瑜 《科教文汇》2007,(8S):206-206
本文从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在我国流传已久的俗语。首先介绍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然后利用毕生发展心理学剖析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观点的不足,最后,提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生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正不少入都害怕打针,尤其是注射疫苗(即打预防针),一方面是打针时会产生疼痛的感觉,另一方面是担心注射疫苗后会有不良反应。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疫苗的毒性尤其明显,因为它们是由病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制成的。既然疫苗可能导致危险,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注射疫苗呢?  相似文献   

3.
善意的力量     
郭兴 《百科知识》2012,(9):30-32
很多人都经历过患病就医,如果为你打针的护士和善温柔,尽管她并不漂亮,但你感到打针并不疼痛。如果你是带着孩子看病,更能体会到同样是打针或抽血,为何孩子面对那些态度和蔼的医生和护士会不哭,这就是和善的力量。最近,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系的助理教授库尔特.格雷等人进行的几项有关联的研究再次揭示了和善的多种作用。和善或友善不仅可以减轻疼痛,而且能让人愉快,甚至能  相似文献   

4.
白淑贤 《知识窗》2006,(9):32-32
患者:打针的时候,是打左边屁股还是右边屁股? 护士:如果你觉得不过瘾的话,我两边都打。 患者:把脉的时候,我该伸左手还是右手? 医生:男左女右,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相似文献   

5.
正新闻事件:近段时间,一种名为"共享护士"的医疗模式悄然兴起,只要打开手机A pp,手动下单,即可呼叫护士到家中提供打针、输液、换药等服务。"共享护士"打破传统医疗行业壁垒,为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但发展中仍面临不少难题。对需求者而言,可能因为担心上门护士护理不规范,不敢轻易预约。对护士来说,由于担心人身安全等相关风险,轻易不敢兼职。护理服务本质上是医疗服务行为,打针、输液这些看似简单的服务实际上是以整个医疗机构的专业水平、硬件设备作为安全保障的。"共享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在我国流传已久的俗语.首先介绍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然后利用毕生发展心理学剖析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观点的不足,最后,提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生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打针也许是医学治疗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无论是接种疫苗还是注射治疗药物,其疼痛感都让人难以释怀。尤其对家长而言,劝说小孩打针往往是他们最头疼的事。为了减轻打针的疼痛,科学家想到了一种办法,那就是将针头做得尽量细。因为疼痛感是皮肤组织中的感受器受到了针头的刺激  相似文献   

8.
陈志宏 《知识窗》2011,(5):20-20
人跟不上变天的节奏.感冒就不请自来.感冒事虽小.却很折磨人.那种不适感.让人寝食难安。也有人小事看大.感冒一来.慌神乱心.急急然,打针吃药.上网查看治疗良方。一两天没见好转.就要住院挂瓶.疼惜身子.不遗余力:也有人没办法停下手上的事情.忙呀忙.忙得无暇顾及自己的身子。  相似文献   

9.
看水     
最痛苦的时候.我去看水。去看江河水,去看湖海水.去看小溪水。看它的博大,看它的柔软。看它的歌吟,看它的不息。看它的迂回,看它的轻松,看它的品味。知道它不以泥沙自卑。不以鱼虾为荣,总是前进、宽容、自救。心中明白,面前的挫折和痛苦就如泥沙,我不能被它们迷惑了双眼。看流水,看得心开了,不轻言悲伤。有平和的心态即可。  相似文献   

10.
十月一     
肖如 《科教文汇》2009,(27):I0001-I0001
在我老家,人们习惯把国庆节叫成十月一。我小时候,特别热爱这个节日。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十岁,弟弟七岁。我们这群乡下孩子刚过九月,便在扳指头盼着这天的到来。从那时起,弟弟就在同我讲好话,要我带他进城去看十月一。其实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十月一,我们这群孩子进城主要是去看热闹,最爱看放红红绿绿的大气球和夜间放的焰火。  相似文献   

11.
看日本发明竞赛关原成1993年10月,应日本政府邀请,我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访问了日本。访日期间,日本创造学会会长恩田彰教授和创造力开发研究所所长高桥诚先生分别会见了我。创造,这是日本强盛的国策,全民共同的意识。早在1982年,日本政府就作出决定:...  相似文献   

12.
一、梦马 山村看牛的孩子围在一起看指纹.叫唱:“一厘富.两厘穷.三厘卖酒醋.四厘磨豆腐.五厘拉拉直.六厘做大贼.七厘借生谷.八厘还不足.九厘骑白马.十厘嬉天下。”我也伸手让他们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他们大声叫起来:”九厘骑白马!”我心中的喜悦没有外露,只是暗暗充满自信。  相似文献   

13.
《金秋科苑》2012,(15):110-111
近日,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无需针头就能注射药物的新方法,可用一种高速高压喷射器将药物透过皮肤注入体内。这种方法有朝一日可能会终结今天打针会疼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口腔疫苗推送技术,可以把疫苗喷射到动物口腔中的免疫细胞里,再也不用打针了。新型口腔疫苗推送装置名为"黏膜喷射",这是一个外形与普通胶囊相似的3D打印可降解塑料装置,内部存有疫苗溶液。注射者只要把"黏膜喷射"抵住脸颊内侧,便可直接将疫苗喷射到颊区。这种疫苗无需针头注射器,便于携带,操作简便,如果可以应用于人类,人们就可以自己进行无痛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15.
正小朋友都害怕打针,主要是打针时会产生疼痛的感觉。家长对此也有些担心,尤其是注射疫苗(即打预防针),因为他们怕小朋友注射疫苗后会有不良反应。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疫苗的毒性尤其明显,因为它们是由病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制成的。既然疫苗可能导致危险,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注射疫苗呢?疫苗的"陪练"没有谁能生活在一片完全纯净的环境里,在我们身边处处隐藏着危险,肉眼难辨的病原体就是潜在的威胁之一,这些病原体包括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当然,我们的身体对这些可恶的小家伙并非束手无策。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道抵御病原体人侵的城墙,这道城墙就是免疫系统。然而,免疫系统并  相似文献   

16.
危机后,蜷缩在沙发里看电影成了很多人逃避现实的绝佳选择。而只要每月支付8.99美元,就能在电脑、电视乃至游戏机上,通过Netflix欣赏上万部电影和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2月16日晚,日本全国许多正在看电视的少年儿童突然感到难受,有的甚至发生痉挛、吐血。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竟有六百多名少年儿童入院治疗。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些少年儿童看的电视是一部动画片,这部名为"袖珍妖魔"的电视动画片实际上是1996年2月份任天堂公司推出的便  相似文献   

18.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到医院打针的痛苦经历。尽管父母、医生千哄万哄,但一针下去还是痛得哇哇大哭。很多药物当然也可以口服,但要被消化道吸收,毕竟需要一定的时间,发挥作用没有直接注射来得那么快。不过,最近美国一家医药公司发明了一种用药片+超声波替代注射的办法。患者通过吞服药片,然后用超声波来加速吸收,同样能达到注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偶像:原为经塑造而成的受崇拜的神灵的形象,后演变成受人崇拜的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偶像群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陈景润、邓丽君,九十年代的周星驰,到如今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超级女声李宇春,这些偶像的名字已经成为代表不同时代的符号。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偶像的风起云涌,也能够从一个侧面看出时代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爱就象一朵鲜红鲜红的玫瑰”,当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想以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我们对红玫当我们从远处看红玫瑰的时候,只能设想成一块红斑,而在近处看同一朵红玫瑰却是一种强烈的主观经验——的面具的自我陶醉。红玫瑰通过机械眼在目镜上显示出来是一回事,在电影胶片中的映象是另一回事,而用眼儿呢? 也许总有一天我们的意识将学会把来自智慧和机械眼的知识结合成新的独立的关于物体的看法,难道这就道路的指挥中心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