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荒漠化是世界性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 1 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了荒漠化的新概念 ,即“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并列入“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 /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以下简称新疆 )干旱区面积占 88.7% ,绿洲面积仅占 4.2 5 % ,且基本上处于荒漠的包围之中 ,现有耕地中 80 %是中低产田。新疆的生态系统独特 ,是“荒漠 绿洲生态系统” ,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再造荒漠化的重要因素。大面积的流动沙漠 ,加之古尔班通古特固定、半…  相似文献   

2.
今年春天,北京地区严重的沙尘暴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我国荒漠化问题的关注。然而,荒漠、沙漠、沙地等概念经常被混淆,至于究竟何为荒漠化、沙漠化或者沙化更是说不清楚,以至于我们在荒漠化防治中走了不少弯路。荒漠化与沙漠化荒漠化关键在“化”字,就像我们常说的现代化、城市化一样,强调的是过程。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土地变成荒漠的过程。因此“,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区,如绿洲或草场,由于人为作用或自然原因,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使原来的耕地或草原,逐渐演化为荒漠的过程。1990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内罗毕召开的荒漠化评估会议上,明确指出荒漠…  相似文献   

3.
对于西北荒漠地区的潜力探讨,有的人比较悲观;有的人则比较乐观,认为“我们未来的希望在西北”。本文想就这个地区的挖潜与利用问题,谈点浅陋之见。(一)我国荒漠地区的总面积有1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8%。其中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的面积有13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6%。西北荒漠地区面积很大,却是我国各种生态系统中人口最稀少,利用程度最低的生态系统。由于西北荒漠地区的特点之一是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4.
我国沙漠化的态势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沙漠、沙漠化、荒漠化 在目前论及沙漠和沙漠化的著述中,常常见到“沙漠”、“沙漠化”、“荒漠化”以及“沙化”等名词,且有混淆,为了研究问题,有必要给如上的词汇以确切的含义。 1.沙漠 所谓沙漠,是指干旱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也包括了沙漠化土地和半干旱地区的沙地。我国沙漠总面积13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6%,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西部及内蒙古西部等。 我国沙漠自然布局有如下特点: (1)地区的分布,多深居我国内陆。乌鞘岭和贺兰山以西,沙漠戈壁总面积的90%。除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外,绝大部分以流动沙丘为主,占该地区沙漠面积的75%左右。该线以东,沙漠戈壁分布较为零散,面积也较小,仅占全国沙漠戈壁面积的10%。  相似文献   

5.
根据 1 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和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我国是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正在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给我们提供了治理土地荒漠化的良好机遇 ,因此全面认清当前土地荒漠化的形势是十分必要的。1 防治土地荒漠…  相似文献   

6.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它已影响到世界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1/6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区。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经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9亿人受到荒漠化的摧残影响和威胁。全世界每年因荒漠化而遭受的损失达420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据新华网2019年6月17日报道,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3 6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更为严峻的是,荒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根据我国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3%。荒漠化作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经过长期积极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全国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已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2个监测期的"双减"(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由于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基数较大,形势不容乐观,防治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中国70余年来持续开展的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中国荒漠化防治进入新阶段,仍面临沙化土地基数大、治理难度高等问题,需要全方位满足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和沙戈荒地区风电光伏开发利用等国家战略需求。新时期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选择是整体提升、重点突破,战略核心是全域治理、创新驱动、技术集成,分类施策的制度安排是全面实施“一荒四制”(养、防、治、用),全力打好打赢“三北”攻坚战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优先布局一批重点示范工程,加快政策更新,打造科技新引擎,助力荒漠化防治提质增效、擘画“三生”融合、人沙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愿景,推进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方案”走向世界、惠益全球。  相似文献   

9.
刘平 《今日科苑》2008,(7):71-72
当今环境恶化,既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危及子孙后代生存。其中以植被破坏,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最为严峻。我国现有土地荒漠化面积263.97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7.46%;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以上两项之和为437.59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45.58%。因水土流失使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今天,贫穷落后的“三北”地区人民,渴望寻求致富之路,而积极开发经济树种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林就是一条有效途径。“三北”地区虽环境条件恶劣,但经济树种资源丰富,树种、品种繁多,加之区域内得天独厚的光、热、土地资源和雨热同期,劳力充足...  相似文献   

11.
赵文  廷杰 《今日科苑》2010,(1):170-170
宁夏是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7.24%。近年来,我们采取综合措施防沙治沙,有效遏制了生态恶化趋势。“十五”期间,全区共完成营造林面积104.74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工程7013万公顷,三北防护林工程1621万顷,天然林保护工程18.4万公顷。  相似文献   

12.
由中科院和国际干旱区开发委员会(IDDC)共同主办,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发展”的“第8届国际干旱区开发大会”于2006年2月25—28日在北京举行。根据联合国大会的决议,2006年被定为“联合国荒漠年(DesertYear oftheUN,2006)”,这是继联合国1977年内罗毕荒漠化大会和1994年组织签署“联合国荒漠化公约”以后,再次提醒全球对荒漠和荒漠化问题的重视。本次大会就是作为“联合国荒漠年”的一次重要的活动而举办的。大会得到了中科院、国际干旱区开发委员会、国际干旱区农业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荒漠化公约处、世界粮农组织…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沙漠及荒漠化的面积,已占据地球陆地面积的1/3,且还以每年6万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据统计1999年我国沙漠及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0多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27.32%,已远远超过全国现有的耕地面积。沙漠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都在400毫米以下,通常人们将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沙质地带称为沙漠。荒漠化是干旱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相互作用下生态破坏的产物。发生沙漠化区域的环境退化,首先反映为土地生物的生产量急剧下降,以致最后完全丧失土地滋生的潜力而变为不毛之地。荒漠化范围的扩大,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全世…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危害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将防治荒漠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全民动员、向沙漠进军,通过一系列举措强力推进,成功遏制了荒漠化在我国的扩展态势。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 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3 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 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美丽中国"建设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荒漠藻类及其结皮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文章介绍了荒漠藻类生长在荒漠化土地上的土壤藻类的种类组成和分 布,影响荒漠藻类分布的环境因子,荒漠藻类在物质循环及土壤结皮形成和发育中的重要作 用,以及荒漠藻类能够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生长的适应机制等。生物结皮在荒漠土壤表层的水 分分布状况、土壤稳定性和荒漠生态系统的演替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荒漠其他生物也有着重 要的影响。最后阐述了荒漠藻类在工业和环境工程上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申元村 《资源科学》1991,13(6):45-49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走廊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93°30′E—104°00′E),东西延绵1300余km,面积约25万km~2,是我国气候干旱的荒漠区域。但因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水系的滋润,加上2000多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这里已改造成为我国西北的绿色明珠和重要商品粮基地。河西走廊绿洲是我国劳动人民改造利用土地资源、变荒漠为绿洲的伟大创举。然而就该区土地演替过程而言,却始终存在着荒漠化过程的威胁。认识荒漠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划分荒漠化过程的发展阶段,对于防治荒漠、发展绿洲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该区荒漠化过程的发展阶段以及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申元村 《资源科学》1993,15(5):21-27
本文依据“三北”防护林地区土地资源特点及其质量数量构成,阐明了该区防护林体系合理布局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世纪50年代算起,我们与沙漠化顽强搏斗了50多年,尽管局部地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残酷的现实是:沙漠化土地越来越多了。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约为1560平方公里/年,目前则高达3436平方公里/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国家为治理土地沙漠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相应启动了许多生态治理工程,为什么收效却不大呢?时值今年的世界荒漠化日,有必要对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45年来,中国持续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工程区的土地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等环境恶化状况得到了有效遏制和根本性改善,沙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生活安康。新时期、新要求,“三北”工程也面临一些新挑战,亟待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文章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当前“三北”工程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聚焦“三北”工程总规和第6期规划,立足实现“三个转变”的路径安排,规划未来10年“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战略布局,擘画未来“新三北”工程的战略愿景,提出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打造示范样板、强化科技支撑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白云鄂博地区以沙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土地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砂质荒漠化土地增长速度快,荒漠化实际上是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破坏了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又无法通过内部的自我组织和反馈机制使系统迅速得到恢复,从而导致了整个土地系统的荒漠化.主要表现在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次生盐渍化日益发展等方面,从而使该地区人地矛盾突出、农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质量差、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根据近两年中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供尘源地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已成了四大沙尘源地之一.白云鄂博地区形成的环境地质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类是自然地质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完全受自然因素控制和约束;另一类是在一定地质环境条件下形成,而其发生和发展的不同程度受到人类活动的作用和影响,而两者都与其生成的地质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