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梦得词或将婉约与豪放融为一体,或以健笔写柔情,词风独特.其词主体张扬,喜用“笑”字“狂”字,表现其感情的强烈与外化.他写词时兴致勃勃,逸情满怀,将高扬的主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等,其目的是对抗诗歌格律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而采取的一种诗体革新手段。诗词虽属不同文体,后来之辛弃疾、陈雏崧等人的“以文为词”就是受到了“以文为诗”的启发,将散文之字法、句法、议论、叙事、文气等引入词体创作之中。这样不仅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根据“其”所在的读的功能的不同和“其”与前词是否紧接.将代字“其”分为接读代字和指名代字两类。这两类“其”的指代作用和语法功能是相同的,因而这种划分是错误的,但对后世语法学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构词与构形两个方面分析涿州话中后缀“儿”的语法功能。构词功能表现在“儿”可使不成词的语素成为可以自由运用的词、使甲类词变成乙类词、使词义发生变化、构成四字熟语等。构形功能表现在“儿”可加在各类词或熟语后边,表示一些附加的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方言里,“才将”用作时间副词,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相当于普通话的“刚、刚刚、刚才”等词。“才将”见用于多个方言,同时并用的,有其逆序词“才将”、单音词“将”及其重叠形式等。在表示“刚才”这一意义上,一些方言里“才将(将才、将)”等词与普通话的“刚才(才刚、刚)”等词构成两个同义词系列。对于“才将”之“将”与“刚才”之“刚”的语音及语义关系,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梳理“才将(将才、将)”等词在近代文献及现代方言中的用例,结合“刚”的语法化过程及副词“将”的近过去时的用法,认为在表示“刚才”义上,因“才将”类词与“刚才”类词发生语义重叠,所以出现两种写法混用的情形。其实,“才将”“刚才”两类词各有其来源,“将”“刚”二字之间不存在音义上的分化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俊娜 《文教资料》2010,(13):23-24
字与词的关系一般被定性为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对字与词关系的界定也众说纷纭。在语言研究与运用中,字与词的内涵和外延之界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明了。本文借对“字本位”、“词本位”观点的分析,试图使字与词的界定更明朗化。  相似文献   

7.
刘颂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多样性问题》^[1]一文中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实行“词本位”与“字本位”教学方法的结合。本文通过对“字本位”和“词本位”两种汉语语言观的对比后指出,“字本位”教学方法可以而且应该吸收“词本位”教学方法中某些合理、积极的因素,但是,要将建立在这两种不同汉语语言观基础上的存在本质区别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日中基本味觉词的语义对比,两国的语言表现上,发现对基本味觉词的理解异同。这个差异出现在基本味觉词的派生义和用途方面,如日语的“甜”字有贬义的消极意义。汉语的“甜”字表示的是积极意义。再如“苦”字存在两国的共性,是因为两国均为以佛教为主的生活圈有关系。汉语的构词能力较日语强,较广泛的情况下,可以运用。  相似文献   

9.
论《金瓶梅词话》的“把”(将)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中,“把”字作动词、量词、助词和介词,我们这里讨论的介词“把”,包括“将”字。《词话》中介词“把”(将)所表示的主要语法意义是处置与工具。无论从其分布看,还是从其句子结构看,《词话》均典型地反映出近代汉语“把”(将)字句的特点。 一、表工具 《词话》中“把”(将)字常介入动  相似文献   

10.
“反串”作为一种新型辞格被提出具有其合理性。“反串”与“倒序”、“序换”、“易序”最大的区别在于“反串“只限于由两个字组成的词产生的变化,并且字的写法或字的读音都发生变化。而“倒序”、“序换”、“易序”讲究的是“字序“的变化,并未对“音序“作出明确界定,变化可以产生在词或词组之内,它们实则为一种辞格。  相似文献   

11.
“搜牢”一词,众说纷纭,似乎成了一桩悬案,有将其理解为动宾结构的,即“搜军饷、军粮”,“搜取雇佣费”;有将其理解为同义复合词的,即“搜搂”,“搜索而聚集之也”;或将其理解成连绵词的。文章从对“牢”字的训释和从语法角度对“搜牢”这个词加以重新审视,得出“搜牢”乃同义复合词,当作掳掠讲,后感情色彩淡化,可泛指搜索义。  相似文献   

12.
粤方言中有“大牌档”一词,本义指悬挂有营业执照、在路边设有座位专门供应饮食的摊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牌档”中“牌”字被同音“排”字替换,出现了“大排档”一词。虽然大牌档和大排档在经营形式上略有不同,但是二者蕴含的饮食文化是一致的,都可以指在室内和路边均设有座位、物美价廉的饮食摊点。后“大排(牌)档”简化为“排档”一词,与古汉语中“排当”一词同音且形近。由于简略词“排档”的使用,不少研究者认为“大排(牌)档”与“排当”之间存在词源关系。但无论是简略词“排档”的使用情况、“排当”与“大排(牌)档”两词词义的迥异,还是“牌”被“排”字取代的语言现象,以及对同源字“档”、“当”的分析都可以表明:“大排(牌)档”一词与“排当”两词并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一字立骨法”,是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中构思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最早见于晋代陆机的《文赋》。后来,明末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其归结为“一字之复,功莫大焉”。到了清代,李扶九将这种创作手法在《古文笔法百篇》中正式命名为“一字立骨法”:“一字立骨,是指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把全篇主脑展现出来。这个字(词)便是全篇之骨。  相似文献   

14.
之所以要谈谈“作”与“做”这两个字(词),是因为将二者混用的情况很多。“作”的词性分类属于“不及物动词”和“系动词”;“做”的词性分类属于“及物动词”,这就是二者在词性上的区别。先看“作”的词性特征:“作为教师”、“装模作样”之“作”是它的系动词功能的表现,相当于“是”,其短语结构为,“系动词 表语”。这里“作样”之“样”表状态,而不是“作”的宾语。在这种结构中“作”也即“为”的意思。我  相似文献   

15.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有两个字一直以来是值得重视的:“见”和“相”。尤其是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老师们都会拿出来综合辨析一下.教导学生这两个字的特殊的指代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呢?“相亲”一词应该算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词。但是两本使用最广泛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分别将其读成“xiung亲”和“xiang亲”。同一个“相”字,同一个词,却两种读法。而且还都是权威性辞典,孰是孰非?因此.“相”就成了一个不得不认真解析的字了.  相似文献   

16.
“坨”在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里用作量词的情况极少,而在宁乡方言中则是比较常见的量词。本文描述了宁乡方言量词“坨”的使用情况并将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同时对“坨”字进行全面的句法分析。  相似文献   

17.
浅释古文中的“见”字《大学语文》有几篇古文涉及到“见”字的语句需要释析,“见”字在《说文解字》上释为“视也”,就是“看”的意思。《词铨》上说“见”与今“现”同。其本义是“看见”、“显露”,它的本来词性是动词。如《李氏将伐颛臾》中:“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相似文献   

18.
众多方言词中的“娘”“妈”字,与词义无关,但辞书避释它们的来由。元曲含“娘”字的这类系列词,被误释为骂语。它们都是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的趣难词。趣难词是汉语独有而又是研究最薄弱的。本文从此机制探求70个趣难词中的“娘”“妈”字被隐蔽的理据。  相似文献   

19.
宋洪民 《学语文》2004,(1):45-45
“老头儿”一词在结构上是附加式还是偏正式?学生常常提出这个问题,教中学语文的朋友也问过我。本文想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显然,它与附加合成词“老师”、“老鼠”不同,因为后者将前缀“老”字去掉其理性义是不变的,而“老头儿”的“老”字则绝不能去掉;与此相似,附有后缀的附加  相似文献   

20.
记录汉语的汉字系统,普遍存在着同词异字的现象,其中有共时的,也有历时的.就历时的同词异字而言,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可用不同的字(区别字、异体字、假借字等)来记录同一个词.本文在归纳出西周金文本身存在的同词异字的基础上,在将西周金文用字与现行汉字系统作对比,以观察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