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林语堂所倡之幽默,既是一种自由、活泼、意味隽永的行文风格,又是一种笑对挫折烦恼、化解矛盾、舒展心灵的人生态度,更是透视现代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林语堂幽默对当时教育弊端的深刻透视和全面曝光,主要得力于林语堂视幽默为观照、品评人生的西洋镜的观点。同时,还与林语堂幽默之来源、生成和功能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一、直面现状:集体之失语幽默(humour)一词自从被引入汉语词汇以来,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从坊间普通的玩笑话,到文人笔下的幽默小说,无不表达着人们对幽默的喜爱与钟情。在国内,幽默文风早已成为部分作家的自觉努力和不懈追求:林语堂、钱钟书、梁实秋、王蒙、孙绍振……尽  相似文献   

3.
谈到中国现代的幽默作家,我们不得不提及林语堂。他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文学创作上对幽默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和应用。林语堂认为,幽默的特征即为"谑而不虐",应该"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态度"。有人说过J·K·杰罗姆"兼有林语堂、梁实秋的闲适与鲁迅的幽默和讽刺"。所以笔者将杰罗姆与林语堂放在一起做一个有关"幽默"艺术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主题词:幽默     
<正>幽默,来源于拉丁文,原指一种与生俱来的令人喜悦之气质,后经音译来到中国。最早使用"幽默"一词的是翻译家林语堂,他将"幽默"解释为"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处之,遂有幽默"。如《诗经》中的女子说的"子不我思,岂无他人",便是一种自嘲式的幽默。而林语堂对于"幽默"性质的理解则更为精辟:"幽默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可见,幽默并不等同于喜悦,它更冷静、更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曾经不道余力地提倡写幽默的小品文,也曾孜孜不倦地实践着他的文学主张.幽默在林语堂小品文中有几种表现:或庄,或谐,或亦庄亦谐.林语堂的幽默具有几种内涵:作为一种写作立场,作为一种美学追求,作为一种人生姿态.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当时强调挣扎和战斗的文学潮流,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遭到冷遇.但由于其作品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加之当代文学的政治标准的淡化,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热悄然形成.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一反前期"浮躁凌厉"的文风,而试图开创现代散文幽默、轻松的文学道路,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林语堂现象"。林语堂大力提倡幽默小品文,他认为一个作家的智慧是其创造幽默作品的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其幽默散文创作指导思想基于以性灵为命脉,以闲适为格调,以谑而不虐的手段,表露人生的滑稽相。林语堂的这种散文创作观对现代杂文与散文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因脱离时代现实而受到左翼作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幽默属于经验,属于智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总是乐观豁达,幽默感就会自然而生。幽默不仅让生活充满情趣,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充满魅力。文人在说话、办事中所体现出的幽默,往往含蓄别致,在无尽的诙谐中流露出对世道人心的另一番认识。林语堂是中国幽默的倡导  相似文献   

8.
艾里香 《教师》2011,(31):121-121
幽默属于经验,属于智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总是乐观豁达,幽默感就会自然而生。幽默不仅让生活充满情趣,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充满魅力。文人在说话、办事中所体现出的幽默,往往含蓄别致,在无尽的诙谐中流露出对世道人心的另一番认识。 林语堂是中国幽默的倡导者和鼓吹者。他对幽默有一极其精彩精辟的见缔:“要是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派遣最幽默的领导人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相似文献   

9.
书目     
<正>民族的幽默:"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吾国与吾民》林语堂著江苏文艺出版社林语堂将"幽默"一词引入中国,也将幽默之精神贯穿于其作品的始终。《吾国与吾民》一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幽默是林语堂文学创作的一个标记性特征。在英文巨著《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对幽默信手拈来,通过幽默来批判社会现实、刻画人物形象、并向英语输入新的表达方式和认知角度。他在作品中对幽默的充分使用体现了幽默大师的文采和风范,促使我们重视幽默在文学创作中的功能并重新评价林语堂的幽默观和文学观。  相似文献   

11.
陈秀珍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6):57-59,71
林语堂一向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并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的林语堂最终回归传统并从中找回自己的感情和价值依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30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互为呼应,使闲适、幽默小品的创作一时盛行起来。林语堂散文的幽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幽默对人生必须抱一种从容达观态度,它是温厚的,超脱的;其二,幽默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第三个要素是"自然"。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以幽默为人生的一种智慧甚至升华为一种人生观,这是他对幽默的独特理解.其幽默观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的社会环境;二是国际环境;三是经济环境.此外,林语堂的幽默观又与他的“闲适”观紧密相联,二者的巧妙结合,孕育出三十年代风噪一时的幽默、闲适小品位运动,虽不太合“时宜”,却也映照出林氏文艺观转变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13.
幽默一语,最早由林语堂移译而来。他在《论幽默》中这样说:"讽刺每趋于酸腐,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三十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南北呼应,形成一个影响颇深远的“闲适幽默”散文流派。 林语堂认为:“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怎样才能达到幽默呢?在林语堂看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的小品文及以其为翘楚的"论语派"给散文带来一股带有欧化味的闲适之风,多年来,学术界多研究其幽默与性灵,笔者以为:将林语堂散文置于现代散文的历史语境中,其文本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文化选择的现代性。本文拟从此角度切入,以期在林语堂研究领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6.
前代和当代的文坛上,谈林语堂的书籍和文章已经太多太多。从前贬者有之,今日捧者尤多。贬林的人中自然包括鲁迅。林氏正被人誉为“幽默大师”时,鲁迅就不只一次地说过“林语堂最不懂幽默”,还曾在《玩笑只当它玩笑》一文中,将林氏文章的水平定为“玩笑”级别,易言之,没有什么像样的见识和学识。林语堂用英语写了  相似文献   

17.
三十年代幽默文学的兴起,是二十世纪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所引起的一系列聚变中的一个。作为幽默文学倡导者的林语堂,他的幽默观和他的艺木观一样,都是这次聚变所产生的新质。 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的功过得失,历来众说纷纭,褒之者誉之为开一代文风,贬之者则斥之为“麻醉文学”。建国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论者们几乎都是从社会政治原因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评价幽默文学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幽默”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章·怀沙》中,为“目旬兮杳杳,孔静幽默”,“幽默”是“幽远、静默、深邃”的意思,而幽默故事在历史上也早有记载。但现在人们通常使用的“幽默”一词完全是个外来语,是humor一词的音译,是经我国已故的散文小品家林语堂先生翻译,于20世纪20年代引入国内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幽默”的意思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同“幽远、静默、深邃”等相比,其意义可谓是大不相同了。现代意义上的“幽默”一词定义很多,林语堂先生曾举过例证说“:幽默是一种超脱的产物,庄子观鱼之乐,蝴蝶之梦,说…  相似文献   

19.
二三十年代,几乎与鲁迅创建讽刺理论同步,林语堂也创立了幽默理论。这一理论虽也在中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创造,呈露出民族的现代理论风貌和个性特征,但因与时代的主流、革命的现实相脱节,其影响遂限于现代文艺之一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个新的和平建设时期的到来,林语堂的融贯中西、承前启后的幽默理论正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它在当代美学和文艺史上势必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重新审度他的这一理论及其在喜剧领域的成功实践——《子见南子》,无疑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论语》半月刊在林语堂等人的努力下大力提倡幽默文化。其将中西幽默文化融于一体,试图构建本土化的幽默文化。这一方面是在政治高压环境中寻求表达批判性政见的安全渠道,另一方面又是在乱世中创造宣泄人生苦闷的娱乐场域。《论语》半月刊提倡的"幽默"在社会上一度引起了热烈的追捧,也招致了严厉的批评。这正反映出传统文人在国难深重、革命盛行的时代,向现代文人转变的尴尬和阵痛。该刊提倡幽默文化,既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文化的曲折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