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代湖北书院有105所,在全国书院教育中处于较高的水平。若以功能来划分,明代湖北书院大致可分为讲学、科举、祭祀三类。事实上,每个书院都具有这三种功能。与全国其他地区相一致,书院是王守仁、湛若水及其后学讲学的产物。明代湖北书院讲学的流派主要是阳明(王守仁)、甘泉(湛若水)和白沙(陈献章)三派,李承芳、何迁、葛寅亮、顾阙、顾问、耿定向、耿定理等儒师或主白沙,或宗阳明,或宗甘泉,建立书院,开席讲学,推动了湖北书院讲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明代湖北儒学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编号为“1998—10(T)”的邮票,一套四枚,分别是“应天书院”(50分)、“嵩阳书院”(50分)、“岳麓书院”(150分)、“白鹿书院”(150分)。它们是北宋初期的四大书院,当时号称“天下四大书院”。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  相似文献   

3.
具有学校功能的书院,有"聚书"、"聚徒讲学"和"习礼"这三个"要件".乃古代"留意斯文之地方贤士大夫"所为的一种学校模式.其产生的年代曾长期有争议.建于唐代的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于二十多年前,在江西已发现有确实的证据.东佳书院(东佳书堂、义门书院)史料的发现,已使书院起始于唐代成为中外教育史学界的共识,而后又发现了多处,如桂岩书院、景星书院、施肩吾书院(石室书堂)、都官书堂等等.近年有人又提到了丰城的罗山书院、进贤的栖贤书院亦建于唐代,然而这两所书院当时(唐代)是否已具有学校性质尚待证实.  相似文献   

4.
从早期江南三书院看书院教育、科举制度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鼎峙江南三书院,尤其是东佳书堂(义山书院),乃我国早期书院发展的规范化的标本。早期书院始终普遍存在修德(家传教义)应试(期取青紫)的双重使命,书院教育与科举制度是有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辑向广大读者奉献三篇论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一)王勋成《兰山书院之始末》;(二)赵统《卢文和李兆洛与江阴暨阳书院》;(三)张本义《书院和“学为己”的书院精神》。三文各具特色:(一)兰山书院设于甘肃的省会兰州,是一个省级书院,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光绪三十二年(  相似文献   

6.
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是我国历史上新建或复建书院较多、较为集中的一个时期,而且是最能弘扬书院传统、彰显书院精神、体现书院性格气质的时期。宋末书院勃兴,多赖隐士之力,元初书院繁盛,则有遗民的一份功劳。大量的宋朝遗民栖身书院,他们或自创书院,或应人之请,在书院任教,甚至担任山长,但都刻意和元朝官府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改遗民的操守,也捍卫了书院私学的属性,从而使得元初的书院在朝代更替的变局中,能够摆脱官府的牵制,独树一帜,不至于沦为国家学制系统中平庸的一员。  相似文献   

7.
“书院学”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设丽正修书院算起,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诏改书院为学堂止,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书院和当时社会的文化、教育、政治以及经济等密切相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学术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随着大陆书院修复热的兴起,书院研究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为使书院研究向理论化、系统化迈进,笔者考虑有年,在此正式提出建立“书院学”的构想和倡议。  相似文献   

8.
本期发表三篇论文。第一篇是邓洪波撰《清代省会书院:遍布全国的教育学术中心》。其主要内容为:(一)省会书院的建立;(二)省会书院的特点(经费充足,频频受到皇帝的关顾,师资水平高,肄业诸生须在全省范围之内通过严格筛选方可入院,规模大、招生多,课程设置由朝廷议准通行);(三)省会书院的新生代。清朝中、后期新兴的省级书院,呈现出一种多样化、专门化的趋势,如两湖书院试图以中西结合之方,为传统的书院注入新的活力,求是书院以讲求新学、西学为主,尝试将中国书院制度和西方近代教育制度沟通,皆是书院改革的产物。又如诂经精舍、学海堂在嘉、…  相似文献   

9.
18 41年 (道光二十一年 )山东巡抚托浑布重修省内最大的书院泺源书院。186 9年 (同治八年 )山东巡抚丁宝桢在趵突泉东、明历山书院故址创办尚志书院。济南知府黄大鹤重修济南书院。1890年 (光绪十六年 )美国长老会医士、传教士聂会东来济 ,在东关开办医院 ,并设医学班招收学徒。1893年 (光绪十九年 )美国长老会在新东门外华美街创办济美学馆。1896年 (光绪二十二年 )山东巡抚李秉衡再修泺源书院。19 0 0年 (光绪二十六年 )5月 2 0日 ,山东巡抚袁世凯在山东机器局内创办武备学堂。19 0 1年 (光绪二十七年 )9月 ,山东巡抚袁世凯奏陈山东学堂事…  相似文献   

10.
正文昌中学位于文昌市文城镇,其前身为建于1595年(明朝万历乙未年)的"玉阳书院",1731年(清朝雍正九年)更名为"至公书院",1804年(清朝嘉庆年)改名为"蔚文书院"。书院时期,跨越明、清两个朝代,造就了16名进士,107位文举人,30位武举人,培育生员万余人。1908年,在书院的基础上创办了"文昌县立中学校",简称"文中",至今已有104年的办学历史,先后有32人次担任校长,现任校长为潘正怀先生。  相似文献   

11.
<正>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的前身是清朝同治七年(1868)由两江总督李鸿章等捐资创办的东渐书院,是当时通东地区唯一的官办书院,与南通紫琅书院、海门师山书院齐名。1896年,李鸿章委托范当世(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的曾祖父)出任东渐书院山长,使书院成为当时通东地区的文化中心。国防教育是四甲中学的办学特色。学  相似文献   

12.
在书院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具体身份各异的士人是推动书院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主要方式包括创设书院及修复书院、为书院捐赠钱物、学田、书籍等。历代众多士人热心书院事业,所折射的是一个社会阶层的文化心态。具体而言,其动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士人的文化理想;(二)对现实的关切;(三)确立自身身份认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台湾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它一席之地,它与大陆书院比较,有其显著的特点,如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小,影响大。但也有很多一脉相承之处,如书院的教育宗旨、祭祀,书院建筑上的风格等,充分表明了大陆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一体关系。 (一) 清代初,政府对书院采取抑制态度。顺治九年(1652年)下谕:"不许别建书院,群聚结党。"到十四年才听从抚臣袁廓宇的请求,修复衡阳石鼓书院。嗣后各省也次第有所建置,但数目不多。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和教学组织,一般是由私人出资创建,并在著名学者的领导下,积聚大量图书,聚众授徒讲学,而且以传播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内容,以下层平民为主要教育对象。它不是官学,但却是官学的一种补充,后来还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它是私学,但远比一般的私学规范。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最初是官方藏书、校书的地方。到五代末期,正式出现了聚众讲学的书院,即庐山国学(为宋代白鹿书院的前身)。宋代出现了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或六大书院,六大书院为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和茅山书院。南宋是书院发…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胡适等发起了第一次书院研究与书院实践活动,由此开始了书院研究历程建国后,书院研究趋于沉寂,20世纪80年代再度兴盛朱汉民教授是较早关注并致力于书院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学者之一,汇辑二十余年心血力作的《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便是  相似文献   

16.
书院创于唐,兴于宋,推广于元,普及于明、清,流变于清末。主要供士人读书,学者讲学,间亦议论时政。或为民办,或为官办,藏书或多或少,还有编书、刻书的。降而准备科举,甚至书院与考棚合二为一。总的来说,一千多年中,书院对中国的教育、文化、学术、道德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诸多方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书院的历史,可供借鉴,应该受到人们、特别是教育家的关注。本栏目以书院为研究对象,兼顾学术性与现实意义。欢迎以下四类稿件:(一)古代书院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以是全面评述,也可以是重点评析。(二)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书院建设的特点、经…  相似文献   

17.
<正>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极具影响力的高等学府,曾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唐代诗人王贞白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用诗记录下了那段美好的经历。白鹿洞1二首(其一)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2,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3,周情孔思4正追寻5。注释(1)白鹿洞:白鹿洞书院,位于九江庐山五老峰下。(2)春深:春末,暮春。  相似文献   

18.
据考,豫章书院创建于南宋,位于南昌府进贤门内(现南昌市第十八中学暨南昌市包装职业中学校址),属省城书院,是江西较大书院之一,曾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州书院齐名,先后以理学祠、孝廉堂、书院等形式出现,为古代江西学术思想的传播,人才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南昌府在秦(公元前221——206年)为九江郡地。公元202年,西汉高祖刘邦命颖阴候灌婴率兵进驻南昌,筑城以为郡治,谤豫章郡和南昌县。自此,豫章一名成为古代江西的通称。  相似文献   

19.
一、宋元时代的书院 “书院”这一名称起源于唐代。开元初年(713年)唐玄宗置丽正殿书院,十三年改为集贤殿书院。但这时的书院只是官方用来藏书和校书的地方,而不是读书和讲学的场所。直到唐末、五代时,书院才作为正式的教育机构出现在中国的教育史上。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封建社会后期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和学校制度,它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哲学思想(主要为宋明理学)的发展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下面就书院制对古信州(今上饶、玉山、广丰、铅山、横峰、弋阳、贵溪等七县)文化发展的影响略陈管见,从中也许可以窥见书院制对文化发展影响之一斑。一古信州书院的基本特点书院是一种新型的封建教育机构,它是在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的情况下兴起的,是“古里塾乡校之遗制也”。书院大多是在政府支持卞由民间出资办起来的,带有私学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