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巴金对传统孝道进行了辩证的思考,既揭露和批判了孝道的专制、残忍与虚伪,又继承了传统孝道重视亲情的合理内核,并注入了自由、平等的现代观念,实现了现代性的转化。这种思考和探索对于如何批判的继承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构建和谐家庭伦理亦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成长于新旧世纪交替之时。作为跨时代的作家,伍尔夫对社会变迁与人际伦理关系的变化有着切身的体验与敏锐的洞察。家宅空间是伍尔夫小说中最重要的故事空间之一,家宅空间书写形象地展现了从维多利亚末期到二战期间中产阶级的家庭群像和家庭伦理关系。通过伍尔夫小说的夫妻伦理叙事与父子伦理叙事,我们可以观照到伍尔夫的家庭伦理观念。由于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伍尔夫的家庭伦理思想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既对传统的维多利亚家庭模式进行批判,又崇尚维多利亚时代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伍尔夫在晚期小说中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家庭伦理失序,指出伦理身份认同危机与伦理身份混乱是造成个体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并表达了尝试重新建构家庭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揭露和批判封建家庭的罪恶是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的总主题。然而早年的家庭生活经历和后来的人生经验使巴金对“家”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渗透在巴金的创作中,使他的小说呈现出复杂的面貌和深刻的矛盾:即对于传统宗法制度显在的批判和潜在的眷念,从中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自我两重性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4.
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对人们思想观念具有深刻的负面影响。巴金小说《寒夜》中汪文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严重"异化":母子不像母子、夫妻不像夫妻、祖孙不像祖孙,这种错位的家庭伦理关系加速了汪文宣家庭的瓦解。  相似文献   

5.
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对家庭的建构由20世纪50—70年代的“改造-借用”转换为80年代的“规范-借用”,小说文本将抽象的“人性”呈现为对家庭表象和家国新秩序的重新书写。人道主义思潮重新赋予了家庭血缘伦理“人性”的正面价值,家庭由50—70年代小说中被侵入、被借用、遭抵制的场域转换为反思的载体和“人性”复归的家园,表现在家庭表象批判功能的建立,血缘伦理疗救功能的建构以及家庭内部视角的反思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就巴金的小说《家》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进行解读,具体从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家庭婚姻伦理入手解析小说中的故事主题,并从中就五四运动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7.
无政府主义改变了巴金的人生。被无政府主义折服是在家庭社会这两方面因素的合力影响下造成的,巴金经历了幼年的人道主义到青年纯粹的无政府主义再到中年对无政府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研究的过程,它体现在巴金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巴金作品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蕴含及其审美价值。在20世纪初的文坛上,巴金凭借着真城、朴素、"无技巧"的艺术创作特色,征服了无数青少年躁动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小说充满着对人的关怀、尊重与欣赏,呈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士大夫人格的继承,使其在创作上融合了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自身气质上的异质因素,成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士大夫情怀深刻影响了汪曾祺的人道主义书写方式,他以雅趣表达底层关怀,以美德构建人道理想,以温情进行现实批判,以闲笔滋润世俗心灵,流露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生命品质的思考。基于汪曾祺兼收并蓄的思想特质,从接受人道主义、在士大夫情怀影响下形成中国式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特色书写三个层面,探讨汪曾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9.
卡勒德·胡赛尼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凭借《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获得国际上的普遍认同和巨大的声誉。《群山回唱》是他阿富汗系列的第三部小说,小说讲述了几个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探讨了阿富汗家庭中父母与儿女之间、夫妻之间及兄弟姐妹等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受战争、贫困影响而产生的家庭伦理困境。本文通过剖析小说中包含的家庭伦理关系对胡赛尼产生的深刻反思,揭露在战争的大背景下,道德与伦理遭到极端利己主义的摧毁,以表达他关于人道主义伦理的迫切诉求。  相似文献   

10.
巴金的家庭小说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的家庭小说,一类是对封建大家庭的描写,一类是对普通人家的摹绘。在巴金的笔下,封建大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专制的具形化,与青年所走的革命道路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封建家庭的衰落,标志着这些家族赖以生存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具有史诗意义。普通家庭则是强权的对立物,是作家所珍惜的伦理组织。这类家庭的悲剧,是对黑暗丑恶势力的暴露与控诉。从一定意义上讲,巴金是家庭小说的真正开拓者,对40年代家庭小说的繁荣兴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狄更斯作为英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其中尤以《双城记》为代表。《双城记》的写作背景是18世纪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小说主要通过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封建阶级的残酷统治,表达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和怜悯,倡导人道主义精神。本文主要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角度,来分析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巴金的家庭小说中,塑造了一些被封建制度埋葬和损害的女性及一些追求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妇女的生存处境和心路历程,表达了巴金对美好人性、青春的赞扬和对一切黑暗腐朽专制统治的愤怒批判。  相似文献   

13.
在巴金的家庭小说中,塑造了一些被封建制度埋葬和损害的女性及一些追求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妇女的生存处境和心路历程,表达了巴金对美好人性、青春的赞扬和对一切黑暗腐朽专制统治的愤怒批判。  相似文献   

14.
巴金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人道主义像一条红线,贯串在他的全部人格观念、思想感情和创作实践中,可以说,在现代中国作家之中,很少有像巴金那样表现出如此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的。直到在他晚年写下的《随想录》中,还许多次地提到人道主义,为在十年动乱期间,许多人‘为什么变为兽?”又“怎样变为兽?”的问题而苦恼、而探索,也为“为什么有的人那样害伯人道主义”而困惑。 人道主义并不是一种严整的世界观,其内涵相当庞杂。对人道主义历来有狭义的和广义的  相似文献   

15.
巴金立足于启蒙性的叙事立场,以肺结核作为中心意象,以一种聚焦"疾病现场"的在场叙事,用自己深切的体验关注和书写疾病世界中的人和事。巴金小说的疾病叙事体现了一种以病人的生命和灵魂为主角的叙事伦理,表达出批判封建制度、改造国民体质与灵魂,以及弘扬现代人格精神的价值取向。在结核病卷土重来的今天,巴金的疾病伦理叙事为关注疾病状态下人类的生存困境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早期人道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期人道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及最终扬弃,有其学校、社会的复杂原因。学校环境是形成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社会实践的现实生活斗争则促成了其对人道主义的现实关注及反思。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对人道主义作出实质性批判,在扬弃基础上确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7.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小说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同时,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予了同情和支持。此外,作者宣扬的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也体现了其思想主张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8.
老舍和狄更斯的小说遵循批判现实主义原则,以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展示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后者充满了善与恶握手言欢的乐观场面,而前者往往弥漫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幽默的外表下深藏着作家复杂而忧郁的感情,鲜有大团圆式的虚假场面。文章将具体分析老舍与狄更斯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启蒙思想中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以一种特殊的形态整合,共同建构了孙犁的人格与价值系统,表现在其小说的悲剧意识中,一方面是暗合了鲁迅等新文学先驱在“人的发现”的过程中对悲剧意识的开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传统诗学中悲剧精神的伦理批判本质的继承。尤其是晚年对传统思想的回归,使其小说在呈现出富有抗争精神的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寻求和谐的优美特质。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当前家庭伦理关系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构建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充分汲取儒家传统伦理精华,发扬家庭孝道伦理;确立新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加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