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初中生》2010,(18)
谭星姐姐: 今天第二节课下课后,我的好朋友晓晓把我叫进了厕所.她说她打算离家出走,因为和同学、老师、亲人都相处得不好,每天一点都不快乐.晓晓的父母早就离异了.现在她住在姨姨家.晓晓长得有点胖,不太漂花,再如上学习不很也,因此她总认为别人都轻视她.其实大家都很关心她.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10,(6):61-61
谭星姐姐: 今天第二节课下课后,我的好朋友晓晓把我叫进了厕所,她说她打算离家出走,因为和同学,老师,亲人都相处得不好,每天一点都不快乐,晓晓的父母早就离异了,现在她住在姥姥家。  相似文献   

3.
防微杜渐,让不良情绪远离孩子阿津是个不错的女孩,可是上了中学后,她常常对学习感到恐惧,尤其是每逢某些科目的考试,都莫名其妙地紧张,甚至逃避科目考试。早晨,人们明明看到她上学去了,没想到她是在大街上逛了一天。由于她的父母在外地,爷爷奶奶又没有察觉,等到父母知道这个情况后,她的厌学情绪已经很严重了,父母费尽了心思,才帮助孩子摆脱了这种厌学情绪的严重干扰。实际上,厌学,包括偏科,其实就是对某一学科不感兴趣,不喜欢学习该门功课。一般来说,厌学都是有苗头的。比如,少看或不看这一科目的教科书,对这门课的家庭作业马马虎虎地对付;…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女孩“晓晓”,漂亮,聪明,富有想象力,人见人爱。但在她的心中有一片抹不去的乌云,那就是害怕看电影。对大多数孩子而言看电影是一件快乐的事。可是晓晓是个例外。每当她走进电影院,影片开始播放,面对周围漆黑一片,那些逼真的音响与画面,那些电影故事情节以及惟妙惟肖的电影人的形象,都会让她会感到紧张和不安,此时此刻,仿佛电影中的一切突然都变幻成了“魔鬼”。而这些“魔鬼”紧紧地包围着她。极度的害怕,迫使她立即逃离。以至于无论怎样劝说她都不敢再走进影院。  相似文献   

5.
<正>案例介绍芳芳(化名)15岁,初二,她品学兼优,热爱班级,上进心强,同学们都叫她"阳光女孩"。但是从上学期开始,她经常请假、迟到、旷课。是什么原因使芳芳有这样的变化呢?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通过家访,我了解到,芳芳的父母从上学期开始在外打工,每天回来很晚,很少和孩子交流沟通。在她的学习中,父母不看过程,只看结果,比如成绩没考好,父母便会责骂。芳芳有个妹妹,很叛逆,芳芳父母在外打工,还让芳芳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  相似文献   

6.
<正>在六年级训练课上我在带学生进行专项技术的练习。师:在做"后蹬跑"的技术动作时,蹬地腿要迅速蹬伸,摆动腿弯曲膝关节用力前顶,大腿趋于水平。这时我看到一位学生的动作没有到位,便大声嚷着。师:晓晓(化名)把大腿抬平,后腿蹬直。在连续三次练习中,晓晓动作还是没有到位。我便吹哨集合。师:晓晓请你再做一次,其他同学要仔细看她的动作有没有什么问题?晓晓很不情愿地做了一次"后蹬跑",  相似文献   

7.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外婆。可是这个喜欢呆在苹果树上的安迪却没有,这让他很伤心。虽然报多大人都认为孩子有他们这样的父母就够了,而孩子们却不这么想,外婆就是外婆,不是爸爸妈妈可以替代的。如果你有外婆,记得常去看看她,并和她说一些好玩的事儿吧!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一位老大姐跟我诉苦:她的独生闺女已经30多岁了,各方面都很优秀,可就是不结婚.最近,孩子还加入了一个叫什么"单身狗"的微信群.有一天,孩子给她看群里成员的照片.她说随便挑一个,都挺好.没想到孩子说,那不行,入群必须遵守单身守则,否则就要被开除……看着大姐这副着急上火的样子,我不知怎么安慰她.我说,对于您这事儿,党好像还真不管.不过,我给您支三着儿,您试试:一是松绑,二是解放,三是等待.松绑是对孩子而言.孩子到了18岁,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职责已经完成,瓶子和水已经没有关系,剩下的是血缘之情,不必较真儿.所以,有智慧的家长会在孩子18岁后为他松绑,放飞他.是否找工作、是否婚姻、要不要孩子……随他去.解放是对父母而言.孩子到了18岁后,父母一定要解放自己,可游山玩水,也可诗书琴画,做什么都可以,就是别和孩子较劲.等待是让时间说明一切.孩子到了想结婚、想要孩子的时候,就有办法,不必操心.  相似文献   

9.
暑假就要到了,晓晓强烈地要求妈妈去开通宽带。但是妈妈却一直磨蹭着不答应。原来妈妈有自己的顾虑:暑假里孩子一个人在家,如果开通了宽带,孩子整天挂在网上,不把眼睛弄坏才怪!而且,现在网上的东西杂七杂八,色情广告无孔不入,谁能保证晓晓看到的东西都是健康的呢!晓晓的妈妈非常矛盾,她想拒绝女儿的要求,但又怕女儿认为她小气、老土、专制。这天她到一个朋友家去,跟一个朋友谈起了自己的顾虑,朋友却说:“这简单,去电信办个绿色上网就行!你担心的问题它都能解决。”晓晓的妈妈不明白绿色上网是怎么回事,朋友告诉她说:“绿色上网,顾名思义就是…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个初次来余果家的人,都会对她家23个大柜子的藏书发出惊叹:"你家的书真多!这哪里是住人,完全是住书!"其实,她家大部分的书是她的作家爸爸专属的。不过,余果的书也不少,大概也有两三百本吧。余果说:"这些书,我几乎都看过,有的书还看了好几遍。"余果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她的父母是记者、作家,让她有机会得到一些特别的教  相似文献   

11.
谢远欣 《班主任》2014,(6):38-38
正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女孩抱着娃娃坐在沙发上等着爸爸回来,等着等着睡着了。听到门外一声响动,她兴奋地跑出房间喊:"爸爸!"可爸爸没有回来。她悻悻地回屋金被告知爸爸今晚不回来了。小女孩只得抱着那个孤独的娃娃失望地回到自己的房间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要明白:孩子是有精神需  相似文献   

12.
然然很害怕去医院,每次生病带她去医院,就像是经历一场"战斗"。然然一看见医生,就开始哇哇大哭,要是打针,就闹得更厉害。可病总要看的吧!父母既心疼孩子,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一般来说,孩子对医院和医生都没有什么好感,因此带孩子看病是一件令许多父母头痛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几乎每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于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成了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但是,有些孩子偏偏就不爱上学,甚至厌倦学习,这可急坏了家长.不久前,就有这样一位母亲苦恼地说:"我儿子对什么都感兴趣,今天要学钢琴、明天要学画画,但就是不想上学.现在的孩子真让人琢磨不透,为什么会厌学呢?"  相似文献   

14.
担任班主任时,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位母亲提着礼物找到我希望让她的儿子在班中谋个一官半职我开始觉得她的想法有些不可思议可是细听她的理由后我明白了作母亲的心情这位妈妈说家中亲戚朋友的孩子几乎都戴着杠杠平日交往时父母孩子说话的底气都足自己的儿子学习不差可胳膊上光秃秃的面子上实在过不去当时我冷静地回绝了她的要求并讲清了是否当干部并不是靠学习好坏来衡量同时也不是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即使不做小干部照样能在各方面取得进步事情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其实许多父母都有这种心理当干部就是好杠杠越多孩子越棒走在街上身…  相似文献   

15.
刘墉 《当代学生》2011,(24):22-23
许久以前,在报上看过一则有趣的新闻:台北某幼稚园的主任为了了解孩子心目中的父母,特别收集了一百多位小朋友的图画,发现里面大多数的父亲没有手。"在孩子心目中,父亲是缺少接触的人。"幼稚园的主任说。父亲真是不太跟孩子接触的吗?我想起女儿小时候,洗澡全由我负责。有一回生病吐奶,我甚至急得用嘴去吸她被奶堵住的鼻孔。  相似文献   

16.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母亲. 沈丽萍是个画家.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她买了许多书籍,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她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儿子12岁时遭遇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  相似文献   

17.
宝泉 《小读者》2012,(11):2-4
感受〉道理当今许多父母难以放下高高在上的身份,把孩子当需要管束的对象看,把孩子当学习的机器看,就是不把孩子当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被尊重的对象看。他们不愿意俯身,从孩子的角度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除了殷切的期望和沉重的爱心,就是整天讲大道理。孩子说"饿",父母说"刚吃过,怎么会饿";孩子说"热",父母说"今天不热"。父母这样做,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还会把更多的  相似文献   

18.
好的家庭教育都是相似的,好的父母看似无心,其实事事行心,从自身成长到对孩子性格、品性的培养都用了很多功夫。以下家庭教育中有"六好",你做到了那条呢?一好: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要不断自我学习提高。好母亲防患于未然,一位优秀的母亲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二好: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优秀父母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  相似文献   

19.
魔方     
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认真学习;听话;乖;能理解父母;懂事儿;能为父母争面子;不乱花钱;不交坏朋友;不看闲书;不看电视;放学后早点回家;不与父母顶嘴;不跟别人吵架;不惹事儿;不自作主张;不说谎;不贪玩……孩子对照标准的自我评价没有张家的孩子听话;没有李家的孩子好学;没有赵家孩子的才艺;没有王家孩子的懂事儿;没有……  相似文献   

20.
现在许多的父母训斥孩子的口头禅是:“就知道玩,还不赶快去学习!”“这孩子玩心太重,不会有出息。”在教师的嘴里可以听到“哪都有你,就学习找不到你。”“别再玩了,跟××学学,看他多听话”……这些教师和父母都认为孩子只有从小忙着认字、学习琴棋书画才是又聪明又爱学习的好孩子,在他们眼中,这样的孩子才是班里的典范,父母的骄傲。其实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教育的误区。一、玩就是学习孩子成长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需要是学习的需要。但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玩。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孩子不仅丰富了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