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遭到挑战,甚至提出要创立“知识价值论”以代替之。通过认真分析我们仍可看出,劳动价值论是严密科学的理论体系,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要发展、要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深化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中,理论界有部分学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并试图另起炉灶,重建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或代之以“整体劳动价值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等。章在坚持“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的基础上,对种种“过时说”进行批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论基础。要做到既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又必须结合当今实际与时俱进,发展这一理论,我们必须用唯物辩证法来解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三对“经济范畴”;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价值抽象和价值具体的转化、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相似文献   

4.
与唯物史观融为一体的马恩价值理论,绝对不会悖离生产力决定性原理。按照马恩思路,“价值”等于劳动生产率(力),它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劳动价值论(以下称“劳价论”)只是它在特定限制下的支论,非其全貌。从考茨基“批修”开始,人们用“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代替马恩“生产力价值论”,在理论上片面。中共十六大在价值理论上,不仅恢复了马恩生产力价值论,强调使用价值和财富积累的决定作用,果断纠正“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百年误读,而且与时俱进地大大发展了它,包括明确提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中国经济理论界主流应对此有所省悟。  相似文献   

5.
创造价值的劳动在范围上的扩大,甚至是在“质”上的变化,都不能否定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与实体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各种非劳动价值论与“价值多元论”都在不同方面存在着理论上的失误,因此都是需要摒弃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修正、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思潮。《劳动价值论:是包袱还是翅膀》一文即是这股思潮中表现得比较露骨和彻底的。我们认为该文关于劳动价值论在批判资本主义上有较大的“局限性”,关于劳动价值论对共产主义的“不适用”,关于用“效用价值论”,“一般均衡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论证在逻辑上充满了矛盾。  相似文献   

7.
如何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分配方式只有与劳动价值论实现了统一,才能证明其合理性;而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便是两统一的关键。这个观点错误地理解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以为是劳动价值论为分配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已严重违背了劳动价值论,根本不足以为据。其实,分配方式主要取决了生产关系。就我们国家而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应主要从生产要素所有权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这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解释。而伴随这种分配方式产生的“剥削”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必然,我们只有承认它、正视它,才能更好地将其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相似文献   

8.
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硬核”。坚持这一“硬核”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历史教训昭示我们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原理的重要性;科学研究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不可移易、不可反驳的“硬核”;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表明坚持这一“硬核”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许多复杂理论体系的实质与方法论密不可分。马恩共识于“价值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价值”与“生产力”同义;但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的展述却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一步步上升为“具体”的,每向“具体”前进一步,都靠使劳动价值论与某种突现使用价值决定性的理论相结合而完成,其理论实质是把劳动价值论纳入唯物史现框架。要具体考察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就不能围于劳动价值论,还要考虑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总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生产,不能围于对价值规律的抽象论述,而要充分理解:价值规律的进一步展开,包括了对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决定意义的含纳,此即宏观的“效用/劳动价值论”。显然,从方法论层面看,马恩的价值理论不限于劳动价值论,它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浅谈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必须结合当前情况不断地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坚持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基本原理,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澄清“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剥削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阶级分析的理论核心。马恩著作中的分工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分工体系。阶级划分的基础是脑体分工,因而阶级实际上就是指分别从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社会集团。消灭分工就是消灭使个人"异化"的生产技术性分工和使广大劳动人民"异化"的脑体分工。这一切只有靠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创造价值的劳动不是泛指一切劳动,而是指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不生产商品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指抽象掉了劳动的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不会因社会制度的改变、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劳动的具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即活劳动创造价值。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必要务件,是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凝结和载体。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从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服务经济领域,是劳动价值论的深化;服务劳动是生产性劳动,是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这是服务价值论的新概念;服务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有其特殊性,服务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产品以活动形态存在;劳动价值论从物质领域拓展到服务领域是经济学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观使我们对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从天国降到人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人和社会的基础在于劳动。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的提法,生产劳动对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和地位及其领域作出了规定,不仅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而且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劳动法适用范围较窄,依此难以妥善处理当前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和交叉性的劳动关系以及劳动纠纷,尤其是发生在事业单位中的劳动纠纷案件,在处理时存在着法理上的错位和司法依据上的不足。将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调整范围非常必要而且切实可行。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法律制度,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充分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尽快修改和完善劳动法,扩大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同人的需要密切相关,是实现劳动主体价值的根本途径.马克思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及其产品同劳动者的需要之间严重的相悖关系,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个范畴.本文分析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环境生产中的异化以及这种异化对于实现人的价值的制约和影响,从而指出,只有扬弃“异化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才能全面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精神价值和环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商品价值量的重要因素,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成反比,已是理论界长期广泛应用的定论。但若深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我们还能发现,从简单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前提出发,我们完全能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另一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提高或降低),与劳动劳动量的支付能力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关,与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这一认识也是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间的真实关系的描述,这样的认识并不妨碍我们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解,且可能提供出一个解释现代社会诸多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和江泽民同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两次提出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这是当前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又要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这里,首要的前提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否则就根本谈不上深化认识。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一系列公式分析了传统理论对服务领域不创造价值的解释,指出这种解释的错误在于不能说明服务领域的活劳动到哪里去了,不能将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贯彻到底,并且影响到对商品的定义,论证了服务领域的产品也是商品,所有参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都能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