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得以完善和繁荣自己.哈萨克族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也是在与各民族的交往与交流中形成的.令人惊奇的是,处在遥远南面的印度佛经故事,竟在哈萨克民间文学中重现.下面,将通过对叙事长诗《麻斯胡特》与《恶雨》的分析比较,谈一谈外来文化对哈萨克民间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哈萨克族与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其他兄弟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民间文学中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一点,在一些动物故事中表现得很充分。当然,这些故事在流动中,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民俗心理和欣赏情趣的影响,也产生了许多变化。  相似文献   

3.
民间文学也称为口头文学,指各个民族所有运用口头语言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从作品的样式上来说,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歌谣等,是各民族重要的文化财富,是文坛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活中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已受到了较大忽视,民间文学也因此面临着消逝的危机,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对我国民族遗产和社会研究都有着重要作用。以"旁■"为主人翁的民间故事最早出现于《酉阳杂俎》上,与其相似的"旁■"类的民间故事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类型,《两姐妹》是土家族的一个民间故事,它的故事类型与《酉阳杂俎》上的"旁■"故事极为相似。以《两姐妹》这个典型故事为例可更加具体地叙述"旁■"类故事所阐释的文化内容,进一步强调研究"旁■"类故事对民间文学继承与发展的总体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学也称为口头文学,指各个民族所有运用口头语言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从作品的样式上来说,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歌谣等,是各民族重要的文化财富,是文坛的一株奇葩。[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寓言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各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寓言,一部分是现代作家的个人创作.中国民间寓言是一处丰富的宝藏,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中国民间寓言蕴藏在各类文学作品之中,动物故事、植物故事、历史传说、生活故事、笑话等等都可以成为寓言的丰富源泉.如: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印的《中国动物故事集》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动物故事选》两书便收了包括汉族在内的三十二个民族的253则动物故事,其中大部分可算作寓言,有些则可以作为寓言创作的素材.何况,这还远远不是中国动物故事的全部,因为还有二十多个民族的动物故事没有入选;即使已有作品入选的民族也还有大量作品没有收入.如果全部入选,我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是由人民群众口头传承的、和以个人书面创作为主的作家文学相平行的文学形态。它是民族精神、智慧、心理的积淀,也是最能体现人民群众愿望和审美趣味的艺术精品。纵观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现代诗文,其中有26篇篇章中不同程度地融沁着民间文学因素。有远古神话(《黄山记》:黄帝、浮丘公、容成子采药飞升)、风物传说(《长江三峡》:鱼驮屈大夫回归故里)、动物故事(《故  相似文献   

8.
季老《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作为关于对故事体裁做跨国、跨民族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实际上由比较文学牵连出另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学科:比较故事学。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论断是:1.认为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相得益彰;3.汉译佛经应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4.应将国内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5.应偏好“比较文学中直接影响的一派”。  相似文献   

9.
笔者长期从事楹联和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对于民间流传和文字记载的嵌有12生肖动物、或以12生肖动物为题或相对的对联故事。现将搜集到的犬联故事,按“犬”字在联中出现的先后为序,选择几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之根,民族文化之源,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价值观、信仰、理想,是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的重要载体,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交流、融合与创造的重要场所,应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发展文化的重任,在培养更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继承、传播、研究和教学高层次人才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于昊燕在其论文《白族民间文学中龙女形象地域性解析》中指出,白族是一个爱龙崇龙的民族,在白族民间文学中,龙故事占有重要地位,以龙王的女儿即龙女(龙公主)为主人公的故事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代表性的龙女故事30则左右,多流传于洱源、大理、鹤庆、剑川、云龙、弥渡、兰坪等白族聚集地区。  相似文献   

12.
张思 《文学教育(上)》2011,(19):140-142
在民间文学中有一种意在表现女性才智的传统生活故事,我们称之为"巧女故事"。巧女故事在湘西民间流传甚广,由于社会生活的广泛以及民族、地区的差异,湘西地区的巧女故事呈现出纷繁不一的思想倾向和故事内容。据此,笔者从故事形态学角度,对湘西地区巧女故事的类型作了一次初步地探讨,认为其可分为以下四个类型:一.才智型;二.贤惠孝敬型;三.自主婚姻型;四.百鸟衣型。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妮娅在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龙"母题研究》中指出,流传于云南少数民族的关于龙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其内容反映了几种较为典型的母题,如干旱赐雨、感生、化身变形、龙女报恩等,这些母题反映了少数民族在独特时期里生存和繁衍的现实状态,对大自然的认识以及人们的内心情感生活,体现了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以拥有丰饶优美的民间故事著称于世.研究歌谣、故事的民间文艺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历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三次采录研究民间文学的热潮,故事学在中国已取得多方面重要成就,从一个独特层折射出中华文化的辉煌.各族民间故事鲜活资料的开掘,中外故事学的交流对话,各国对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关注,使它成为一个吸引众多学人涉足并具有良好前景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15.
达斡尔族的传说故事是达斡尔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达斡尔族的口头文学,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探讨它在达斡尔族各类文学体裁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它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达斡尔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无文字。他们的民间文学,主要靠口头流传。在达斡尔族民间文学中,传说故事占有一定的位置,不仅质高量多,而且民族特色也很鲜明。  相似文献   

16.
《崂山民间故事会集》中收入刘思志作品298篇,按其分类计有关风物的24个,人物的82个,道士的7个,神话的7个,植物的14个,动物的4个,鬼话1个,生活在的93个,幽默笑话的26个.此外还有散见于《民间文学》、《新聊斋》、《故事大观》等的传统故事和新故事数十篇,总计约70万字.刘思志的作品,“以其宽阔的历史跨度,从思想内涵上真实地映照着劳动人民的理想追求,蕴含着劳动者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巨大想象力和创造力,凝结着劳动者纯真情感的晶莹光华;而在艺术风格上则随时显露着深受蒲松龄‘聊斋’笔风熏陶的深深烙印.睿智无穷,明快亮丽的语言,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色彩,气韵灵动,无不洋溢着崂山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本文拟从语言方面,对刘思志独树一帜的民间文学语言艺术作一研讨.语言是文学的生命.文学语言虽然也是来自人民大众生活实践的体味提炼,但更多的表现为作家自身植根生活和艺术修养的成果结晶.因为民间文学是用口头语言来进行创作和传播的,是口耳相传的艺术.由于历史原因,劳动群众长期被剥夺了享用文化的权利,他们借助口头语言这一便于表达其思想感情的有力武器来传递自己的心声,正所谓“辩声听器”,久而久之,便形成传说、神话故事、寓言等诸种口头文学的创作,用来丰富劳动  相似文献   

17.
<正>三十五年来,新中国的民间文学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民间文学宝库被一座座地打开。不曾登上大雅之堂的民间歌手、故事家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他们和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得到了不断深入的和多方面的研究探索,一支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结合起来的民间文学工作者队伍日益壮大起  相似文献   

18.
电影《柳堡的故事》已成为经典名片,影片插曲《九九艳阳天》久唱不衰,拍摄地江苏省宝应县刘坝头因此更名为柳堡。然而在小说《柳堡的故事》诞生之前,就已有相类似的故事《下柳林》在晋西和陕北广为流传的史实,现在却鲜为人知,甚至被人遗忘。本文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诸多相似点,力求探讨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之间的某种关联。从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的角度来看,从文学的继承性来说,《柳堡的故事》的原型当来自民歌《新下柳林》,或者至少可以说是受到民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电影《柳堡的故事》已成为经典名片,影片插曲《九九艳阳天》久唱不衰,拍摄地江苏省宝应县刘坝头因此更名为柳堡。然而在小说《柳堡的故事》诞生之前,就已有相类似的故事《下柳林》在晋西和陕北广为流传的史实,现在却鲜为人知,甚至被人遗忘。本文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诸多相似点,力求探讨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之间的某种关联。从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的角度来看,从文学的继承性来说,《柳堡的故事》的原型当来自民歌《新下柳林》,或者至少可以说是受到民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蔓萝花"是一个流传在黔东南苗族民间的古老传说,它在20世纪50年代被收集整理为民间故事并被改编为京剧、舞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从民间的口头的"说唱"成为红遍大江南北,千家喻晓的"银幕故事",由"边缘"走向"主流"。从"蔓萝花"的电影改编,可探析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构建,一是对民族民间文学资源的开掘;二是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与新型电影媒介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