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是一位在政治上偏右的自由主义者,他虽然不赞成蒋介石和国民党的独裁政策,但更不赞成革命,他对孙中山的革命政策就不赞成,更不赞成共产党的革命路线.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共斗争中,蒋介石一直希望拉拢胡适,为己所用,曾有意请胡适组织一个政党并参加政府.胡适于1946年7月5日回到国内,9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1月出席了为中共和民盟抵制的"制宪"国民大会.  相似文献   

2.
七、情极恸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堂堂男子汉,是不会轻易落泪的,更何况一个军人.谁能想到,蒋介石这样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人,却曾经几度哭泣. 1926年3月,同民党内的右派分子散布谣言,利用蒋介石与汪精卫及苏俄顾问的矛盾,制造广东同民政府内部的不和.19日,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成员利用机会假传命令,调动中山舰,并向蒋介石报告说,中山舰出动是共产党要抢黄埔的军火,逮捕校长.蒋介石信以为真,认定自己受到陷害,准备逃跑,行至半途返回,20日晨,下令镇压所谓中山舰阴谋,逮捕李之龙等共产党员50余人.  相似文献   

3.
陈梦彩 《兰台世界》2021,(3):131-134,138
1927年成立的上海商业联合会是上海的重要商业组织。上海商业联合会的资金援助,缓解了蒋介石"军事频受经济影响"的窘境,作为回报,蒋介石指使部下武力对待工人的罢工请愿活动,基本兑现了调整劳资关系、恢复上海秩序的承诺。蒋介石获取军饷的目的在于扩大战争,上海商业联合会筹措资金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来发展金融实业。目标分歧使得双方合作不足一年便结束了,两者关系变化也成为分析民国时期政商关系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一夜之间几乎兵不血刃占领沈阳,四个多月东北12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丧,三千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而造成这一屈辱的"不抵抗"政策,主要与当时的两位领导者有关,即东北地方的领导者张学良,中央的领导者蒋介石.对于两者与"不抵抗"主义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张学良"忍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蒙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成为蒋介石的"替罪羊";另一种则认为,不抵抗的责任在张学良,他在当时具有抵抗的自主权.而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断强调,"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与蒋介石无关.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即依据现有材料,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不抵抗"作以比较,以期对他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责任作以区分.  相似文献   

5.
蒋介石对人说过,他一生的得意之作是与宋美龄第一次约会. 殊不知这是陈布雷的杰作.蒋介石之所以器重陈布雷,除了他的忠诚和才干以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为促成蒋宋联姻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7年夏末的一天上午,蒋介石将陈布雷叫到他的书房内.待陈刚坐定,蒋突然问他:"布雷,我想和美龄小姐约会,其地是选上海好,还是南京好?想听听你的高见."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扣留蒋介石,到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这一事件引起当时中外空前的关注.1946年12月12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举行的"双十二事变"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演中指出:"日本法西斯被打倒了,抗日的人民军队强大起来了,一万万四千万人口的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得到了真正解放,在那里,人民实行民主,农民获得土地,而全中国人民在这种鼓舞之下,亦认识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相似文献   

7.
<正>1924年6月,广州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廖仲恺是黄埔军校国民党党代表,蒋介石是校长。1925年8月,廖仲恺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口遭人用手枪暗杀,蒋介石得知后痛哭失声。后来,蒋介石在广州黄埔军校设立了"仲恺公园"和"仲恺堂"。黄埔军校1928年3月迁到南京国民党新首都后,蒋介石又在南京军校设立"仲恺堂",1950年,蒋介石  相似文献   

8.
黄贤村是浙江省奉化市裘村镇的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它离蒋介石的老家溪口镇不远."林老板"是一些村民对该村党支部书记林孝良私下的称谓.  相似文献   

9.
1946年10月31日为蒋介石60岁生日.为了庆祝蒋介石的六秩寿辰,国民党中部分蒋介石的忠实信徒,特地自9月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场持续月时间达一年之久的献校运动,即捐献国民学校运动,以资祝寿.通过这场在国统区几乎是全民参与的运动,各地纷纷兴建了数量众多的初、中级国民学校,抗战后国民党提出的"教育复兴"的口号,似乎已经付诸实践.但是,翻阅青岛市商会一宗有关献校运动的档案后可见,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其出发点并非"教育复兴",而是为了借教育之名,提高蒋介石的声望,为达到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制造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1923年8月,由蒋介石担任"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代替孙中山前往苏联考察,主要目的是"考察其政治、军事和党务,而特别关心的是所谓红军的长处和短处."[3]1220三个多月的考察,蒋介石看到苏联红军训练有方、装备精良、士气高涨,感到应该以红军为榜样,建立真正的革命军队.也正是这三个多月的考察,在蒋介石的脑海中深刻地烙印上"反苏反共"四个字.  相似文献   

11.
赵理君是蒋介石操纵的军统局的红人,多次受蒋介石的派遣干过许多可恶的勾当.他知道蒋介石不会杀他,在因私怨暗杀韦孝儒被关在监狱时,还洋洋得意的向蒋介石写了封求救信,而时隔不久,一颗罪恶的心便停止了跳动.从最近查出的国民党军统局的档案上看到,赵理君死于自己之手,死在居功自傲上,蒋介石才开了杀戒:"他知道的事太多,看样子非杀不可了".  相似文献   

12.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简单说就是蒋介石侍从室,这个历史名词已尘封半个多世纪,鲜为人知,有简述一下之必要. 蒋介石在20世纪30年代初"剿共"及与军阀打内战时,将紧随他的秘书、副官、参谋等亲信,组建成一个规模并不大的"侍从室",列入南昌行营的编制.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个"侍从室"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他身边参与绝密决策、秉承他意志办事的最高级的幕僚机构.此时的"侍从室"已成独立编制,内部结构叠床架屋,分为三处一室十组,大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威势.  相似文献   

13.
1946年10月21日下午,蒋介石夫妇乘坐"美龄号"专机,飞抵台北松山机场.当天的台北浓云密雨,阴沉沉地看不见一丝阳光,但蒋介石的心情却是异常的舒畅.时任台湾省行政长官的陈仪用一辆敞篷汽车来接蒋介石.从松山机场到台北市区,长达数公里的路旁挤满了迎候的人群,蒋介石频频向台北市民微笑致意.  相似文献   

14.
马涛 《档案天地》2011,(5):24-27
卫立煌,与中国历史上三位重要人物一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都有非同一般的关系.他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与毛泽东是朋友,做过八路军的"上司",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总司令评价他说"在抗日战争中立了大功的民族英雄",毛泽东评价他说"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首都警卫师"的前身是蒋介石及其高级将领的内部卫队.所辖第289团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警卫团,直接负责蒋介石本人的警卫工作;第290团是陈诚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和军政部长时的警卫团;第291团是顾祝同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的警卫团,三个团共1.3万人,是一支地地道道的御林军.1949年3月24日,该师在师长王晏清的率领下举行起义,"御林军"倒戈之壮举,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民党领导核心营垒里开了花,引起了强烈的震撼.蒋介石逃台好几年后,对他的贴身警卫团倒戈,仍咬牙切齿,愤慨不已.  相似文献   

16.
马木 《档案时空》2007,(7):9-10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一方面谋划调集37个师,分兵五路向西安进逼.另一方面又让宋子文通过潘汉年,责备中共不该宣布西安协议,邀请周恩来去奉化继续谈判.毛泽东认为"无人能证明恩来去后,不为张学良第二,不去."为了给蒋介石一个交待,周恩来给蒋复一信,称:"大兵未撤,汉卿先生未返,难以轴身.  相似文献   

17.
一 1936年12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谁料张学良就此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 1937年初,张学良将军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禁锢.  相似文献   

18.
1934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推广于全国各地,上海相应也成立了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在这一大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定1935年为"社会建设年",是年4月初确定了本年社会建设应办理的各项大事.在这些大事中,有一项是要设立一个地方节--上海节和创作一首市歌.  相似文献   

19.
蒋先云是中共党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曾与陈赓、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在当时英雄人物云集的黄埔军校中领尽风骚,一度被誉为"黄埔第一人".蒋介石对蒋先云的横溢才华和卓越能力也极为赏识,多次称蒋先云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奇才",不惜对其施以高官诱惑.但蒋先云不为所动,在蒋介石发动臭名昭著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即于武汉率先举起黄埔学生讨蒋义旗,与其彻底决裂.  相似文献   

20.
1927年,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政权,与国民党武汉政府、奉张北京政府形成鼎足而三的格局.8月中旬,蒋介石突然宣布下野,4个月后卷土重来,建立起"蒋家王朝".蒋介石为什么一度退隐?究意是迫于形势呢,还是玩弄权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