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会议,经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激烈争论,最终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虽然各方对此态度不一,但正如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2009中国社科院"城市与高峰论坛"讲话中所说,哥本哈根会议上,全世界的人对于气候变化都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虽然这个会议本身成果有多大说不上,但是最大的成绩就是对于全世界人进行了一场气候变化问题认识知识的普及、认识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歌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对于媒体来说,这已不是一次简单的重要会议报道,更多的要展示自己的社会责任担当.在实际报道过程中,<半岛都市报>对气候大会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推出"为了明天"这一大专题,告诉人们,为了明天喝的水不会被"氟"化,为了明天脚下的土地不会龟裂,为了明天推开窗不会是"灰霾",也为了明天子孙后代能在这个星球上活得更好,我们需要行动,需要人人倡导低碳生活,来拯救地球.  相似文献   

3.
李菲 《新闻爱好者》2011,(4):107-108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19日,大会最后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在取得初步共识后闭  相似文献   

4.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19日,大会最后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在取得初步共识后闭幕。纵观会议全程,哥本哈根大会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的具体可行性措施上意见相左,争端不断。  相似文献   

5.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19日,大会最后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在取得初步共识后闭幕.纵观会议全程,哥本哈根大会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的具体可行性措施上意见相左,争端不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在峰会上的表现甚为抢眼.官方谈判代表强硬而不失分寸,媒体报道及时客观,中国企业、志愿者和民众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6.
来自192个国家的普通民众与政府首脑齐聚哥本哈根。12月上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召开。这是人类为了拯救自己而进行的一次超大规模集会。  相似文献   

7.
在最后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上.没有明确的减排目标。甚至也没有下一届墨西哥气候大会的时问表,但这并不妨碍各国执行自己的气候日程。中国更将在世界的目光下,逐步开展行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周刊》2010,(1):54-57
会议延期一天.疲惫充斥会场。在经历了一场马拉松式的决议表决会之后,哥本哈根会议向世人端出的,是一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11,(8):I0017-I0017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为与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呼唤并努力承担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然而,低碳发展之路并非坦途,  相似文献   

10.
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政治的焦点。12月7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如同其他领域的国际事务一样,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这个舞台上,大国与小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怀着不同的目标和利益诉求,进行着外交博弈。中国政府同样在这个外交舞台上纵横捭阖。  相似文献   

11.
2009年8月15日,浙江广电集团民生休闲频道与<现代传播>杂志社联合在杭州召开频道发展战略高端研讨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现代传播>总编辑胡智锋、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潘一禾、胡志毅以及<中国广播影视>、<综艺>杂志记者等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浙江广电集团和民生休闲频道的领导与频道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世界的目光聚焦哥本哈根——联合同气候变化大会缔约方第15次会议(cop15)在此举行,5000多名注册记者汇聚这座北欧名城。  相似文献   

13.
WTO规则及其对我国信息产业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WTO规则有关信息产业的协议和条款 在 WTO框架下出台的、直接涉及信息产业领域的协议主要有 4个,即货物贸易中的<信息技术协议> (ITA)、服务贸易中的<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和<基础电信协议> (ABTS)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相似文献   

14.
自<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刊登<汪晖〈反抗绝望〉的学术问题>一文后,关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教授涉嫌学术抄袭一事被媒介炒得沸沸扬扬.本文试图通过对<南周>关于该事件的议程设置及其"编者按"进行分析,来考察<南周>在这一报道中的立场和角色扮演,并呼唤对媒介公共性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王寅 《青年记者》2012,(11):8-9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推向一个高潮,全球40多个国家的50多家报社发表了由英国《卫报》统筹的共同社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两个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其主流报纸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报道框架之异同与特点,是值得关注与分析的.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气候变化是气象行业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如何做好这个热点问题的报道工作,在报道中既体现出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共性",又体现出行业媒体的专业"个性",是中国气象报社组织开展气候变化报道时着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能不能够全面、有效和持续地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取决于能不能够把已经达成的协议一步一步落实好、执行好,而不是每一次提出更远的目标,就忘记刚刚达成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与捻军、客家>一书系由郭豫明教授所著<太平天国与捻军>.及刘佐泉教授所著<太平天国与客家>合编,为太平天国史丛书中的一本,已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颇具独见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候变化无国界,对抗全球变暖需要各国共同行动,而提倡生态文明,引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也是媒体的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在后哥本哈根会议时代,媒体该如何在环境报道中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全社会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运用社会统计学的"内容分析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25日刊登在英国<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上的255篇涉及气候变化的文章,进行了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分析研究.在相关理论框架的支撑下,研究结果表明:在"定型印象"、媒体"议程设置",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英国平面媒体反映出来的是一个在气候变化方面总体上呈负面的中国形象.在英国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形象被具体描述成诸如"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能源饥渴的巨人"、"二氧化碳减排的障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