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含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代表作《湘中记》《更生论》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意义。《湘中记》以出色的山水描写为后世山水散文的成型导夫先路,《更生论》因纯思辨的论说方式在众多佛学散文中独树一帜。《更生论》问世后,罗含与孙盛的书信论辩,是佛教史上有关形神关系的第一次论争,对后世影响颇大。罗含散文的写作艺术与同时代、同类型散文写作相较具有独特的文学贡献,在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陈平原的《中国散文小说史》和顾彬的《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散文》都设有欧阳修散文论的章节。两家所言实际上反映出古代散文研究的两种普遍存在的突出倾向,即一是从研究现代散文的经验出发来研究古代散文;一是从西方美文的观念出发来研究中国古代散文。前者看重古代散文中和现代散文面目相似的作品;后者径直以所谓边缘性、附带性、分散性、私秘性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特性。这些似乎都有悖于从古代散文创作实际、批评实际出发研究古代散文的基本原则,因而,所得结论未必尽能深中肯綮。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期间,是其散文创作的高峰期,佳作迭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何陋轩记》、《象祠记》,《答毛宪副》。《瘗旅文》和《教条示龙场诸生》等五篇。这些作品视角新颖,立意深远,说理透彻,充满积极的用世精神和普世情怀。王阳明的居龙场散文不仅是其散文创作的精品,而且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相似文献   

4.
撰写过中国第一部文学史的东吴大学教授黄人在清帝逊位前一年刊市《国朝文汇》,这部五百卷的巨帙为清文的结穴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自SO年代初开始,钱仲联教授著《清文举要》授及门诸生,示以从入之途;谢飘云教授曾负笈吴门,从钱老受清代诗文,归粤潜研十余载,终于结出硕果,向学术界奉献了一部3O万言的《中国近代散文史》。面对优秀的清文及近代散文遗产,这三代学人都通过自己的探讨作出历史的回答,如果说,《国朝文汇》旨在存目传人,《清文举要》主要是传授师法和家法,那么,仲国近代散文史侧重于描述晚清、近代散文的文化慧…  相似文献   

5.
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视角,正在不断地变换。针对去年(1986年)久保田文治先生的批评,沟口雄三先生发表了《重新描绘“近代中国形像”》一文。强调:(1)应当重新估价以欧洲近代价值观念为基础的中国近代史上守旧——洋务——变法——革命的模式。(2)应把近代中国的发展视为其自身基础的发展,去发现基固有的介值。(3)以“封建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等等。文章批评了对历次运动的领导者和官僚进行评价的方法,即以中国革命欲达之最终目标,视其实现的程度云进行评价。此外,去年滕维藻、奥崎裕司等编《东亚世界史研究》,以及日本、中国、朝鲜的研究者,都在试图探讨东亚的社会形  相似文献   

6.
<正>柳宗元的文章,有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一部分作品冷静、清醒,闪烁着理性的火花,属理智型作品;另一部分作品则抑郁、愤懑,迴旋着一股排遣不开的压抑之气,属情绪型作品。从内容上看,前者为非文艺性的政论文,以《贞符》、《非国语》、《封建论》等为代表;后者则是纯粹文艺性的散文,以山水记,智愚巧拙文、骚体文为代表。两种不同风  相似文献   

7.
伯顿·莱夫尔认为句法是散文翻译的最佳单位。本文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论和他的风格再现手段为理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几篇散文的英译作品从排比、重复、设问和短句这几种类型进行风格再现分析,旨在探索一条再现散文风格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冯契认为中国近代哲学为解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心问题而展开的“古今中西”经历了一场革命 ,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最主要成果则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一般成果则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本文对冯契近代哲学革命的主要成果的哲学意蕴及特点作了深入的探讨 ,对近代哲学革命的一般成果作了简明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1937年初版的陈柱所著《中国散文史》,被誉为古代散文史的开山之作。该著从散文发展的实际出发,涵盖面广泛,体现了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强调散文的学术内涵和学术价值,文学理念独特;以骈散分合为主线,按照时代顺序结构全书,章节设置眉目清晰,论次井然;注重梳理散文发展的源流;征引文献资料宏富,例证选取具有代表性;持论客观、公允,时见真知灼见。限于其时学术风气与历史条件,陈著还存在一些不足,但瑕不掩瑜,其开拓之功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题材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研究者在论及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时,大多会关注他的像《背影》《给亡妇》《儿女》之类的亲情篇或者是《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之类的写景记游篇。但是像他的散文集《你我》中的《谈抽烟》  相似文献   

11.
女性散文的兴起,是近代女权思想昌盛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女性散文继承五四女性散文传统,在思想的裂变中走向现代.《九十年代文学潮流大系·女性散文》卷,代表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女性散文创作主流.从题材内容上看可分为四类关注社会,呼吁社会;关照文化;描画榜样,缅怀故人;歌颂母亲以及倾吐自身做母亲的感受.文章通过对《九十年代文学潮流大系·女性散文》的梳理来考察90年代女性散文的创新与变革.即在思想层面上重塑现代女性人格与精神;在形式层面上寻找新颖的艺术趣味与技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王阳明的散文《答毛宪副》、《与安宣慰》、《象祠记》、《旅文》等作品的分析品鉴,从而阐明其在明代散文中独立的地位,以期纠正若干年来我们的文学史对这位散文家的忽略。  相似文献   

13.
半个多世纪以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大陆港台都是如此,只有在大陆“文革”时例外。人们对之赞不绝口,视为白话散文的典范。台湾著名诗人、评论家余光中先生,以现代人的情怀、学者的慧眼和作家的敏感读出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不足之处。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余先生较详尽地对朱自清提出了批评意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散文是中国新文学百花园中的繁花茂卉。鲁迅在三十年代谈到“五四”以来的白话散文时曾说:“小品散文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应该说,这是符合文学史实际的概括。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有个特点,它比较重视散文的理论建设。因此,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散文的创作繁荣和散文的理论探讨往往是相伴随的。中国现代散文史,不仅有群星灿灿,人材济济的散文大家,也给我们留下了颇为丰富的散文理  相似文献   

15.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散文主体性理论的变革,经历了改良派文人突破"古文义法"藩篱的求变阶段,维新派文人创立"新文体"的渐变阶段,以及"五四"新文学作家以自我个性为本位的质变阶段。从文学主体性的角度观照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变革,可契合散文的本体特性,理出一条贯通近现代的发展线索,对于考察转型期中国散文理论纷繁芜杂的言说形态具有统摄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文学家,冯雪峰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可是人们从这方面提到他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湖畔诗人”,是革命文艺理论家和鲁迅研究专家,而对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重要贡献,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本文打算通过论证杂文集《乡风与市风》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特殊贡献(兼及其他),以表明雪峰的散文,特别是他的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散文在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桐城古文在由雅言向俗语的转变中,道德法则被逻辑顺序所取代;在逻辑文中,古文逐渐被俗语取代,欧化的古文渐趋通俗化;当白话成为新的主流书写范式时,带有古意的俗语逐渐退出文坛,摹写现象的逻辑文逐渐向营造意境的散文演进.近现代散文中道德法则的衰微、逻辑政论的兴起与艺术意境的呈现,标志着中国古典散文的终结与现代散文的兴起.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时代和语境下的散文概念,反映不同的散文观念。宋元时期古文运动与文章评点之兴等外部因素,加上文体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促使宋元散文最接近古典散文概念,即古代散体文,后世散文大抵沿袭宋元,故宋元散文最有资格代表散文的文体概念。直至近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思想引入我国,散文文体与文法才发生变化。现代散文纯粹是文学意义上的散文,与宋元散文有着实质性的差别,除了语体之异,二者最突出的差异乃文体观念之异,具体表现为现代散文文体等级的倒退、文体层级的倒错。  相似文献   

19.
中国20世纪散文思潮史在创意上追求如下特色:以散文思潮为经,文艺理论为纬,书写一部全新的中国20世纪散文发展历史(囊括传统意义上的近代、现代、当代散文史)。即用文艺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审视,展现和描述中国20世纪散文思潮的流变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20世纪散文作家作品作出合乎这一流变、趋势的文学史评价。  相似文献   

20.
黄健新著《五四散文艺术论》2006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中国散文的文体观念和创作体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学术视角,探索了五四散文文体风格形成及艺术成就。本书将五四散文创作的学术性和现代散文的文体特性融会贯通,深入和细致地阐释了五四散文的现代品性和文体特性。这部著作分四编(还有一个附编)、八章,共32.5万字。该书的理论阐述涉及到了三个层面,一是现代性的散文文体理论及现代作家的散文文体论,这部分内容被融入到了整部书的各个学术环节中,成为对五四时期各体式散文风格论析的重要参照系统。二是以现代散文理论及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