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实录(二课时) 一、不能不说鲁迅 师:谈到中国文学,谈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相似文献   

2.
闫学 《小学语文教学》2022,(Z1):107-109
<正>板块一走近鲁迅师:谈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谈到中国现当代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先生。课前同学们已经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渠道,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但鲁迅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文章,看看在亲人眼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可能会让我们靠近更加真实的鲁迅。  相似文献   

3.
一代伟人鲁迅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人格魅力、他毕生对民众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他对国民性的深刻洞察等等都是这份遗产的组成部分。今天,当我们研究鲁迅先生的生平及著作时,首先面对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鲁迅毕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是围绕着民众、社会、国民性这样一些问题而展开?这种对民间性、国民性的思维倾向或偏向源自何处?这是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关键问题之一。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发生心理学角度追本求源,去追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还有那个家庭……  相似文献   

4.
讲鲁迅的《秋夜》,先讲几句关于鲁迅的话。今年刚好是鲁迅诞生的一百周年。一百年在人类历史上说起来,不过是一转眼的工夫,不能算长。何况鲁迅先生早在四十五年前就已离开我们了,他生存的时间竟是如此短促,这真是中国人民的不幸,是中国人民无可弥补的损失!鲁迅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又留给了我们这样丰富珍贵的精神财产,今天,在他一百岁的生日时,我们拿什么东西来纪  相似文献   

5.
再识鲁迅     
鲁迅的文字,今天读来仍然感觉是火辣 的,我不能确定这感觉是好还是不好。 我猜想先生是不喜欢这样的,因为他只希 望他的文字和时弊早日消亡--先生不喜欢青 年读他的文字,不喜欢自己的文字编进中小学 的教材,有书为证: 《热风》:"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 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 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 等候炬火。此后如竞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 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 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 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 我都在内。" 不过还好先生自己说了不必等候炬火或太 阳,那好,我们有了一个最好的借口,马上出 发,让我们走近鲁迅,说说我们所认识的鲁迅。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七年三月十五日,冯雪峰以武定河的名字撰文说:“在中国,鲁迅作为一个艺术家是伟大的存在,在现在,中国还没有一个作家能在艺术的地位上及得他的,但作为一个思想家及社会批评家的地位,在中国,在他自己,都比艺术家的地位伟大得多。”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早已确立。但是,鲁迅的思想是一贯的,还是复杂的?是否存在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阶段?应该如何看待鲁迅后期思想中所发生的变化?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并没有搞清楚。甚至还会有人这样说:在鲁迅思想研究已有五十多年历史的今天,这个问题已经不成问题了。但学术研究永无止境,在科学文化思想和文学理论普遍发展更新的今天,对既定结论的重新探讨尤其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死亡     
我常想,周家父子真是难做人、做人难:除了血缘,鲁迅几乎不是你们的家人。他的声誉,还有一代一代像我这样的外人,永远拿“鲁迅”这个名字打搅你们全家。扯远了。现在我来说我的话题——“鲁迅与死亡”。鲁迅先生病重那年,写了一篇随笔,叫做《死》。过了一个多月,他真的去世了。这篇质朴的随笔搁在今古所有谈论死亡的文学中,也是绝品,而其中遗嘱的最后两句,真不愧为堂堂鲁迅,拿去和世界上种种著名的墓志铭与临终之言比比看,可谓独领风骚。这两句话,我们早知道的,就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我的问题是:我们果然知道鲁迅先生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8.
我看鲁迅     
我们有鲁迅,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生与死之间,在苦难与希望之间,鲁迅奋斗了近半个世纪,他对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揭示和总结。在他的作品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位大彻大悟的鲁迅,一位才、胆、识、力浑然一体的鲁迅。没有任何一位中国作家能像鲁迅那样,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坛和中国社会。作为我们民族的“灵魂”,鲁迅的思想早已融入了民族的智慧之中。无怪乎,韩国人要羡慕地说:你们有鲁迅,而我们没有。不知同学们是否掂量出这句话的分量,作为中国学生,我们对鲁迅究竟知道了多少?今天的大多数学生是从语文课本里知道鲁迅的,但课文中所选的鲁迅作品较之鲁迅的整个创作来说,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要真正了解鲁迅、认识鲁迅,正如伊人先生所言,只有遍读鲁迅更多的著述,才能感受其博大、丰赡、深邃、独异。这里,我们选登了一组鲁迅的妙语和一篇鲁迅的散文,供同学们课外阅读。同学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自己去选择一些读读。一旦我们真正走进了鲁迅的世界,那么我们一定会骄傲地向世人说一声——我们有鲁迅。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各地学术团体都有各种不同的纪念活动.在我看来,在目前,比礼节性的纪念更重要的就是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何以还需要鲁迅?尤其是,这些属于新世纪的青年,何以还需要鲁迅?这里关涉的是鲁迅这一份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当代青年世界的关系问题.我相信,在各种礼节性的纪念活动的背后,肯定会有不少人在问(公开地或者私下地):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始终"跟随"着我们的成长,从小学课本里的伟人成长故事到中学教材里一篇接一篇的鲁迅作品,直到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活,鲁迅依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一门主干课程的主干部分.也许有人已经在私下里不止一次地疑惑道:凭什么?凭什么就是"这一个"如此紧密地进入了我们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以身作则的伟大教育家。”他热爱儿童,关心儿童,他把国家的命运与儿童的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他说:“将来是子孙的时代”。本文想就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 反对用封建主义的旧思想去教育儿童,是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十分痛恨当时的统治者用种种旧的思想来毒害和摧残儿童,使千百万儿童仍然被禁锢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之中。 鲁迅认为旧教材是造成儿童愚钝的重要根源。他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愤怒地指斥道,在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侵略中国、瓜分中国的时候,儿童们读的是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先后从事教育工作十年,他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冯至教授回忆当年他在北大讲课的情形时,说:“鲁迅先生的教材先是手编的《中国小说史略》,教法也并无奇特之处,也是念一遍后,然后再抽出几个问题讲一讲。虽然,就是在这样的指点中,学生们得了不少的宝贵知识。”不是照本宣科把自己编写的讲义讲了又讲,只是先念一遍,再抽出几个问题来指点,这就是鲁迅的指点教学法。怎样作指点呢?冯先生还特地举了他讲的两个例子:一、“汉唐宋诸统治较久的朝代,歌功颂德的作品多,乃因统治者已将不利于他们的文章查封了,毁灭了。”二、“一个强盛的朝代,极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文学奖在整个20世纪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就是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文学大奖,一直没有中国作家的参与,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作家的遗憾。新世纪新开始,中国作家应该去反思自己,用自己的实力去证明自己,我们期待诺贝尔文学奖在新的世纪里,不再离我们那么遥远。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社戏》中曾谈到在北京去看京戏的两次受窘的情形,并且从那时起自己就和中国戏剧告了别严但是,鲁迅从小喜爱传统的民间戏曲,后来他在教育部分管社会教育司的工作,戏剧是他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如了解戏剧剧目,审阅剧本,甚至派人去看戏、调查戏剧演出情况等。鲁迅不能不关心中国戏剧的建设和发展,他对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创造和改进曾有过极为精辟的见解户而在鲁迅感情积淀的深处,又有着对中国传统民间戏剧极为真挚的审美意蕴。所以,从1922年写《社戏》,1933年写《二丑艺术》,1934年写《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直到1936年逝世…  相似文献   

14.
<正> 假如鲁迅能够活到今天,他已经是一个百岁老人了。但他却于四十五年前不幸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然而这丝毫无损于鲁迅的伟大。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是以寿命的长短来计算的,而是依据他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来估量的。我们今天乃至世世代代都要纪念鲁迅,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15.
关于革命与文学的思考,贯穿了鲁迅的后半生,他时而以革命为本位,时而以文学为本位,思考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对叶赛宁之死的关注是鲁迅思考文学与革命关系的一个焦点,鲁迅从叶赛宁之死中看到了诗人与革命之间难以挣脱的悲剧性宿命。鲁迅认为自己就象叶赛宁一样并不是新时代的弄潮者,他属于旧的时代,在革命中扮演的就是叶赛宁式的悲喜剧角色,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以悲剧之结束昭示革命时代的到来。通过苏联革命这面镜子来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并探寻中国新文艺的出路,是鲁迅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鲁迅精神就是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物,不断调正自己的思想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鲁迅之所以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主要在于他一是有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三是无情地解剖自己,四是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和现实斗争。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需要鲁迅精神,在今天的改革开放、反和平演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需要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开开心心——阅读]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0月19日晨,一代伟人鲁迅病逝于上海。著名作家郁达夫当时就说:“没有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伟人却不懂得崇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中国人是倍加爱戴自己民族的英雄、伟人的。鲁迅身后,享受着无比的尊荣。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就收进了许多关于鲁迅的文章和鲁迅的作品。但是,曾几何时,一提到鲁迅,就是“横眉冷对”,就是“一个都不宽恕”的决绝战斗者形象,学生只可仰视而没有亲近的冲动;再加上应试教育作祟,有的学生说自己最怕读的就是鲁迅的文章。这是在让学生崇敬还是远离鲁迅?推而广之,教材中的其他英雄、伟人,是不是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呢?我们编发刘发建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例,一方面是表达我们对鲁迅的敬意,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都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让伟人以鲜活的面貌走向学生,让学生有与伟大的心灵交流的渴望?  相似文献   

19.
鲁迅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好玩"这个词,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许多人印象中,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谈到对青年作家的关心和支持时,说自己始终有一个殷切而坚定的希望,就是“愿有英俊出于中国。”他为了革命,为了中国,对待青年满腔热忱,全心全意,充分表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在他的热情关怀和细心哺育下,许多革命青年得到了健康的成长,积极投入了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对待革命青年的态度,对于把自己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对于当前反击右倾翻案风,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