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49年,我分工采访青年团、青年和学生工作,常去团中央.去团中央的次数多了,和廖承志同志也熟悉了,大家都称他为"廖公",我也这样称呼他.他生性诙谐,出言幽默,只要他一到场,会议便开得生动活泼,我们都喜欢听他讲话.  相似文献   

2.
受团中央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派遣,我于2011年12月随团赴日本参加研修,在冲绳县进行了为期14天的培训,主修青少年教育课程。经过培训,我对日本青少年教育的情况有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2002年经浙江教育学院党委和团省委的推荐、团中央的考核和选拔,我被派遣到日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修。在日研修期间,在团中央和(社团法人)日本青年会议所(日中友好委员会)的安排下,按规定通过课堂学习、事务实践、社会实践等形式,顺利完成了事前研修、语言研修、管理研修、社会研修等各项研修任务。在这一年中,我克服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到了知识、提升了理念、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一天,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年轻人很珍惜这次采访机会,做了认真的准备。因此,他与松下幸之助先生谈得很愉快。采访结束后,松下先生亲切地问年轻人:“小伙子,你一个月的薪水是多少?”  相似文献   

5.
一天,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年轻人很珍惜这次采访机会,做了认真的准备。因此,他与松下幸之助先生谈得很愉快。采访结束后,松下先生亲切地问年轻人:“小伙子,你一个月的薪水是多少?”“薪水很少,一个月才一万日元。”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相似文献   

6.
1999年10月16日,是我跨出国门去日本学习的日子。也许是对此番东行没有太多的想法;也许是从这件事情开始到办完所有手续其间经历了一些波折;也许正是怀着这颗平常心。在飞往异乡的途中,我没有半点儿激动。选派优秀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和青年干部赴海外研修,是团中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的一项培养跨世纪青年人才队伍的宏大工程。当年是  相似文献   

7.
直面困难     
困难,并非我们所想象中的那样麻烦.有个名为琼斯的新闻记者,极为羞涩怕生,有天他的上司叫他去采访大法官布兰代斯,琼斯大吃一惊,说道:"我怎么能单独要求访问他!布兰代斯不认识我,他怎么肯接见我?"  相似文献   

8.
在异国生活,注意体察该国国民的文化观念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1994年我得到了一个去日本一所大学研修的机会,自觉十分幸运。赴日之前,我除了自己从书本上了解日本的文化之外,还十分注意了解朋友们心目中的日本。我的这些朋友们,也都是从书本中知道日本的,但都自以为对日本并不陌生。在朋友中间,我听到了对日本的两种议论。一是认为日本乃中国近邻。地域上,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处东亚。文化上,中国的汉字,儒学对日本影响深远。因此,中日两国在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方面多相似之处。也有的朋友对此种看法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即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不屑与亚洲国家为伍,力求使自己“脱亚入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期《南方周末》刊登了天津大三学生俞江的来信,他在信中说,“我们学校有许多日本留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他们的课表,课程有书法、京剧、太极……我好羡慕他们,因为我从小到大都没有机会接触这些——小学没有条件,初中没有精力,高中没有心思——到大学什么都有了,但学校把机会都给了留学生。万一有天跟日本友人谈论京剧,也许他懂得比我还多呢!”(南方周末4月28日)  相似文献   

10.
航鹰 《天津教育》2005,(2):19-19
我认识一位年轻的日本记者名叫川赖户司,他在当日本《经济新闻》驻北京记者时来津说要采访我,因工作日程安排太满未能实现。后来他调往上海工作,我早就把那件事忘了。日前,他意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专程赶到天津来采访我,当天中午抵津,傍晚时分赶往北京机场飞回上海。当我听说他来大津没有其他工作,只是为了兑现对我的诺言时,我心里深受感动。  相似文献   

11.
格雷·贝克是美国一家杂志社的记者。前不久,他去意大利采访了3个特殊的人。这3个人在疯人院里被关了28天,而他们全是精神正常的上班族。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2000万人听过他的“疯狂英语”精彩演讲。他被日本、韩国邀请前往访问讲学,成为30多个国家、100余家知名媒体追踪采访的热点人物。他,刚刚在《新周刊》、《青年报》、湖南卫视、新浪网等共同举办的“十大新锐人物“评比中排名第一。他,是一个百折不挠的人生奋斗者,一个“人生激励专家”,一个——传奇。我想你们已经知道了他的名字——李阳。很感谢《当代学生》杂志给了我们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日本9级大地震发生几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弟弟告诉我说,看了电视里对日本地震的报道,日本人面对灾难的自律精神令他震撼,并对我描述他所看到的一个电视镜头,说在地震期间,有一个日本家庭媳妇生了孩子,奶奶去排队买奶粉,居然会老老实实地排队两个小时,坚决不因有新生婴儿而要求周围人照顾。中国记者想采访这位日本奶奶,奶奶说:“对不起,现在没时间接受采访,因为还得继续去其他地方排队买别的急用品。”  相似文献   

14.
2006年5月6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在卓思廉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中国音乐学院。韩丽薄副书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告诉我们:“金院长刚刚出差回来, 听说团中央《少先队小干部》杂志有几位小记者想要独家采访他,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金老师非常  相似文献   

15.
格雷·贝克是美国一家杂志社的记者。前不久,他去意大利采访了三个特殊的人。这三个人在疯人院里被关了28天,而他们全是精神正常的上班族。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名负责运送精神病人的司机因为疏忽,中途让三名精神病患者逃掉了。为了不至于因此而失去工作,他把车开到了个巴士  相似文献   

16.
日本之旅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生,2011年11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非常幸运地被学校选中,作为兰州市赴日本青森县八户市青少年友好代表交流团的一名成员,到日本进行为期10天的参观访问。初次来到异国他乡,我有些不适应:语言的差异,成为我们沟  相似文献   

17.
他是我的一位采访对象。报社搞了一个资助特困大学生的系列报道,安排我们去采访学校便推荐了他。那天下午,当我们在那个贫困的山村找到他时,他正在地里干活。尽管只有二十岁,但晒得黝黑黝黑的,一握手生疼——他满手老茧。  相似文献   

18.
放寒假前,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布置了一项采访任务,春节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我准备多日想要采访的对象--田雨森。 他是临汾市人民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平时工作很忙,我早就想采访他,可又怕被他拒绝。因此,在我的脑子里立刻产生了许多问题:他能接受我的采访吗?假如他对我的采访不放在眼里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肖川,一个质朴而又响亮的名字,一个为自由和独立人格呐喊的人。一直读着他的文章,感受着他那如诗如画的情思,感受着从他那些独具生命质感的文字中扑面而来的率真、执着的性格。虽然一直没有机会谋面,但总有一种感觉,总觉得他就在我们身边,很亲切,很熟悉。终于有机会去采访他了,在满是书香的办公室里,肖川教授带着韵味十足的湖南乡音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20.
冯 :葛老师 ,您好 !您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 ,我本人就是读您的童话长大的 ,今天能采访您我感到十分荣幸 !首先我想请您谈谈您是怎样走上儿童文学创作道路的 ?葛 :那还得说到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 ,那时我还在读书 ,有一次下课后我在操场的沙坑边上听大同学读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内容讲的是日本人占领东北后 ,一个到处流浪的东北孩子思念自己的故乡 ,他渴望自己的祖国有一天能强大起来 ,把日本鬼子赶出去。我们那时候还小 ,一边听故事一边流泪 ,忽然日本宪兵查学来了 ,同学们赶紧挖一个坑把书埋起来。日本宪兵走后我又去沙坑找那本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