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眼下,随着毕业临近,有关就业的话题不绝于耳。当本科生就业难不再是新闻,一个特殊的高学历群体便浮出水面,这就是界于本科生与博士生之间的硕士研究生群体。  相似文献   

2.
浅谈学分制下新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全国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中出现提前毕业、延期毕业、结业、肄业的毕业生群体。本文针对延期毕业、结业、肄业三种新毕业生群体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这些毕业生群体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招,因此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在高校毕业人群中,出现了一类群体,他们在就业时遇到了各种问题,导致最后就业困难。本文就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情况进行简要说明,分析了就业困难群体的特点以及成因,并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出现的问题,初步探讨了高校教师该如何做好这类特殊群体的职业指导。  相似文献   

4.
职业指导是高校毕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的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在就业过程中仍存在就业困难群体。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指导,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促进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对于就业公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时值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签约旺季,网络招聘机构"智联招聘"发布"2014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研报告,调查涉及求职行为与态度、获得面试的机会、是否成功签约等各个方面。挂网问卷调查对象为全国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有效样本52461个。调研报告显示本届毕业生:●不再"迷信"高学历。2014届大学毕业生对待高学历的态度渐趋理性,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比例为76.3%,仅5.4%的人选择毕业后出国继续学习。去年选择就业的比例为68.5%,今年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作为我国的高学历、高素质群体,其诚信问题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近些年来,由于就业环境的严峻,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道德问题开始凸显,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着手,分析大学生就业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时下,相当一部分已经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仍“漂”在校园,构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不就业族”。他们不就业的原因自然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另有所图。记者对北京各大高校“不就业族”不就业理由的采访结果表明:70%的人为了考研,而其中许多人的目的很简单,“有了高学历以后赚钱会更多”。追求高学历不是坏事,但是就大学生而言,如果把高学历和赚钱更多等同起来,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就业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把“赚钱”作为目标,显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时下,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西安等地高等…  相似文献   

8.
青梅 《教育》2012,(23):59
出版:北京工业大学《高学历毕业生就业之困》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例子,以第一人称口述实录的方式,真实再现了这些研究生们在即将毕业时和毕业后不久的经历和想法,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人生目标、不同的性  相似文献   

9.
存在即合理     
社会可能对高学历低就业有点反应过度。毕竟在就业竞争极为剧烈的背景下,高学历低就业也是社会发展必然要出现的状况,随着人们观念的变更以及社会的发展,类似高学历低就业的现象会进一步普遍。  相似文献   

10.
学业困难群体是毕业生工作的重点群体之一。帮助学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学业困难产生的原因,结合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提出学业困难毕业生学业辅导的对策,以期帮助学业困难毕业生顺利毕业,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1.
资讯     
头条我国每年只有7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能够找到工作这一问题,引起了政协委员及专家的高度关注。经济学家张曙光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市场化进程不彻底,仍处在市场分割的状态。这种分割造成两个严重后果:一是资本过度深化,就业弹性在下降;二是教育过度深化,出现高学历热。教育决策和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教育过度,加剧了教育的结构性失衡,造成一些专业人才过剩,毕业后无法就业,另一些专业不足,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他提出,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当前的教育制度以及改变当前由于户籍制度和农地制度造成的就业市场分割问题。全国…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加,大学生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和社会岗位所需人数不成正比。因此,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成了社会热点。而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有促进作用。本文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和引导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理论性帮助。  相似文献   

13.
海归主要与国内应届毕业研究生就业产生竞争,国内一线城市是海归与国内研究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以上海为例,海归对上海市研究生就业市场有极大的冲击,2013年留学回国人员达到了35万人,到上海就业的海归人数在5万左右;上海市毕业研究生3.8万人,在沪就业人数3万人左右,海归在沪就业人数已经远超本市毕业研究生人数。海归和国内研究生就业选择的趋同使竞争愈发激烈,造成人才流动失衡。通过深入分析这一竞争态势的成因,提出改善经济发展结构和就业结构、大力支持自主创业、重视留学教育和国内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人才优惠政策的吸引力等政策建议,有助于解决高学历人才的就业难和就业流向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4.
忻喆 《上海教育》2014,(22):98-99
据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成为历年之最,如果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和持续不断归国的海归,求职大军的规模将十分庞大。随着这股高学历、高人力资本的就业群体涌入劳动力市场,将极大地影响市场的格局,然而,这个群体的就业状况却十分堪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数据,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远高于5%的失业率警戒线,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日益严峻的态势。党的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明确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因此,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摆在政府、社会、高校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刘洪银 《江苏高教》2012,(2):108-110
每年约有1/3大学生毕业后半年内实现就业。研究发现,职业定位模糊、劳动力市场竞争和试错心理等延长了大学生就业搜寻期,毕业即就业的传统观念使就业教育缺乏延续性,毕业前未就业群体不再纳入就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大学后"就业责任缺失。高校应该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半年跟踪就业服务。政府除提供免费的有组织培训外,还应建立社会补偿机制,制定创业补偿政策,促进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6.
自高校扩招以来,有关刚刚走出校园的高学历群体收入偏低的报道,.便充斥在媒体报章的每一个角落里。2006年,同样的故事还在继续,从新年伊始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学子卖糖葫芦事件,到就业时高学历群体“薪情”的持续走低,人们的视线依旧不断被类似的事件所牵引。作为当事人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其家长对此牢骚满腹,而旁观者也愤愤不平,随之推波助澜,对教育体制乃至整个社会大肆抨击,或指责高校扩招的恶果导致积重难返,或大声疾呼提升高学历人群的待遇,在他们的眼中,高学历人才的收入如此之低,境遇如此之差绝对是一种“非常态”,国家和社会必然对此有所交代,否则便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17.
解决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分类,指出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原因,并提出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是未来青年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群体对劳动合同的认知度直接影响到就业质量的提高及稳定劳动关系的构建。为了了解在校硕士研究生对劳动合同的认知度,笔者对北京地区A财经高校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134份。利用本次实际调研数据,分析了性别差异和有无工作经验对劳动合同认知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有工作经验的硕士研究生对劳动合同的认知度较高,性别差异对劳动合同的认知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2014,(15):106-111
2013年6月9日,《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即“就业蓝皮书”)正式发布。这是就业蓝皮书发布的第五年度,时逢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备受关注。就业蓝皮书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2013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对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09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麦可思曾对该届大学毕业生同一群体进行过毕业半年后调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人数不断递增,该群体的就业和发展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针对该群体呈现出思想认识消极、心理脆弱等特点,以及居住地分散、活动地域不定、人员流动频繁等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工作的新思路,即把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母校"(高校)做为其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场域,创新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渠道,解决其因未就业产生的自身问题进而为社会消除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