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宪政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民主形式,为绝大多数国家所选择。社会基本权利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权形态,产生于宪政之中,作用于宪法规范之外,并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宪政的要求。公民权利的实现离不开宪政的发展,宪政的发展亦是公民权利实现的基础。社会基本权利起于人民主权思想,在社会公平正义理念指导下形成国家之义务,最终追求实现人权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宪政是国家以宪法为基础,实现宪法价值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宪政的价值在于其能够维护民主的有效运作,实现权力的合理配置与人权的切实保障。这三个方面的价值均指向"权力"这个政治的核心内容,均与保证权力的运行密切相关,并且需要通过制度化来保证权力的运行符合宪政的目的。因此,权力运行的规范与限制是宪政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3.
农村税费改革制度的推行以及村委会选举制度和农民选举权、受教育权等各项基本的宪法权利的实现情况均折射出宪政问题,都是当前最民众化和国情化的重大问题.宪政是以共和、民主、人权为要素,强调对国家权力规范的民主政治形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七成人口是农民的国家而言,在农村中渗透宪政理念,建立农民的公民权意识,在现行制度的推行中实现对农民基本的宪法权利的保护,是宪政理论的实践意义所在.本文在国内法学界对于宪政问题的关注的学术背景下,抓住国家西部开发和"三农"保障的政策热点,力图在宪政范围内给西北农民权利问题寻找一个宪法上的权源.  相似文献   

4.
姚俊廷 《教育》2013,(14):42
宪政体现为法治基础上的权力限制和权利保障。民主、法治和人权是宪政的基本要素。尽管,大学章程是"学校宪法"的说法只是一个形象化的类比,但宪政所具有的限权、维权和法治理念,对学校章程制定与运行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厘清不同决策主体的权限范围要厘清学校内部不同决策主体的权限范围,首先要明确学校内部不同事务  相似文献   

5.
人权作为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所有民主国家所认同。西方的宪政精神在清朝末年传入中国,人权思想作为宪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也被复制到中国,民国初期从1911年至1928年的18年间,政府制定了多部宪法及宪法性文件,每部宪法几乎都对人权的保护作了规定,尽管时人对宪法文本中人权保障内容多持否定态度,但是相对中国几千年来漠视人权、践踏人权来说,是历史的进步。至少它有利于人民依照宪法的规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促使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权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我国对人权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是,该项权利的保障依然有许多值得改进完善的地方.最为重要的是,要将宪法原则变为实际行动,将应然化为实然.这需要我们切实遵守人权原则,将人权落实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7.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基于对“严打”斗争的反思,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始提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现代宪政国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决策和执行都必须符合民主、法治和人权等宪政理念的要求。只有在宪政的制约之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才能达到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有效性,而又不至于逾越刑事权力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宪政的本质就是有限政府,宪政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权利。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二者永存的矛盾说明公民权利将会受到国家权力的侵犯,为此,必须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我国虽然缺乏宪政与人权保障的传统文化资源,但只要我们继承历史传统中一切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的文化精神,必将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9.
刘怀印 《天中学刊》2003,18(4):33-35
根据现代宪法学原理,公民权利产生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从属并服务于公民权利。保障人权是宪政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宪法的核心思想。宪法是最根本的人权保障法。因而,保护被追诉人的人权是国家专门机关行使追诉权时基于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宪法关系而应承担的义务。从宪法层面讲,加强对被追诉人的人权保障,就是防止立法机关制订损害已被宪法所规定的被追诉人的人权的刑事法律和法规,同时,为已制定的刑事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宪政精神提供审查依据。并为被追诉人免遭不法侵害构筑一道宪法防线。  相似文献   

10.
"普世价值"思潮在政治领域的表现主要就是宣扬"民主普适论".这种论调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学界最热衷讨论的话题,也不是以自由宪政为主导价值和制度模式的主流话语,"民主普适论"主要是西方政界推行"人权外交"和"民主制度输出"的一种国家安全和扩张战略.  相似文献   

11.
宪法具有最高效力从形式上本源于宪法的自我授权,但这种自我授权并不当然地保证宪法最高效力的实现,宪法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人民体认,就必须保证宪法具有正当性。宪法具有最高效力在实质上本源于保护人民权利的需要,它的效力的最高性是“高级法”观念物化的需求,是实现人民主权的需要,是人权保障的法律归宿。  相似文献   

12.
宪法本质上是一部人权法。人权价值在宪法中往往表现为人权规范,人权规范在宪法文本通常表现为人权条款。人权条款的入宪模式主要有宪法序言、宪法正文和宪法修正案等单一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复合模式。从当前世界各国宪法的文本规定来看,人权条款的入宪模式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第四次宪法修正案的最大特点是围绕如何进一步保障人权来进行制度设计。“人权”概念的首次入宪将推动我国民主宪政事业的重大发展;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成为人权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障制度入宪则使人权更具制度化保障。  相似文献   

14.
论人权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权保障必须以宪法为依托,因为人权保障不仅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更是宪法的逻辑源点和价值目标,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是宪法价值的集中体现。人权保障的宪法意义就在于适度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权,这是宪法权威的最好体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宪法诉讼制度不仅是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现实要求,更是广大人民实现权利自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方法律文化的产物 ,constitutionalcivilrights有其独特的自然法背景。本文通过对西方法律思想史、宪法史和美国最高法院司法实务见解的梳理与综合分析 ,认为将constitutionalcivilrights译为“公民权利”属于误读 ,它混淆了依据人的属性和依据公民资格而获得的权利之间的道德区别。应将其译为“私人权利” ,明确这一权利体系的前国家与超国家特征 ,使其区别于实证法律传统之下个人依赖作为政治社会成员资格所享有的公民权利 ,并区分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之间的差异。在法官的解释下 ,constitutionalcivilrights还呈现出开放特性 ,是一个能够感应时代变化的、发展的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6.
道德意义上的人权是宪法学研究的假设,它是宪法的最高价值,体现在所有的宪法规范之中。人权不是宪法学的范畴,而是道德伦理学的范畴。目前,我国宪法学研究对人权的理解,实际上是降低了人权在宪法学中的意义,混淆了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为私人财产权的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鉴于这种保障的力度与现实的法权要求存在差距,以及现实中私人财产权受侵害事例的广泛存在,有必要在宪法中规定正当程序原则,明确规定征收征用公平补偿的唇齿条款,制定对弱势群体的财产权予以保障的相应条款,完善有关人权保障的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18.
在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调整与保障功效的驱动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立法举措被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和众多的选项.但是,支撑文化法制建设的宪法基点和学理基础还不够厚重和充分.为此,追溯文化基本权利的宪法意蕴、文化法律调整的宪法基础,才是促进文化权利规范得以实现的本原,而这需要比较法学视域中分析鉴别和引介吸取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理论资源.我国台湾地区承续大陆法系中德国宪法学说关于基本权利功能、文化基本权利、宪法基本国策、宪法审查机制、文化价值秩序等的学说脉络,在“文化宪法”研究作为部门宪法释义学的领域和层次上,重点分析了文化基本权利的本体性和文化法律制度的合宪性等一系列问题,为认识我国现行宪法文化权利条款的性质地位、内容设定及其边界限度,并由此为文化立法的原则基准与发展趋向提供了一定的学术参照.  相似文献   

19.
宪法典具有有限性,不能苛求宪法文本表述的完美而频繁修改宪法,宪政制度应该对于追求人权与自由具有宽容性。加强行政审判独立和加大对公民权益保护的力度这两个基本问题容纳了行政诉讼制度修改的主要内容,发挥行政诉讼对符合宪法精神的宪政制度的建设功能既可以促进宪政发展,又可以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修改提供宪政空间。  相似文献   

20.
宪法诉讼制度是近代宪政理念及其制度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宪法诉讼自其产生伊始就在整个宪法监督体系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概言之,该制度的确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一、矫正民主的需要:二、人权保障的需要;三、推动宪法实施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