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随着“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的战略方针,人们更加关注科技、关注教育、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环境.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战略观念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整体、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类的今天和明天,提醒人们既要考虑到自身的生存,又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生存;既要顾及眼前的发展,更要顾及长远的发展。人类只有认清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与环境和谐共处,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今天的幼儿是未来的建设者,幼儿对自然和科学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未来的行为,直接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幼儿进行…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关系着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以人类利益为中心,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即抓住"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4.
人和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生态伦理作为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的“应当”,其价值建构和价值目标的落实都理当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类持久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要求为其价值系统确立的现实基础和本位,以“人类精神的自律”为其达成价值目标的主体基础和力量。这在实践上就意味着人类按照其在自然界持久生存和更好地生活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一种新发展观。它要求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要遵循公平性原则 ,处理好人类之间的“代内”、“代际”关系。当今世界的南北关系集中地体现了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代内”平等问题。这一关系解决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全球的安全和稳定。本文着重探讨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 ,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南北关系现状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冯年华:可持续发展:21世纪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概括起来,人类发展观可归纳为以下3种:  相似文献   

7.
《呦呦鹿鸣》中的中心意象雄鹿比比是真善美的象征,它被残忍虐杀的命运说明人类真正的解放是精神的解放、思想的自由,而不是肉体的解放。只有改变人的奴性,使人成为自由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对工业文明局限性的一种反思,它要求人与自然协调相处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面前丧失自我。“人类中心论”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选择是恒定的,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不存在要不要“人类中心论”的问题,只存在如何理解“人类中心论”的问题。从哲学层面上思考,建设新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保证,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  相似文献   

9.
人与物、人与自然环境和和谐关系是当今人类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本主要以环境设计作为中心,以人与自然环境的三个时期为出发点-即原生状态下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时期、工业时代人与自然的异化时期、信息时代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时期。分别阐述了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重点突出绿色环境设计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0.
地球的发展为人类的出现准备了合适的条件,而人类出现后众多不适宜的社会生产活动却为自己在挖掘着坟墓。因此,人类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是协调发展共同创造,才能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环境。一、关于“人地关系”近年来,“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实“人地关系”决不是简单的人加地。地理环境研究的是人类出现以后的环境,是有人参与下并发生相互影响的环境。一般讲,“人地关系”可分三种关系。第一种是生物学关系,作为生物的人,与其他生物一样受着外界环境制约,由于地域条件不同而出现差异。例如:反映种族上…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理论,为社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社会是否以及能否按这种新的模式发展,取决于人。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首先要靠人。一是要改变旧的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二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要达此二者,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通过教育,达到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目的。这就需要吸纳古代“天人合一”哲学的合理内核,重扬“天人合一”的内在精神,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一、“天人合一”的起源与发展“天…  相似文献   

12.
道德调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实现形式,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当前这一道德调节模式主要有自然道德权利模式和人类道德权利模式。两种模式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体系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因而,必须建构一个以“人-生态”结构均衡关系为中心的新型道德调节模式取代这两极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以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中,人的活动引起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伦理不是在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伦理,而是人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时的伦理。环境伦理学,就是针对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从伦理方面给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以根据的理论,其核心理论一直存在着两大对立的派系,即“人类中心主义”环境理论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理论观。可持续发展当是两种对立的环境伦理观走向融合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14.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挺  刘幼昕 《教育导刊》2001,(15):13-15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理论,为社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社会是否以及能否按这种新的模式发展,取决于人。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首先要靠人。一是要改变旧的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二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要达此二,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通过教育,达到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目的。这就需要吸纳古代“天人合一”哲学的合理内核,重扬“天人合一”的内在精神,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自然保护主义”和“人类中心论”分别以消极地保护自然和人类整体之长远利益作为终极目标。而“天人合一论”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依的内在的辨证统一的关系。今天,我们应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中《地理》新教材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围绕“人类与环境、环境与发展”这一主线展开,第一至第七单元较完整、具体地阐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蕴含的是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本单元则以“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凸显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其实践,是对全册教材中有关环境内容的总结,是全册教材思想观点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天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等人地关系理论的分析,认为不同的关系论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一同认识,进而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八个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正确处理高等教育与培养可持续发展人的关系(一)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都是以人为核心的。任何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都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的,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因此,人的发展始终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同在。正因如此,可持续发展理论把人放在首位,把人的可持续发展摆在关键位置。1994年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中国社会发展报告》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联…  相似文献   

20.
道教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整体现,“知常”、“知和”的生态平衡观,“知足”、“知止”的持续发展观,对于增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