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裴松之在《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前,注引《吴书》称: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  相似文献   

2.
高步瀛先生《唐宋文举要》收有宋代汪藻《隆祐太后告天下手书》一文,文中有"举钦圣已行之典,成靖康欲复之心"句.然于"举钦圣已行之典"无注。其题下注引《宋史·后妃传》曰:"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绍圣三年,诏废后,出居瑶华宫,……靖康初,瑶华宫火.徙居延宁宫,又火,出居相国寺前之私第.金人围汴,钦宗与近臣议再复后,尊为元祐太后,诏未下而京城陷。时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后以废独存.张邦昌僭位,尊为宋太后,迎居延福宫,受百官朝.……邦昌乃复上尊号元祐皇后,迎入禁中,垂帘听政。后闻康王在济,……寻降手书,播告天下。王至南京,后……迎王即皇帝位,改元。后以是日撤帘,尊后为元祐太后。尚书  相似文献   

3.
《洪范》乃《尚书·周书》中的一篇,相传为箕子所作。箕子,名胥馀,商纣王诸父,封子爵,国于箕,故称箕子。纣王暴虐,箕子谏而不听。《史记·殷本纪》谓比干强谏,纣剖比干腹,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悬之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箕子被释后,并未死守故国,而是跟随武王归于镐京。《尚书·洪范》"以箕子归,作《洪范》"句下,伪孔安国传称:"归镐京,箕子作之。"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曰:"武王伐殷,既胜,……以箕子归镐京,访以天道,箕子为陈天地之大法,叙述其事,作《洪范》。"可见箕子作《洪范》之说,其来久矣。"洪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大家熟悉的句子,但"扑朔"究为何义?旧注曰:"足不前也"(《中文大字典》)、"兔走貌"(《古诗笺》)、"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就是没有解为"短小貌"的。我以为就是短小义。《诗·召南·野有死(?)》:"林有朴樕"。毛传:"朴樕,小木也。"陈奂《诗毛氏传疏》云:"朴樕为小木,犹扶苏为大木,皆叠韵联绵字。"而朴樕之义,又非专指小木。《尔雅·释木》:"朴樕、心."王引之《尔雅述闻》云:"朴樕与心,皆小貌也,因以为木名耳。古者谓小为朴樕。"并引证《汉书·息躬夫传》:  相似文献   

5.
一范氏《后汉书》原定计划有十纪、八十列传和十志,合为百篇。范氏生前,仅完成十纪与八十列传。十志,据《后汉书·皇后纪下》之"事在"百官志》"下,章怀太子注引《宋书·谢俨传》所云,原是托付谢俨撰的,而俨"搜撰垂毕,遇晔败,悉蜡以覆车"。不过,这里有二个疑点:一、南宋学者洪迈曾云:《谢俨传》,"今《宋书》却无,殊不可解"(《容斋四笔》卷一"范晔汉志"条)。其实,此尚不可怪,因为《宋书》到北宋末有散佚,或许《谢俨传》已佚于洪氏之前。可怪的是,《宋书》所载稍详之人物,《南史》均有传,并且,后者好载异闻,因之,《宋书》果真有《谢俨传》,《南史》没有不载之理。可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谢安传》卷首下各附传人名云:"……安弟万、万弟石、石兄子朗、朗弟子邈"。按:"朗弟子邈","朗"为衍字。谢朗与谢邈为同一辈份的堂兄弟,都是谢安之侄。在本卷《谢朗传》中载朗父名据;《谢邈传》载邈父名铁,永嘉太守。而《南史·谢晦传》云:晦为晋太常裒之弦孙,"裒子奕、据、安、万、铁,并著名前史"。可见朗父据与邈父铁为兄弟关系,则朗与邈同辈。《资治通鉴》卷111晋安帝隆安  相似文献   

7.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美武王继文王作丰而作镐京也。诗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引下句作"武王岂不事。"传曰"芑,草也。仕,事",笺云"丰水犹以其润泽生草,武王岂不以其功业为事乎",皆未畅诗旨。《礼记·表记》引"丰水有芑",郑玄注以"芑"为枸杞。枸杞非水中所生,当以传训"芑"为草为是。今案"丰水"当喻指文王所作之丰邑,"芭"当谐音为"继"。上古芑读溪母之部,继读见母支部,溪见旁纽,之支通转,二字读音相通。"岂"当读  相似文献   

8.
文献中有"忧死"、"忧卒"、"忧崩"、"忧薨"之语,无论传注,或是辞书,皆无所释,给人造成假象,好象其义是"忧伤而死"。如,《汉书·外戚传·孝景王皇后》:"栗姬愈恚不得见,以忧死。" 死时固然忧伤愁苦,但忧伤愁苦都不是致死的原因;而从上下文义推敲,凡忧死者都是在囚禁中死去的,故"忧死"、"忧卒","忧崩"、"忧薨",似应等于"幽死"、"幽卒"、"幽崩"、"幽薨"。如《汉书·外戚传·武帝勾弋夫人》:"勾弋倢伃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而《史记·外戚世家》褚先生曰:"后数日,帝谴责鉤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日: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  相似文献   

9.
中华书局校点本《晋书·夏侯湛传》:"富于德,贵于官,其所发明,虽叩牛操筑之客,佣赁拘关之吏,负俗怀讥之士,犹将登为大夫,显为卿尹。""拘关"不好讲。"拘"应似为"抱",或因形近致讹。《四部备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二十五史影印本皆作"抱"。抱有持守义。《管子·形势篇》:"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注:"抱,持也。"《老子》:"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河上公注:"抱。守法式也。"《后汉书·朱佑景丹等传论》:"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  相似文献   

10.
曹豳(1170—1249年),字西士,小字潜夫,号东甽,亦作东亩,温州瑞安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进士,历任左谏司等职。刘克庄《曹豳神道碑》称他"能言人所不能言"。朱彝尊《词综》说他"论事忤旨"。《宋史·曹豳传》称其为"嘉熙四谏"之一。他的著作,据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八有《曹东甽集》,刘曾为之作序,称赞他的诗:"古风调鬯,流丽得元(稹)、白(居易)之意;律诗精切,帖妥拍姚(合)、贾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有关伏生《尚书大传》的四篇校读札记,所校以清人陈寿祺辑本为底本,结合其辑佚来源文献,并比对皮锡瑞、王闽运等重要往来,以定其是非。四则札记第一则论证今见诸家辑本《尚书大传·周传·洛诰》中"伋然渊其志"之"伋然"当为"饭然"之误,第二则订正今见诸家辑本《尚书大传·唐传》郑玄注之错文,涉及汉儒对"六宗"之解释。第三则是对《尚书大传·殷传》郑玄注之补充,同时对陈寿祺、皮锡瑞之解释亦有所辨正,第四则乃据《尚书大传》所载"洪祀"之礼订正杜佑《通典》注文对"鸿祀"解释之误。  相似文献   

12.
两汉史籍中有一个十分常见的语词"史书"。 1.《汉书·元帝纪》:"赞曰:臣外祖兄弟为元帝侍中,语臣曰元帝多材艺,善史书。" 2.同书《王尊传》:"少孤,归诸父,使牧羊泽中。尊窃学问,能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 3.同书《西域传》:解忧公主"侍者冯燎,能史书,习事,尝持汉节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相似文献   

13.
古代小说序跋与诗文序跋产生时间应相差不大,现存的《毛诗序》一般认为是汉儒毛苌所作,而现存最早完整的小说序跋性质的作品是刘歆的《上山海经表》,二人生活大致同时。不过,《汉书·艺文志》称":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认为《毛诗序》渊源于子夏。汉代以后的学者,大多相信子夏曾作有《诗序》。宋洪迈《容斋随笔·子夏经学》(续笔卷十四)":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  相似文献   

14.
何谓南货店 "南货店"一词颇具年代感,对时下的年轻人而言,似乎有点陌生.从字面理解,南货店是主营南货的商铺.有"南货"就有"北货",南北货是指货品的产地——以长江为界的南方或北方,广泛指"全国各地",其可入口的土特产.据记载,"南货"之名始见《北史·魏收传》:"南、北初和……求南货于收."《宋史·卷四十七·叛臣传·李全传》:"时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货,价增十倍."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戏弄臣"一语,于理难通。《艺文类聚》卷第十七此段引文曰:"今大王见臣,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故臣复取璧。"同书卷第八十四引文曰:"今大王见臣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为戏弄,无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唐类书  相似文献   

16.
正明胡广等辑《春秋集传大全》,收入《儒藏》精华编经部春秋类春秋总义之属,凡二册。"校点说明"言:"以明永乐内府刻《春秋集传大全》三十七卷为底本(1),以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汪氏《春秋胡氏传纂疏》列为参校本。"(2)卷三十七"鲁哀公十三年"之"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条下疏文,"陈氏曰:‘黄池之盟,不书吴晋之盟,《春秋》修讳之’",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作元稹墓志,称元氏著文一百卷,题日《元氏长庆集》。《新唐书·艺文志》又载元氏《小集》十卷。二书原本俱不传,《小集》是否从大集录出,亦不得而知。唐人别集,唐时俱无刻本问世,元集之最早刊刻本,是北宋宣和甲辰(1124)建安刘麟(应礼)募工刊行的,其序云:"元微之有盛名于元和、长庆间……其文虽盛传一时,厥后浸亦不显,唯嗜书者时时传录,不亦甚可惜乎?仆之先子尤爱其文,尝手自抄写,晓夕玩味,称叹不已,盖惜其文之工而传之不久且远也。乃者因阅手泽,悲不自胜,谨募工刊行,庶几元氏之文因先子复传于世……宣和甲辰仲夏晦日序。"(残宋蜀本卷首)可见宋时所传元集是由刘麟之父辑录而由刘麟募工刊行的。  相似文献   

18.
在蒋介石死后20周年之际,最近台湾商周文化出版了《蒋介石评传》(上、下)。此书由台湾著名的史学家汪荣祖与有名的批评家李敖联合撰写。李敖在台湾有蒋介石学术权威之称,曾因痛恨蒋介石而坐过多年牢。 全书共分12章,以时间为序,每章分若干节,以专题为主,书中旁征博引大量原始珍贵文献,有别于坊间野史式的传记。该书序言称:“我们称之为‘评传’,不仅对传主持具批评之眼光,而且意在力求史料的完备,考证的详尽,解释的圆融以及叙事的明晰……。”  相似文献   

19.
先秦簿戏考     
《楚辞·招魂》云:"菎蔽象棊,有六簿些。"王逸注云:"投六箸,行六棊,故为六簿也。"《颜氏家训·杂艺篇》云:"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焭。"李贤注《后汉书·梁冀传》引《艺经》曰:"弹棊,两人对局,黑白碁各六枚,先列棊相当,更相弹也。其局以石为之。" 先秦的"博",大概是一种在设有弯曲的行棋之道的棋局上击棋的一种游戏,其中的棋子即叫做"簿",共十二枚,双方各六  相似文献   

20.
<正>陈梦家先生《尧典为秦官本尚书考》一文以《尚书·尧典》(汉代始有《尚书》之称,故本文于《书》之统称或秦代之《书》皆称《书》,于汉代今古文本称《尚书》,而《尚书》之《尧典》与《舜典》分合问题,陈氏依伏生《今文尚书》"慎徽五典"以下皆属《尧典》而指称,本文亦一并以《尧典》称之)为秦代所改造之官本,其论据总有三端:"一曰十有二州十有二山及十有二牧","二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三曰五载一巡守"。此外,并主《秦誓》为秦代齐地儒生编入。今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