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庄一拂先生编著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以下简称《庄目》),因资料搜罗较为完备,常为治曲者称道。然以个人之力寓目曲海,终不免罅隙存焉。笔者在编撰《古代戏曲总目》、《古代戏曲总目提要》、《明代传奇要录》等著作时,曾剔出《庄目》“本事漏考”、“误标作者”、“一目多出”、“本事误注”、  相似文献   

2.
杨丽容 《兰台世界》2016,(20):146-149
两宋士人间竟相传播女仙"吴彩鸾"与书生"文萧"遇合的"传奇"。究其原始出处,正是唐人裴铏所著《传奇》一书。此后,元、明士人也津津乐道,接连转述。毕竟是神仙传闻,未免疑惑重重。在故事的真、伪方面,笔者认同元末明初陶宗仪的主张:留有众多小楷墨宝的"谪仙",很可能只是个同名的唐代民间女子。所作字书,无论宋、元、明,都予以了极高的评价。而真实的书法遗存,半真的书法作者,几乎可说是半杜撰的主人,这三者构成了真正"传奇"的"魅力"组合。  相似文献   

3.
学者一般认为"从隋唐至元明这一时期都没有方言研究的专著,"然据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载:"王浩撰《方言》十四卷,阙。"鲁国尧先生《"方言"的涵义》一文指出"王浩《方言》乃南宋以前著作。"又据我们近年考证,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十三《淮  相似文献   

4.
张文恒 《文化遗产》2016,(2):95-104
在故事层面,明戏曲《绣襦记》经历了从唐至明近700年的民间积累与文人创造。它有似于《琵琶记》的体大辞美,却没有像高明那样对原主题做巨大地改造,近于"荆刘拜杀"的生气勃发,却又比它们显得精于铺垫、文理细密。该剧民间色彩与文人创造俗雅并陈,表现出多重的面貌。"戏文"、"南戏"与"传奇"三个概念,"戏文"可指宋戏文,但更多与早期"南戏"(南曲戏文)意思一致。明嘉靖后文人大量参与戏曲创作,"南戏"改称"传奇",以别其俚俗。从《绣襦记》剧本形态的多面性可以看出:涵盖了文本、音律与旨趣三个维度的剧本体制,是"戏文"到"南戏",再到"传奇"演进的内在动力。从民间创造,到文人模拟,再到文人独创,三者在本质上并无截然的区分。  相似文献   

5.
明传奇《锦笺记》的作者,学界一般认为是周履靖。通过对吕天成《曲品》乾隆抄本的重新解读以及对《濮川志略》等地方文献的检阅,证实《锦笺记》的作者并非周履靖,而是濮炀。本文还考察了濮炀家世、著述与交游情况,从而对这位被戏曲史遗忘了近四百年的戏曲作家作出较为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张一民 《图书馆杂志》2007,26(12):79-80
《悦容编》是晚明时期一部叙述闺房生活审美情趣的笔记小品,列有《小引》、《钟情》、《随缘》、《葺居》、《缘饰》、《选侍》、《雅供》、《博古》、《寻真》、《及时》、《晤对》、《借资》、《招隐》、《达观》等章节.作者引申了成语"女为悦己者容"之意,揭示了封建社会侍女闺秀在园居、陈设、服饰、仪态、素养等方面对美的追求,反映了晚明时期上层社会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7.
双红堂文库藏别本《牛头山》传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藏清抄本《牛头山》一册,书衣题李玉撰。而其内容与李玉之《牛头山》传奇(存丹徒严氏藏旧抄本)完全不同。今考此本实为另一种传奇,源出于明传奇《东窗记》与《精忠记》,与《精忠记》前半尤相吻合。《远山堂曲品》谓《阴报记》“前半与《精忠》同”,故疑此本为明青霞仙客《阴报记》的清初演出本。  相似文献   

8.
周妙中先生编完《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以后,1962年12月,到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寻访搜检罕见的古代曲学书籍,第二年撰成《江南访曲要录》(《文史》第二期),为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功不可没。由于周先生在江南访曲不足三个月,而查捡的书籍多达五百余种,所以对这些书籍,只能浏览,未能细阅,因此,《要录》中访曲记载难免有疏误之处。本文试对《要录》中记载的孤本《麟阁待传奇》作者和成书年代的疏误,作一订正。《要录》有关《麟阁待传奇》作者和成书年代的记载如下:麟阁待传奇  相似文献   

9.
《文献》一九九六年第三期刊载何忠礼先生《<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朱熹部分补正》一文,以其在日本讲学时亲自检视所得,纠正了《版本目录》中将日本正德元年(1711)所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著录为"明正德本"的错误,正谬之功不小。国内学者未见原本,大约容易出现此类既可笑而又难免的疏失。但是《补正》又说,日本静嘉堂文库等藏有明成化十九年(1483)刻本《晦庵先生朱文  相似文献   

10.
夏太娣 《兰台世界》2017,(9):112-115
戏曲创作在中国古代被当做不入流的"小道",不惟著者没有版权意识,录者于各家姓氏名号也只略书大概,因此一部作品被著录在多位作者名下,抑或张冠李戴之现象常有发生。研究者如若不察,难免被其误导。关于明传奇《双烈记》的作者著录,几部较为权威的辞书之间多有相悖之处,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加以考述,并从戏曲文本着手加以分析比照,力图纠其错谬,还原事实。  相似文献   

11.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张忠纲教授研治中国古代文学颇多创获,有誉学林。他协助著名学者萧涤非先生(1991年病故)校注《杜甫全集》十余年,披阅群籍,浏览甚广,收益良多。继《杜诗纵横探》(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之后,又推出了《杜甫诗话校注五种》(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校注五种》),这是"杜诗学"研究的一大硕果。该书所收五种诗话,各本前均有简要"说明",意在介绍诗话作者生平大要,考辨版本源流,评其得失,而重点是"校注"部分。校勘就参校各本互校,异同一并列出;杜诗正文,多以宋刻诸本为准;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等,均改为现行规范汉字;注释重在明  相似文献   

12.
《六韬》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它的"奇",首先表现在书的内容方面,它是一部讲韬略的书。韬者,它又作"弢",原意是"弓袋",引申之则有"锦囊妙计"的意思。其次,据文献记载,这部书与历史上两位传奇的智人有关。有文献记载,《六韬》的作者就是周文王的老师姜太公;又有文献记载,张良曾习《六韬》助刘邦除暴秦、败项羽,平定天下建立  相似文献   

13.
世态炎凉,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伤脑筋.元曲《冻苏秦》中说:"也素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隋唐演义》中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不管是"暗付",还是明忖,反正你得承认这个"古今如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上架新书     
正《努尔哈赤全传》本书是阎崇年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再现了清朝开国的宏阔历史和清朝第一帝努尔哈赤的传奇人生。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女真诸部,创建八旗,制定满文,建立后金,进而袭抚清、克开铁、占沈辽、下广宁,开创出清朝三百年基业。努尔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又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努尔哈赤在南有大明、西有蒙古、北有叶赫、内有政敌的不利情况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胞弟  相似文献   

15.
清代戏曲作家程镳,字瀛鹤,著有《蟾宫操》传奇。《文献》1994年第1辑张增元《清代戏曲作家事迹考略》(下简称《考略》)据《蟾宫操》传奇的各家序言,题评,补考出若干内容。今据其它文献对《考略》再作订正、补充。《考略》云:"程瀛鹤,名键,字芥溟,浙江钱塘人。"又云:"康熙四十五年(1706),游粤西,梓《蟾宫操》传奇于白州官署,令十二红演之。"按,此记程瀛鹤名"鏕",误,其名  相似文献   

16.
据明人祝允明《猥谈》、徐渭《南词叙录》的记载可知,戏文滥觞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形成于南渡之际(1126),地点在温州。但戏文形成的渊源,自王静安先生推翻了明、清人"传奇源于杂剧"的说法之后,却一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戏文由印度输入中国;有人认为戏文源出于北宋杂剧;有人则认为戏文脱胎于傀儡戏;还有人认为戏文源出于诸宫调。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拟通过对《张协状元》和宋代各种曲体关系的探讨,以  相似文献   

17.
《游赤松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游记散文,描摹赤松山(在金华)的水光山色,神话传说。程千帆、吴新雷先生著《两宋文学史》,以为"声色兼备,动中见静,和柳宗元永州诸记相近,而上接《水经注》",予以较高的评价。很长时间以来,此文被当作吕祖谦文来论,然并不见于吕祖谦本集,那又因何、何时归  相似文献   

18.
明代"前七子"复古派领袖何景明任官陕西提学副使期间所作《学约》,是研究何景明教育实践、文学理论、学术思想,考察明代提学官学政管理、士子科举教育等问题的重要材料。《学约》今已不存,然岳伦在《学约》基础上编成的古文选本《学约古文》尚存。本文通过明嘉靖十年(1531)杨抚刻本《学约古文》还原何景明《学约》内容,又校勘《学约古文》现存主要版本异同,考察《学约古文》与何景明《古文集》之间的关系。学界多以《学约古文》《古文集》为不同作品,然二者实为同书异名。  相似文献   

19.
《尚书》是"六经"或"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文献中,《尚书》多被称为"书",如《论语》、《左传》、《孟子》、《荀子》等皆以"书曰"称引今《尚书》文。然《尚书》之称始于何时?迄今尚有争议。《墨子·明鬼下》云:"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何故也?"有人以为此"尚书"即指《尚书》,实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云:"案‘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可见所谓"尚书"是"尚(上)者"的误写,《墨子》中并无《尚书》  相似文献   

20.
芳菲 《新闻记者》2007,(9):79-80
《文汇报》"笔会"栏目创刊的第一年(1946年),浸透着时代血的挣扎和火的洗礼,是文气最饱满、触角最敏锐的一年,也是后期"笔会"的根。其时的作者队伍、编辑思路都成为以后办刊的财富,值得借鉴处颇多。那一年,"笔会"做了不少专辑,如"纪念闻一多先生专辑",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专辑",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