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下的"文言经典"教学语境中,语文教师往往会遭遇以下的教育尴尬和教学冷遇:当教师激情满怀地向学生教习《项羽之死》时,学生往往更喜欢关注"项羽该不该自刎"的生存问题,却对项羽之死所具有的悲情意义嘻嘻哈哈;当教师热情洋溢地向学生教习《陈情表》时,那一句"读此文而不哭者,  相似文献   

2.
<正>按理说,对于教师们而言,出现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的选文《项羽之死》,其教学重点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们赏析文本中的项羽形象。不过依旧还有老师将情节的梳理、文言语法知识的归纳视为教学的重点——这种教学处理首先就与单元目标相脱节。此外,有些老师倒是重视"形象"教学了,不过纵观整节课的文本解读,其对项羽的形象分析过于表层,比如从"垓  相似文献   

3.
《项羽之死》的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教学不能停留在“项羽性格”和“自刎原因”的分析上,而应立足于文字,从文章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文本的特点,再联系《报任安书》和《说文解字》引导学生从更高层面上认识《项羽之死》的悲剧内涵和悲剧价值,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5,(60):22-23
<正>【教材分析】《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第四单元,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单元目标要求教学中既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同时要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把古代散文的诵读当做教学目标之一,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并且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  相似文献   

5.
一、《项羽之死》课例说明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项羽之死》倾注了司马迁的大量心血,是不朽的文言名篇。“《项羽本纪》是太史公以全神付之,才成此英雄力量之文。”  相似文献   

6.
王群 《语文天地》2017,(2):9-10
到目前为止,选修课"诗歌散文"模块教学还没有权威的指导意见可供借鉴。多数教师将诗歌散文欣赏当成必修文本类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做法是对设置选修课程的误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笔者借《项羽之死》一文,谈谈"选择"了《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7.
<正>文言文本是相对于现代文本而言的。文言文本的阅读教学有三大目标:文言字词的理解积累、文言文本的阅读理解、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在这三大目标之中,文言文本的阅读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面对时隔久远、文字生僻却又内蕴丰赡、思想深刻的文言文本,如何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索。一、比较辨析,感悟精妙炼字古人作文,在遣词用字方面颇有斟酌,往往是"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曹雪芹在创作《红楼  相似文献   

8.
田光 《教师》2015,(4):35
昨天,我与学生共同复习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模块,涉及两篇文本——《项羽之死》与《阿房宫赋》。选修教材是在必修教材基础上,在教学内容上的扩展、教学难度上的深入。因此文言文的复习要把握两个根本:一是夯实文言文基础,在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上落实知识点;二是在高一、高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文脉的梳理、知识层面上的"整合",归类型,悟方法,求高效。基于上一节课已经把文言字词进  相似文献   

9.
近日听了一节课,讲《项羽之死》。讲课教师先是一番慷慨陈词,用《霸王别姬》的歌词引入课文,营造一种悲壮的氛围,让学生感受末路英雄的悲歌。接着带领学生翻译课文,解决文言字词问题,这也不错,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再下来的教学,我就大吃一惊了。学生进入讨论环节:塑造项羽这个形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完全撇开了文言文,师生陷入了互动的混乱中,闹哄哄的一堂课就这样过  相似文献   

10.
从高中文言诗文的教学现状出发,指出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古诗文的课程价值,借助有效方法教会学生寻觅文言津梁。继而通过《氓》的教学片段,具体展示了借文本细读、知人论世、比较阅读等方法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古诗文的"文章""文学""文化"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完美的落幕英雄"。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总结等七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项羽之死》的理解和设计,请专家指正。一.说教材《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二篇。单元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主张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特别是选入教材的每篇文言文,都有着经典的传统文化精髓。这样说并不是给文言文贴标签,而是提醒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赏析古文中的精髓,教师要在教学中将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效地整合,充分地挖掘文言文传统文化的价值。然而,在平时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往往只让学生枯燥地积累一些文言现象来应付考试。这不仅影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没引领学生对文言中文化精神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然而,初中生对优秀文言作品的赏学有着畏难心理,而教师却乐此不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注重应试传统,缺乏生本课堂教学意识,缺乏文言文体式的认知。教师应该注重文本细读,关注"言"的特点,把握教学的"三点一体",从而选择文言教学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教学:两极中的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某种尴尬:当教师努力落实语言因素时,教学往往变成了文言词句与语法章法的分析课,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师生双方的疲惫;而当教师积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时,教学又往往流于空疏浮泛乃至花哨,最终直接导致学生文言水平的迅速下滑。有人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概括这两种极端。如何寻找两个端点间的平衡呢?希望本期发表的课例以及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部分教师的评说,有助于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高尚的精神价值,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教育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而文言文教学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我们走进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时候会发现,蕴涵着丰厚历史底蕴的文言文正在遭受着令人遗憾的尴尬和冷遇.  相似文献   

16.
<正>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初中生在面对文言文时心存畏惧,或简单地定位文言文,削弱了文言经典的教学价值。本文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简要阐述文言经典教学的新价值,从而发挥文言经典的经典效应。  相似文献   

17.
毕本弓 《语文天地》2013,(13):33-36
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确实,由于"复合距离"(文本作者和学生的距离、文本和学生的距离、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的影响,文言课堂变得枯燥沉闷、呆板无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  相似文献   

18.
《项羽之死》乃选修系列的一篇散文,项羽这位末路英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我认为这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散文,可此文乃以文言形式行文,而文言文向来都不受学生青睐。因此,我决定另辟蹊径,先让他们解读文本,在与项羽这位盖世英雄的灵魂对话之后.再让他们分组表演。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四大步骤:  相似文献   

19.
高中文言散文教学应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形象和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努力拓展教学的层次和视野,以此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逻辑思维、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以《陈情表》教学为例,从三个层面来探究文本"语言"。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作为文本教学的延伸——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2014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安娜之死》选自经典名篇《安娜·卡列尼娜》,读过原著的同学在答题时要得心应手许多,而平时不注重课外阅读的同学容易无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