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类学科,随着国家对教育界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及创新,学校对教师在培养初中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上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学课堂整合贯穿在一起,是新时代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一大重任。  相似文献   

2.
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是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影响了核心素养的落实,而智慧课堂是一种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如通过智慧课堂的推送功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分析历史;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课堂效率;通过灵活多样的交流互动功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利用智慧课堂去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致力于把智慧课堂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各个教学环节中,以更好地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的任务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红色乡土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本地留下的纪念地、纪念物。党史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史教学中合理利用红色乡土资源,有助于拉近党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爱乡之情。徐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近现代史留下了丰富的红色乡土资源:老东门、淮塔、碾庄烈士陵园、马陵山陈毅指挥处、  相似文献   

4.
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推进,使得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无疑是核心素养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历史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较远,常规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家国情怀的培养,容易影响教学效果。而将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之中,则可以从学生们熟悉的家乡资源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对丰富高中历史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均有积极促进作用,是改进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此,文章就以莆仙地区为例,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乡土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乡土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能够弥补历史教材的不足,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历史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由于对乡土资源的认识不全面而出现一些偏差,应深入研究并切实纠偏.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引入“议题式”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关键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通过“议题式”教学来实现,明晰素养立意,优化课堂架构;精准选择议题,美化课堂情境;巧设序列活动,活化课堂思辨;重视任务驱动,强化课堂育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感悟大有裨益。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诸多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充分的肯定。但由于初中历史教学任务重,我们必须巧妙地将乡土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真正发挥乡土历史资源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历史教学拘泥于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对乡土历史资源重视不够,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学生认为学历史无用,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其实,在学生周围就蕴含着众多的史料,其中许多史料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具有补充、印证的作用。因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掘学生周边的乡土历史资源,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利用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乡土历史资源,可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时空距离,把学生对乡土历史的积极情趣迁移到历史教学中,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情趣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吴继斌 《职教通讯》2018,(24):35-39
当前,教育改革进入了以"核心素养"为标志的新阶段,从学生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中职语文与普高不同,它需要对学生进行基于职业关键能力发展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即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它须立足于学生本体,从生活必备、职业拓展和职场应用三个阶段,有层次、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落脚点是课堂,而情境化教学拉近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能在语文教学与专业培养之间架起桥梁,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成长。以通过启发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生活必备语文素养,通过嵌入式"任务情境"培养学生职业拓展语文素养,以及通过实践式"写作情境"培养学生职场应用语文素养等为例,探讨了创设情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孙彩霞 《考试周刊》2023,(39):139-142
文章以淮安乡土史资源为例,探讨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史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通过对乡土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运用,使学生在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同时,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坚定文化自信心。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34):142-143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乡土资源关系密切,用好乡土资源对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闽西乡土资源及学生实际出发,详细阐述如何深挖和活用闽西的红色文化、经济、人文生活、社会公共资源等达到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缩影,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重要的教学资源。湖南长沙乡土历史资源丰富,将众多历史名人、历史传说、名胜古迹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长沙文化的魅力,从而产生热爱长沙、热爱祖国的感情,同时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是达成其他诸素养的必要途径。乡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资源。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相似文献   

14.
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在思维与实践的积累中提升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做好引领和铺垫。从教学情境的改进与完善入手,通过对时政入境、科学入境、法治入境、实践入境路径的探索,拉近理论与时代的距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与价值生成的能力,从而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引入历史地方资源,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6.
俞国成 《教师》2019,(18):73-74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背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作出改进与创新。文章基于教学实际经验,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出发进行了有效探讨。从内容角度来说,内容选择应更加紧凑和全面,并且融入相应的核心素养,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转变自己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感,实现核心素养的渗透。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81):121-122
在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较之以往,更加重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借助乡土资源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以海花岛的建设教学方略"为例来探索如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发乡土地理课程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从而为海南一线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1,(44):133-134
以莆仙为例,把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既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激发兴趣,又可以挖掘细节,提升能力;同时还可以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学生认知。研究乡土历史资源,立足于新课标,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历史是高中学习中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学习历史不仅仅只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本文就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拉近孩子与英语之间的距离是关键。贴近生活是拉近学生与英语之间距离的开端。西方文化的讲解教学是拉近学生与英语之间距离的润滑剂。图片、实物、多媒体是拉近学生与英语距离的媒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设计是拉近学生与英语之间距离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