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技术后发国追赶和学习的技术创新过程研究进行了综述,其次基于学习对象的能力观和范式转换“跨越式窗口”观,提出了追赶和学习过程的创新型式的定义和划分,即跨越范式转换的以生产能力为中心的创新型式和以创新能力的中心的创新型式,接给出了基于这一意义的追赶和学习过程的学习、忘却学习和创新的阶段划分。最后对彩电产业进行了案例分析。全文从实证和理论的需要出发,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过程研究视野进行了扩展。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的组合及其与组织、文化的集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技术创新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和创造财富的源泉。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是技术创新发挥其全面效益的基础。单一的技术创新将使企业逐渐缺乏生命力和竞争优势;组织和化因素在促进和提高企业创新活动效率上,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与管理的传统视角,必须以系统的观点、组合与集成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基于此,本在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技术创新与管理新范式,即:技术创新的组合及其与组织、化的集成。结合浙江省典型企业的具体实例,对组合创新的三个层次,即: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组合;渐进创新与重大创新组合;显性创新效益与隐性创新效益组合;组织、化创新及其与技术创新的协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是继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之后创新管理领域兴起的新兴前沿领域。本文在综合研究国内外产业创新管理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对其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系统失灵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功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作为产学研用结合的新载体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模式,亟需理论指导.在介绍系统化创新政策范式的基础上,从克服系统失灵的角度提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功能设计的理论依据,以纺织产业的试点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创新理论发展演变、企业创新模式3.0兴起、第三代创新政策实践等多重视角,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创新3.0范式演变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认为其实质是以创新生态系统为核心特征的新一代创新范式。在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兴起和发展动因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并提出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建设世界顶级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考虑。  相似文献   

6.
2003年,美国学者切萨布鲁夫提出著名的“开放式创新”概念.他借用科学哲学中“范式转换”的概念,阐述了当代技术创新正在发生的新变化.以科学历史主义的视角考察这一范式转换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对工业技术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改变了工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工业技术知识的生产、分布、传播和市场化等各个重要环节,改变了大学的形态,推动了由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合作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戚汝庆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132-134
技术创新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的复杂过程。基于创新系统分析法,本文考察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创新合作问题。我们首先回顾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归结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合作的观点;接着,从合作伙伴、合作方式、合作倾向和合作绩效等方面,概述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合作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地理邻近因素对创新合作的影响;最后,我们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这些结论对企业和公共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的基本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国家创新系统,有赖于理论上的正确认识和实践上的准确把握,这是国家创新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从概念内涵、要素构成和关键环节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正确理解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政府作用三个角度,论证了如何正确应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9.
从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实践出发,深入发掘创新基金业务链各环节存在的典型问题并进行整体性分析,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视野出发对创新基金下一步发展、定位提出见解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目前,创新基金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发展,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未来,创新基金在立足加大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力度的基础上要突出对中小企业成长扶持的系统性,促进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实现其作为国家创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从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实践出发,深入发掘创新基金业务链各环节存在的典型问题并进行整体性分析,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视野出发对创新基金下一步发展、定位提出见解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目前,创新基金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发展,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未来,创新基金在立足加大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力度的基础上要突出对中小企业成长扶持的系统性,促进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实现其作为国家创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变革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线性经济技术范式与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若干特征的对比研究,揭示出技术范式变革的必然性。进一步分析了技术范式变革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影响,论述了企业应实施生态型技术创新战略、循环型技术创新模式及技术创新的组合范式创新,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生态化转向,适应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变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双向互动,是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黑龙江省2018年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协调水平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从整体来看,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耦合度表现良好但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其中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两系统处于一种虚假耦合状态;从市域角度来看,各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发展度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此,提出黑龙江省应进一步认清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质、统筹农业科技创新地理布局、找准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切入点以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技术机会,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反映的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但是这样的界定并未抓住概念的本质,有必要从哲学视野反思技术机会。首先,技术机会是哲学偶然性范畴的延伸和扩展,是与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相对应的范畴;其次,技术机会是创新主体认识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过程,与创新主体的特征和技术范式、技术轨迹的复杂性密切相关;最后,技术机会也是创新主体能动地建构技术创新可能性的过程,需要发挥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技术创新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可能性和管理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赵坤  郭东强 《科学学研究》2016,(7):1086-1095
作为开放式创新范式中的研究路径之一,用户参与创新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在开发新知识或新创意时与用户进行合作。随着国家战略与政策实施将大众创新驱动作为研究与实践的基本导向,创新管理演进系统进入创新2.0、创业民主化的大众创新模式时代。国内外的苹果、PG、默克、海尔、腾讯等,越来越多的组织以众创模式帮助解决企业最棘手的创新及问题研究。本文先以Web of Knowledge的S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进行众创式创新相关主题搜索,通过文献的阅读与梳理,系统归纳了众创式创新的源起、内涵与归因,然后以众创式创新的本质——知识创新为起点与核心,延伸到知识识别、知识创造与知识转化三个维度,建立关于众创式创新的认知性框架,并结合PG和海尔的众创实践予以论证。使我们对众创式创新有一个系统性认识,为进一步的理论创新与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是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因此研究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体系,对于更好地领会这一科学思想的精神实质,指导我国的科技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归纳出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的体系结构,分析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基础。同时本文指出我国的科教兴国、高科技产业化发展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等三大科技战略是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并阐述了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等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6.
研究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对25位中外杰出的艺术型科学家自传和回忆录的质性分析,发现科艺融合在科学创新中的显著优势体现在认知工具的互益、思维方式的互补及价值追求的互通三个维度,继而结合当前我国艺术和科学融合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实践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重视科技后备人才感性素质的贯通式培育、倡导哲学上位的科艺融合教育观在高校的树立、鼓励高校教育工作者专业之外的科艺浸润等解决对策,以期为新时代下培养更具创造性的科技人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运用系统动力学构建科技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理模型,通过模型中的反馈控制理论研究不同政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政策利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在会产生显著的效果差异。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emergence of a new policy paradigm labelled “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policy”, which can be seen as layered upon, but not fully replacing, earlier policy paradig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and innovation systems policy. The paper establishes conceptual diversity in this emerging policy paradigm. Despite a common agenda for transformative change, there are notable differences concer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Two global initiatives to promote such new innovation policies, Mission Innovation and the Global Covenant of Mayors for Climate and Energy, are used to illustrate how different articulations of 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policy are expressed in practice. These may be seen as a positive expression of the breadth of the emerging policy paradigm. While there are grounds for such a positive reading, this paper ends with a caution by stressing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paradigm change and the strong legacy of an economic, firm-centred and technology-oriented tradition in innovation policy. It makes a plea for more emphasis on a broader conceptualization of 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and suggests that a socio-technical understanding of innovation provides several appropriate analytical concepts that can help to shape our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policy.  相似文献   

19.
袁银梅 《大众科技》2014,(3):192-193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而中国虽然人口最多,但一直是一个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国家。文章从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政治观念等几个方面探析了导致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并陈述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0.
国防科技奖励是国防技术创新领域中的重要制度形式,它的建立对国防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激励作用.回顾国防科技奖励的起源,分析其本质,提出国防科技奖励对国防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框架,深入剖析其激励作用机理,指出正是通过不断地激发国防技术创新动力、稳定国防技术创新团队、引入国防技术创新竞争和培育国防技术创新主体等方式,国防科技奖励制度发挥了促进国防技术创新又好又快地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