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19世纪著名的俄国作家普希金的代表作,作品的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普希金将《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自我的文学投射,借助"奥涅金诗节"的典范意义、第一人称"我"叙述视角、现实与虚幻交织人物塑造,立体呈现出作品的自恋情结,并由此开创了文学史"多余人"塑造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
<正>普希金(1799.6.6—1837.2.10),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是俄国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叙事长诗《青铜骑士》、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和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普希金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照料普希金的是一位农奴出身的保姆,她经常给他讲动听的民间故事,从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  相似文献   

3.
《桃花扇》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戏曲家孔尚任的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杰出的文学家普希金的作品。假如把我国的《桃花扇》中的侯方域与俄国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两个形象作一番比较,看起来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一部是  相似文献   

4.
1999年6月6日是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诞辰二百周年,他的作品在中国流传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回顾一下这个历程,就是对他很好的纪念.中国人知道普希金的名字始于1900年,由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俄国政俗通考》首次提及.1903年《上尉的女儿》译成中文,是中国首次出版普希金的名作.1907年作家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一文在中国第一次评介了普希金的作品,涉及《高加索的俘虏》、《茨冈》和《叶甫盖尼·奥涅金》三名篇和一些短诗.此后,尤其从“五四”前后便不断有人译介普氏.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中的梦境承载了作者的意图。梦境中一系列意象的营造,是为了在情节起伏中顺畅地传递观念、价值,是作者理性操控下的叙事载体与手段。梦境扩大了原有的叙事空间,在保持叙事节奏的同时,承担起心理描写或者预兆的功能。同时,梦暧昧、诡谲的特征,与心理活动复杂的特征和占卜奇诡的特征相契合,营造了朦胧的诗意美。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与沈从文的《三三》这两部作品都通过梦境的营造,将矛盾冲突和内心挣扎的过程简化,在女主人公们命运转折的关键处,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文学的人物形象系列,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但找不到出路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普希金主要通过奥涅金冷酷拒绝达吉雅娜而后又狂热追求达吉雅娜,来表现奥涅金空虚、苦闷、孤独、冷漠、无助的"多余人"思想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审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性意识形态,通过对小说里爱情的分析、对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分析以及对作家本人婚恋观的分析,认为普希金虽然真诚的同情和爱怜女性,但他体现出的仍然是传统的男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忘掉她》是中国新诗理论家闻一多的一首悼念亡女之作,也是中西结合的典型代表。诗中各种意象繁密而具体,诗人的哀伤之情、悲痛之意可以从中体现。尤其是花的意象,不仅是受美国诗人蒂斯黛儿诗的影响,也是诗人融合了中诗传统的再创造。以花喻人,凸显红颜不再,韶华易逝,让人扼腕叹息、心生悲痛。诗歌格律整齐,一咏三叹,"花"之意象反复出现,突出地体现了诗人对音律美的追求。"花"这一意象在中外诗人作品中的运用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域人情、风俗文化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审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性意识形态,通过对小说里爱情的分析、对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分析以及对作家本人婚恋观的分析,认为普希金虽然真诚的同情和爱怜女性,但他体现出的仍然是传统的男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初,在俄国的乡间,有一个很笨的孩子,看见数学老师举例做四则运算题时最后的结果是零,便以为所有的四则运算题的结果都是零。老师对这个孩子除了摇头叹息之外,毫无办法。这个笨孩子就是后来写出了《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等世界名著的俄国诗人普希金。20世纪  相似文献   

11.
“你又贫穷,你又富饶;你又苦难,你又全能,俄罗斯母亲!”诗人涅克拉索夫的感叹道出了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普遍怀有的忧郁根源。第一个染上“俄罗斯的忧郁病”的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后来柴可夫斯基把这部被别林斯基誉为“俄罗  相似文献   

12.
《玉台新咏》这部诗歌总集,作为宫体诗的代表作品,大多诗人将他们的笔墨放在了对女性的描写之上。而作为表现女性之美的服饰成为一种意象频繁出现在诗歌中,它不仅体现的是魏晋六朝诗人的一种审美观念。而且有些意象还深深地表达了诗人相思之意或者愁苦之情。本文着眼于服饰意象,力图从"罗类衣物"、"带"、"巾"等意象群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解读六朝诗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文章把普希金的人民性具体地概括为民族性和民主倾向性两个方面,并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他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民性特点,挖掘了作品中的民族性与民主倾向性,使普希金的人民性理论的具体内涵得以形象的展现,从而凸现了普希金对于俄罗斯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田渝生 《教学随笔》2008,(Z1):116-116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这是南北朝诗人范云《别诗》中的诗句,其中,诗人用雪去和花来的变化,来表示冬去春来的季节更迭。在古代诗人的诗作中,雪和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诗人张元在诗作《雪》中写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唐朝  相似文献   

15.
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以花为意象表情达意的诗篇。花作为意象,渗透着诗人的情感,诗人以花喻美女、抒情思、撼感兴,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6.
《囚徒》是俄国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华南虎》是我们当代诗人牛汉的作品,两诗虽出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作者,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它们都是以一种动物作为意象,来表达作者自己的内心感受。比如《华南虎》中的虎,身陷牢笼,倍受凌辱,却奋力反抗,将水泥墙壁,抓出“一道道的血淋淋的沟壑”,这宛然就是作者坚持真理,历尽苦难的真实写照。而《囚徒》中的鹰,“一边展翅,一边把血淋淋的东西啄食,还声声呼唤我‘我们飞走吧’”,无一不体现出普希金面对挫折,不泯斗志,对信仰充满信心的革命本色。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诗人邵燕祥在他的《赠给18岁的诗人》一书中引用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18岁的青年都是诗人,或者说,每一个中学生都是诗人。"邵燕祥本人就是从中学时代,十三四岁起开始诗歌创作的,18岁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也是在皇村中学时代开始写诗的。在一次考试中,他朗诵自己用爱国颂体写成的《皇村回忆》,使得作为贵宾在场的当时俄国最有才华的诗人杰尔若文激动不已。这位老诗人眼里含着泪水,冲出来想吻这个孩子,  相似文献   

18.
《北方》是艾青一首内涵很丰富的抒情诗,诗作通过对意象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诗人对人民遭受的苦难的同情,对战胜苦难的精神和力量的赞美和讴歌,在诗中得到了独特的表达。文章以中国古代和现代及西方文艺界对"意象"的理解为切入角度,对作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诗作通过具象来表达抽象,从而使得作品感情的表达更加充分和具体感性;其次,作品运用了形象体系中不同的意象作为载体营造独特意境;最后,诗人运用独创的艺术形式,使得意象的表现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中有许多重要的场景,如"长亭别宴"、"简""、花"等,通过这些场景来论述其意象,以期对意象的基本原理做一定的阐释,并通过对场景意象的分析来说明意象的关键部分在情感阐发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即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上,太阳意象密集性的出现,认真说只有两次,一次是在屈原的辞赋里,一次是在郭沫若的《女神》中。本文由此对两位诗人笔下的太阳意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认为,屈原、郭沫若之所以在审美意象中有这种契合性的选择,是因为这两位诗人都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都表达了转型时期人们对光明的一种期待。但由于两位诗人处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他们对太阳意象的理解极不相同。屈原多以类比自况的形式来证明自己人格之伟大,郭沫若则是以太阳意象来表达“五四”之子们对光明的渴望与对力的赞美。理解上的差异也意味着人之自觉的程度与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