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亲爱的朋友,你可是一位终日手执教鞭传播知识与智慧的教师?也许你手里拿的不是教鞭,但却关心教师,熟悉教坛,与教育有缘吧!那么,朋友,请你拿起笔来,参与以师德建设为内容的征文,来揭示教师这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工作和生活,来描绘‘自己’或‘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心灵世界吧! 哲人们说: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大师。这是对教师这一职业最美好的赞誉,同时也给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们提出了首先塑造好自己的任务。他们之中不少人已经无愧于哲人们对这一职业的赞誉,和各行各业的‘星’一样,为神州绚丽的蓝天献出了光和热,然而和别的‘星’相比,他们的生活、工作,他们的精  相似文献   

2.
徐风 《教育》2014,(8):26-26
"自从我成为老师的那一天起,‘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歌颂教师的语句,就时时在我的耳边响起,督促着我,激励着我。"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班主任宋晓雪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说。但是,在她看来,今天的中学生,是成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一代。他们有着共同的的特征:唯我独尊,承受力差;知识面宽,独立性强;很看重生命权、隐私权、自由权,追求个性,喜欢表现……面对现代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宋晓雪说:"班主任的角色如果还停留在‘辛勤的园丁’上,那就注定要落伍了。"  相似文献   

3.
实地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朝向现象本身”.在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其中具有“‘双师型’教师”标贴或称号(being)的人员都要经历从“‘单师型’教师”变成(becoming)“‘双师型’教师”一个过程.针对苏南某(些)职业学校的实地研究表明:至少在目前的形势下,职业学校教师达成“双师型”教师的过程容易成为“拥有双证书”这样的“纸上文章”,并与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4.
狄永伟 《考试周刊》2010,(15):218-219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国家的未来。教师是在学生心灵深处耕耘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要求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之前,首先应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丰富知识的人。徐特立说:“一个好的老师,应是‘经师’与‘人师’相结合的人。”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身首先是做人的模范。育人者先育己,育己者重育德。我们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最起码要有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教育的爱心——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不可或缺的师德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管建刚在《不做教书匠》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职业的专业形象不是由职业本身赋予的,它是由一群具有专业水准的工作着的人赋予的。职业的专业形象也不是‘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职称证书’就能赋予的,尽管学生、家长和社会都称我们为‘老师’,但如果我们不能以行动赋予教师专业形象,教师专业形象就不会有实现的一天。"教师的专业形象是由教师的素养、文化、气节、胸怀、智慧等诸多方面综合形成的。从某种角度说,没有幸福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幸福的学生,更不可能有幸福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品德观念的继承者、传播者和新知识、新文化的创造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而又最富有时代意义的职业,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职业,是办学育人的关键。列宁曾明确地指出:“学校的性质和方向并不是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的,不是由学校委员会决定的,也不是‘教学大纲’决定的,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教师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比较渊博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并认真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9):14-15
“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因为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李建非常欣赏北京四中语文教师李家声说的这句话。  相似文献   

8.
劳动心理学也就是职业心理学.不明白职业心理的,以为职业问题不过是生计问题,职业教育不过是喫饭教育,这未免把人类的心理与社会的事实看得太简单了.其实劳动的动机,不必是金钱主义,劳动的酬报,也不限於薪俸或工资,大人群之所以进化,无非靠‘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所谓各尽所能,就是使劳心劳力,各得其所,个个满意而已.因为人类的智识能力原是不齐的,只要使个个人对於他的职务感觉愉快,这就是‘职业平等’的註脚.  相似文献   

9.
声音     
《教育》2012,(16):9
"艺术课程就是教师通过艺术课程的设计,以特定的教学步骤,引导和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探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和各种不同文化的经典艺术,并通过欣赏、描述、解释、分析、反思等活动,领会其中所蕴涵的‘爱’‘欢乐’‘痛苦’‘悲伤’等典型的人类情感。"——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滕守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10.
自我感觉     
一天动物们聚在一起,谈论人类对它们的看法。老虎:“我们在人们心目中最美——‘虎头虎脑’。”狮子:“我们说话最有权威性——‘狮子大开口’。”野牛:“他们认为我们最懂音乐——‘对牛弹琴’。”野狗:“他们对我们持仰视态度——‘狗眼看人低’。”蜜蜂:“他们最羡慕我们的家庭和睦——‘一窝蜂’。”大雁:“他们对我们的爱戴到了一种虚幻状态——‘鸿雁传情’。”野猪:“人类对我们最尊敬,把猪蹄称‘猪手’。”蚊子:“谁说我们的名声最臭?他们一见我们就喊‘蚊香’、‘蚊香’!”这时,山鸡开口了:“要说香,还是我第一,人类——‘闻鸡’就…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一次性的师资培训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美、英、法、德、日、俄等国家正在系统地组合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在提高新任教师学历层次的同时,努力完善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体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指出,“大多数国家的师范教育虽然仍把重点放在教师的前期培养上,教师的在职培训或进修在最近30年显得日益重要,某些国还有使用‘继续教育’一词。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  相似文献   

12.
9月27日,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了‘2008东亚职业教育论坛’。来自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近30名职业教育专家、研究人员和职业院校代表围绕‘东亚职业教育改革新进展’、‘学校生涯教育与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国际合  相似文献   

13.
某教育网上在争论“人类灵魂工程师”问题。李镇西先生希望教师“自觉地摘下这个神圣的面具”,宽容先生则反驳说“‘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命题仍然是很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呼唤人类灵魂工程师”。  相似文献   

14.
“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于2007年11月17日-18日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论坛’论文征集工作受到协会各院校领导和老师的热烈支持。很多论文反映了—线教师们近年来丰硕的教学实践成果,有些论文还是在各院校高职所(教研室)负责同志亲自组织与修改后完成的。本届论坛共收到32所会员院校136篇来稿。其中83篇录入‘论文集’。‘论文集’已经发往各会员院校,每校二本。  相似文献   

15.
教师辞职‘下海’,也就是说不干教育搞其他经营去了,是当前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职业学校中特别是年  相似文献   

16.
<正>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圣洁的偶像。"正是出于对教师的崇敬,我才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并且一直当班主任,至今已有25个年头了。作为班主任,从多年的工作中我总结出这样一条真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圣洁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感情中最高尚的,它凝结着无私奉献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  相似文献   

17.
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同时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的自我统整理论能够对师德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对分析高校教师师德的养成原理及实践路径具有良好的价值潜能。基于自我统整的理论,高校教师师德的形成实际上是教师对自我层面、职业层面和环境层面的道德矛盾和分裂统整的结果。而要促进教师师德的养成,在具体的实践路径方面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强化统筹”,即“强化德性伦理和制度伦理的统筹,促进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的融合;强化教师‘重要他人’关系的统筹,以‘共同体’确保教师地位的平等性;强化理想角色与现实生活的统筹,允许教师接纳表达真实自我;强化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筹,鼓励构建‘知行合一’的师德信念”,由此,教师才能够形成清晰稳定的道德自我。  相似文献   

18.
近读唐德刚《例适杂忆》,夏志清先生在序中提及“胡适自承哲学是他的‘职业’,历史足他的‘口练’,文学是他的‘娱乐’”,令我对文、史、哲于人生作用之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职业、训练、娱乐于人成长的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张颖 《云南教育》2001,(18):13-14
《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是我省从东北引进的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觉得这本教材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教材要求用微格教学对教师技能进行培训,却没有对什么是微格教学、如何进行微格教学以及微格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介绍。第二,教学观点比较陈旧。讲到技能训练,教材写道:“在教育与教学改革日趋深化的今天,教师更加重视‘精讲多练’,也还是把这个‘讲’字放在前面,可以看出,‘讲’对教育以及教师这个职业是何等的重要。”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如何讲深、讲透、讲精,把知识讲…  相似文献   

20.
陈洁 《现代语文》2009,(5):120-120
《沁园春·长沙》是否采用了对比手法,人们对此争议很大。有教师认为采用了对比手法,并找出《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本文的解读为证。《教师教学用书》在“鉴赏要点”中认为本文采用了对比手法:“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