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师:戴嵩在短时间内就画好了《斗牛图》(教师边讲边在黑板上贴图),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同学们,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夸赞戴嵩,请你找到以后,学着他的样儿夸一夸。(学生很快找到答案,各自读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举起了小手)生1:一位商人看了,是这样称赞的:“画得太像了,画得太  相似文献   

2.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当前的大趋势,被普遍使用。如果使用得当,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的课堂提问。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太过简单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有的太过简单,很容易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样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包建新 《教学月刊》2003,(10):38-40
在阅读教学中 ,大部分语文教师要在教读一篇课文前做这样一件事 :把课文中重要的或学生陌生的词语列出来 ,进行解释。这就是在扫清阅读障碍。解释的内容一般是音、形、义三方面 ,有时也说说词语的结构、用法或与词语有关的历史掌故等。这些自然都是十分必要的 ,但似乎很少有教师注意到引导学生感悟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质地和芳香 ,尤其是教生字生词时 ,以为把它解释出来 ,在阅读中不成为障碍便足够。其实 ,这样做在很多情况下未能抓住词语教学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先从《荷塘月色》中摘取几个例子来说明吧。(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  相似文献   

4.
教学案例:教《三亚落日》,在学生熟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以后,我问学生:你认为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原先想的就是顺着真有诗意这个词语来品味课文中富有诗意的句子。但是不经意的一个问题,使我顿觉思绪涌来。下面就是我上课中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5.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航天飞机”吗?哪位同学说说?大家可以查查工具书(同学们查工具书,找到答案;有关解释此处从略)。“航天飞机”是人们探索太空奥秘的飞行工具,是我们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象征。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内容不是说明“航天飞机”的,而是描述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一次悲剧性事件。(教师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满足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现成的答案。如教《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教师往往这样提问:“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然后讲讲寓意,算是完成了教  相似文献   

7.
[教例]苏教版第十册《大江保卫战》——铮铮铁汉师:课文中有一个词最能概括战士们的英勇形象,你们找到了吗?生:铮铮铁汉。师: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铮铮铁汉"?生:我们学过的课文《军神》中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质疑问难,激发探究欲[片段1](揭示课题《雪儿》后)师:读了课题,你们的脑海中会进发出什么问题?生:雪儿是什么?生:它什么样儿?生:课文写了雪儿的什么事?生:作者为什么要写雪儿?师:答案就藏在课文里,会读书的同学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  相似文献   

9.
<正>曾经看到一则新闻:一家企业招聘员工时,面试官出了一个题目:"中国一年要消耗掉多少个高尔夫球?"有一位应聘者是这样回答:"说实话,我并不知道准确的答案,但是我知道怎样找到答案。"面试官追问:"那你说说怎样找到答案呢。"这位应聘者说:"现在网络资讯很发达,很多问题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但是,如果在网上直接搜索‘中国一年要消耗掉多少个高尔夫球’,因为问题太琐碎,网上不会有答案。但是,如果搜索‘中国有  相似文献   

10.
一位教师在教完《手术台就是阵地》之后,布置了这样一项课堂训练:想一想、填一填、读一读。①()就是医生的阵地。②()就是营业员的阵地。③()就是教师的阵地。④()就是工人的阵地。⑤()就是学生的阵地。白求恩大夫说,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也不能离开()。我们现在各行各业的人都不能轻易离开(),对自己的工作要()。评析:这项训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贴近,学生通过联想来理解“阵地”在课文中的引申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大大丰富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不仅如此,这项训练还发展了学生的联想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具有培养…  相似文献   

11.
问题缘起《台阶》一文教学正在进行中,教师提出:"父亲为了造一间有高台阶的房子,他是怎样准备的?请以课文中的具体句子来回答。"学生从课文里很快找到了很多答案。"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相似文献   

12.
于者良 《湖南教育》2004,(17):24-25
案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全神贯注》时,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就是“读”。请看:师:刚才几个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面,请你们把课文认真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思考:为什么说一个下午学的东西比多年学的还要多?(师巡视朗读情况,表扬读书认真的同学)师:书读完了,问题的答案找到了没有?(生: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拱桥》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篇目。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很明显,课文第九段有现成的答案:“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学生齐声回答后,我总结道:“没错,正因为有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我国的石拱桥才有如此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弗里德曼在《怎样学会解数学题》"致读者"中分析学生解了大量的题但还"不开窍"时指出:"这些学生没有在应有的程度上分析所解的习题,不能从中分析出解题的一般方式和方法,解题常常只是为了得个答案."他强调:"解题不单单是为了找到答案",解题过程"不单是由叙述已经找到的解题组成的."他呼吁"应当学会这样一种对待习题的态度,即:把习题看作是精密研究的对象,而把解答习题看作是设计和发明的目标."这些论述表明,解题"不开窍"的一个基本原因是,解题过程中和"获得答案"之后都没有充分暴露  相似文献   

15.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指导学生体会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看不起大松树之后,我问孩子们“:小松树这么得意这么骄傲,对大松树说了很不礼貌的话,那么大松树听了之后有什么反应呢?”孩子们很熟悉课文,马上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大松树没有回答。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不断有人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我也在思考:在当今时代,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读罢茅正东老师《心平气和当老师》一书,我找到了答案. 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其实,我真不愿意教育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我愿意和他们交流,但不是教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直默默地充当学生生命成长的陪伴者.  相似文献   

17.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一篇课文。对主人公格斯拉的解读,人们往往从"实用""世俗"的视角展开,于是对于其"饿死"的结局不能理解。虽然也可能会对他产生一些同情或感叹,但更多的是惊讶于他为什么不与时俱进、不做广告等。这样,对作品形象及其艺术魅力的感悟便打了很大的折扣。如果不按"世俗的观念"来解读人物,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解读格斯拉这一人物。一、俯下身段:跟着"上帝"触摸  相似文献   

18.
初中一册课文《驿路梨花》的练习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是按怎样的时间顺序写的?』据知识短文《记叙的顺序》解释,《驿路梨花》运用了倒叙写法。「教学参考书」对练习一的答案作了提示,也认定本文用了倒叙写  相似文献   

19.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叶圣陶先生说 :“令学生吟诵 ,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 ,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可采用导语激趣法 ,设计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 ,我们连云港东临黄海 ,不少同学都到过海滨 ,甚至在海滨浴场嬉戏过 ,那么 ,你想知道海底是什么样子的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把这篇课文放声朗读几遍 ,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学习《小珊迪》一文时 ,又可采用情境激趣法 ,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 ,创设情境 ,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 ,学生就会…  相似文献   

20.
<正>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个人博文《不一般的朗读》中讲了一件尴尬事。他借班上《匆匆》一课,让一位女同学读课文,该生音色甜美,遗憾的是"读书腔"严重,拖声拖气,朱自清散文诗特有的节奏美荡然无存。薛老师指导朗读,范读了第一个句子,问:"这样读好听吗?"原以为会得到肯定的回应,然后让她模仿读,没想到该女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好听!"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