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鲁迅作品“难教、难学”已成普遍现象,目前教材又对其进行了删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学习。2011年6月,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选了《鲁迅全集·华盖集》中的《捧与挖》一文。三个小题,难倒了不少考生。给学习任务重新定位,去除主题的政治化等,也许会让现代中学生欣然接受鲁迅作品,并收获多多。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向来是比较多的。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6册教材正本共选鲁迅作品6篇,分别是:《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雪》,平均一册一篇,可以说是作家当中最多的,因此也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对于一些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顺口溜很形象地说明了学生在学习和理解鲁迅作品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很多也对鲁迅作品感觉比较难教,教浅了,文章讲不透;教深了,又怕学生理解不到位。那么该如何处理这其中的关系呢?本文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来谈谈鲁迅作品教学的三个注重。  相似文献   

3.
2008年鲁迅作品研究共分两大部分,即鲁迅作品各分集及文类研究和鲁迅作品整体研究,并从总体上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本文第一部分意在对鲁迅作品的各个分集和诸种文类进行汇总整理,包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早期文言论文、《两地书》研究等。第二部分意在从各种视角和层面透视鲁迅作品的整体研究,包括文学文化学、文体学、后现代主义视角。全文注重述中有评,评述结合,既为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也在评述中显示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我校高中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选入的鲁迅作品,《语文(必修)》有《阿Q正传》等7篇,《语文读本(必修)》有《为了忘却的纪念》等15篇(课)。以作家个人而言,鲁迅是入选课本最多的,远非他人所能比。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仅限于此学习鲁迅,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的,更甭说感受其作品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了。为此,我开设了鲁迅作品选修课校本教程,名之曰:走近鲁迅。时间:从2005年9月至2008年5月,从高一至高三,前后将近3年。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革命、最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鲁迅作品具有深刻思想性,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无可厚非。随着鲁迅作品在中学课本中有所删减,而《拿来主义》依旧入选在高中人教版必修四中,可见"拿来主义"厚重的现实意义。目前,有一些语文教师单纯解读文本,而忽略对鲁迅的全面解读及作者与读者的心理对话。对于目前《拿来主义》的教学现状,本人经过一些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一要科学解读鲁迅文本。科学把握鲁迅作品,这是鲁迅文本教学的前提,否则就会误读误教。如对鲁迅作品《孔乙己》的误读,说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其实不然。"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课本的选目上,似乎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比鲁迅的作品引起更为旷日持久的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作品越来越被一些老师视为教学的"鸡肋",终于在此次某出版社新版的语文课本中,《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被删除,如今学生课本中的鲁迅文章已经所剩无几。一部分人拍手称快,认为删减鲁迅作品是适应了时代;也有一部分人愤而高呼鲁迅文章的"下岗"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哀。应该说,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是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任何言论而发生动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无权干涉学生们对鲁迅的看法是褒是贬,但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将自己的态度建立在对鲁迅作品充分的认识和解读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跟从个别言论者人云亦云。很多老师反映"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但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真正"不喜欢"鲁迅作品的人是谁呢?听听刘发建老师与鲁迅的故事,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学生们面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尴尬态度,需要首先做出改变的也许正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难教难学是不争的事实。教鲁迅作品应该教什么?我以为应当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情感;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思想。下面笔者就以教学《白莽作(孩儿塔)序》为例,谈谈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董水龙 《师道》2006,(1):27-28
温老师:您好!2004年7月31日下午,笔者有幸在鲁迅故里举行的鲁迅纪念馆新馆开馆暨鲁迅作品和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聆听了您作的《鲁迅作品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后又无数次拜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8期),深有感触,深受启发。您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存在的问题,一是鲁迅研究界的新成果未能及时转化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二是把生动的鲁迅作品变成了某种政治观念的图解;三是教师的修养素质不足造成无法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影响了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质量,这也是影响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数量较多,对青少年影响很大。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鲁迅作品教学存在解读的概念化、模式化现象,导致中学生对阅读鲁迅作品兴趣不高。在美国,鲁迅作品也作为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此,本文对中美两国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差异作了比较,并对改进我国鲁迅作品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学习鲁迅作品对青少年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但不少学生却对鲁迅作品心存畏惧,无法体悟鲁迅所写的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所以必须突破他们对鲁迅的固定看法,将鲁迅"拉下神坛",让学生了解鲁迅和他的作品,不再害怕鲁迅。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的现代小说《呐喊》与《彷徨》25篇小说中,有四处写到酒店和两处写到茶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酒店"与"茶馆"在鲁迅作品中频繁地出现,不只是起着"道具"作用,而是显示了鲁迅作品的特色。老舍曾说过:"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酒店也应作如是观。我也曾在拙作《论鲁迅小说的乡土色彩》(《鲁迅研究》1985年第11期)说过:"鲁迅往往把绍兴一带的小酒店和茶馆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酒店、茶馆是群众闲谈之地,它是社会的一角。它象一面多棱镜折射着社会,因此,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的重难点,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对鲁迅作品《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初始课设计导读,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者章贵是鲁迅《故乡》中“闰土”的原型——章闰水的孙子,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此文所提供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鲁迅作品《社戏》、《无常》,《女吊》以及鲁迅作品中的绍兴风俗。现将此丈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课文中,鲁迅的文章一直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这除了鲁迅作品有着特殊而复杂的时代背景外,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鲁迅作品本身的难度造成的,如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字斟句酌、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的语言运用,对文字表达效果的刻意追求等。《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中学习起来比较容易的一篇,但其中也有一些句子是同学们理解的难点,这里挑出一些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张玉武 《江西教育》2012,(35):14-16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难教、难学已成普遍现象,并出现了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删减鲁迅作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当下亟待反思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既能凸显鲁迅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又能让现代中学生欣然接受鲁迅、阅读鲁迅。一、把脉,诊断当前课堂之弊端鲁迅小说中的庄与谐、散文中的情与趣、杂文中的理和智,是语文课中的重头戏。让中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奠基。  相似文献   

17.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鲁迅作品教学难点试析》(以下简称《试析》)是一本主要为中学语文教师服务的参考书。其最大的特色是切实有用。首先是内容切合实际,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分析难点。鲁迅作品中有不少难点,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书塾里的老先生应该怎样评价;再如《风筝》的主题究竟应怎样理解;《社戏》的主人公是谁等等。《试析》一书,对中学浯文教材中十九篇鲁迅作品的难点,一一作了分  相似文献   

18.
"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而鲁迅对"复仇"的创作也丰富多样。在鲁迅的小说里,"复仇"主要有三种方式:对统治者的复仇;对自我的复仇;对"看客"的复仇。这三种方式又创造性地集中在《铸剑》这一个篇目里。因此,文章就以《铸剑》为样本,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鲁迅的"复仇"方式。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新民主主义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他后期的杂文,是中国人民用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鲁迅作品,继承这份丰富的文学遗产,是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品的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药》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常选篇目,常用的教法是先梳理情节,再分析人物,最后归纳主题,这也是一般小说常用的教学方法。主题通常理解为"明线突出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①。笔者曾多次执教本文,感觉理解单一,教法呆板,学生觉得鲁迅作品难解,学习兴趣不大,所获甚少。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