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窦贤 《新闻采编》2002,(6):33-34
报道、反映各行各业的特殊动态、传递各行各业的各种特殊信息的新闻,我们称其为行业新闻。行业新闻存在于今天的新闻活动中,因此,从实践上对行业新闻进行探索,从理论上对行业新闻进行总结与研究,不但是行业报新闻从业者的任务,也值得其他从事新闻理论与实践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要反映各条战线上新近变动的客观事物,不能不有“行业新闻”,如工业新闻、农业新闻、文教新闻、文艺新闻等等。这一类新闻,今后仍是大量的。但过去我们太“重视”行业之间的区分了,太注重对各行业工作的具体指导了,以至于不少新闻工作者只注意写行业新闻,而对各行业的“结合部”不大注意,特别是很少重视各行业之中的社会新闻,或者说不善于从社会新闻的角度来写行业新闻。要扩大报道面,要增强可读性,不可不注意这个问题。事实上,一些新闻工作者作了探索,只是没有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提高罢了。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可以结合。比如说,去年浙江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与上海一家领带厂厂长孙红娟为了一项经济合同打官司的报道,很吸引人。全国闻名的步鑫生因为没有执行合同,官司打输了。这给人们许  相似文献   

3.
夏冬梅  宋兵 《新闻窗》2009,(6):39-40
新经济环境下行业新闻报道的不适症 1.信息滞后行业新闻中有很多信息都滞后于当前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主要源于以下因素,一是我国很多行业发展还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二是行政力量干预过多,很多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行业信息不透明;三是企业竞争导致相互倾轧,行业新闻主动或被动地充当了正面或负面公关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站在哪山唱哪歌”。行业新闻工作者宣传本行业自是名正言顺,然而,由于其宣传功能的局限性,行业内信息的单一性和受众接受信息的单向性(强调灌输),其辛苦劳作往往行内人士不想看,行外人士又不一定看得到或看得懂。 新闻首先要考虑社会和受众的需要,如何才能使行业新闻跳出行业框框,既使受众喜闻乐见,又达到或宣传成就、或揭示问题的目的?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行业新闻社会化”——这恐怕是最能激发行业或企业新闻工作者们议论的主题之一了。不仅仅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对行业新闻事业历史的反思,还因为它同时触动着行业新闻事业前途这样的课题,本文谨以邮电新闻为例做一点分析。一、行业的困惑(关于一组矛盾的分析) 同近几年来在许多行业出现的改革一样,邮电新闻界的同仁们都在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进行着艰苦的探索,使邮电新闻在社会化进程中有了一些可贵的突破。但是,如果我们能真正读懂“邮电新闻社会化”这段刚刚过去不久的历史,那么是不难读出蕴藏其中的重重矛盾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影响力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行业新闻由于受新闻所涉及领域和范围的限制,社会影响力常常无法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如何发掘行业新闻的社会性,提高行业新闻的社会影响力,提升行业新闻的价值,是行业媒体亟待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旅游行业新闻报道即旅游新闻的大量出现.旅游新闻的采编围绕旅游产业进行,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效果.旅游新闻不仅对旅游景点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也对相关的旅游企业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而旅游新闻的采编技巧,直接影响到旅游新闻的实际质量.基于此,本文对旅游行业新闻报道的采编技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杜涛 《新闻窗》2014,(5):48-48
曾有人认为:行业内的报媒对作者的写作水平要求并不高,相比于完成纯文学作品或是主流媒体的报道,写好一篇行业新闻报道要容易得多。而笔者的体会是,行业新闻报道不仅要求作者要有较好的写作功底,还要求作者加强学习行业专业知识、培养对行业事件较强的洞察能力和准确的思维判断能力。尤其是行业内权威报媒发表的稿件,往往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有着导向性,这就需要报道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9.
一、“黑子运动”与信息损耗 对于新闻的定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陆定一所给出的,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从信息学角度给出的新闻定义则与此不同,例如宁树藩指出的,所谓“新闻”,乃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推知,所谓“新闻真实”,可以认为是受众通过新闻报道所了解到的关于事实的信息与事件本身的信息是一致的,相符合的。使新闻报道全面、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本身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每个新闻工作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周国东 《东南传播》2012,(7):181-182
长期以来,以"领导参与各种工作会议+各级领导讲话内容"为固定格式的报道模式,占据了多数行业报刊大量的版面空间……一大堆的"出场人物"、一大堆的或重要抑或是纯粹"蛇足"的引语,再加上一大堆的抽象、艰涩、难懂的统计数字,行业新闻报道往往让多数读者敬而远之。人气不足、读者匮乏成为困扰行业报刊发展的一个"顽疾"。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多数行业报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致力改变"八股文"性质的传播模式,向"时政类"新闻取经,力求将行业新闻做深、做活,以争取更大层面的读者群体。本文仅从技术操作的层面,从人物及引语的处理、统计数据的运用等角度,浅谈如何让行业新闻更鲜活、更形象。  相似文献   

11.
平顶山电视台作为基层媒体,突出地方特色,创新、健全新闻采访模式,实现基层各行业信息的有效传播对促进行业的发展进步,提升当地经济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然而,多数行业新闻"专业性"的特点,使很多记者面临"采访难、写作难、报道难"的难题。新闻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突出,使媒体公信力逐渐下滑。"行业主体"采访模式的出现,可为行业新闻的采访报道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4,(10):28-29
新闻的同质化是业界普遍头疼的难题,行业新闻尤其是个“重灾区”。部分在行业内负责对外宣传的通讯员几乎左右着一些报纸的行业新闻走势。造成这一尴尬的一个客观背景是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相同的信源、相近的报道思路、程式化套路化的表述很容易造成“数报一面”,使媒体的个性与差异难以张扬。另一方面,一些优秀的会议报道似  相似文献   

13.
杨海英 《新闻世界》2014,(12):74-75
传统的行业新闻由于其浓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影响了新闻传播效果。在新媒体时代,行业新闻要在报道语言、报道视角、报道理念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意识,结合社会生态、传播效果、受众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促进专业性和新闻性的有机融合,增强行业新闻的可读性和亲和力,实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新闻越来越多地见诸于新闻媒体.究其原因,一方面,行业需要通过新闻媒体扩大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媒体也在行业新闻的发展中“化缘”,支撑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可谓一拍即合,互惠互利,何乐而不为?在这种条件下,行业新闻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向晖 《今传媒》2009,(11):64-65
行业新闻宣传部门是反映行业系统中心工作和职能的重要窗口,它能及时反映行业的新成就,新问题,展示行业员工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进一步扩大行业的礼会影响,树立整个行业及部门工作的良好形象.好的行业新闻在实现行业与外界、行业内部之间的信息传递,增强行业的凝聚力,培植行业文化、满足员工对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方而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事实与文本     
一、新闻真实性的哲学逻辑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的真实性是他们始终追求的目标。根据学术界对新闻的传统定义,如“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新闻是多数受众注意的最近事实的信息”等,也可以看出新闻的本源一般被认为是客观世界的真实事件。然而根据传播学的理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要对信息进行编码传播给受众,首要的步骤就是对信息的理解和选择;  相似文献   

17.
行业新闻宣传工作是反映行业系统中心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重要“窗口”,它能及时反映行业系统的新成就,展示行业人员精神风貌、工作作风,进一步扩大行业的社会影响,树立行业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8.
何乐 《新闻世界》2020,(3):21-23
行业新闻由于专业性强、受众面较窄、时效性欠缺,因此新闻选题策划更为关键。加强行业新闻选题策划,需要围绕中心工作、权威报告、社会热点等方面寻找线索,发挥行业优势,突出行业特点,抓住重点、捕捉细节,使行业新闻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滚动报道(西方有人称之为“running stories”)是连续报道的一种,它要求记者在短时间内对某一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这种报道要求记者追踪重要事件或引人注目事件的进展,不断把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或围绕新闻事件不断挖掘到的新信息传递给受众。 一般情况下,记者要等新闻事件结束才写消息,而滚动报道则要求记者及时地对新得到的情况加以报道。滚动报道对于能够在短时间内不断重复播发的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和网络)来讲更加适  相似文献   

20.
一、作为一般化的科学信息概念,“至今尚没有公认的定义,这因为目前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世界上已经公开发表的信息概念与定义,有人统计已有39种之多”。更为滑稽的是,牛津字典在解释“信息”时用的是“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韦氏字典也认为“信息就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新闻和知识”。如此颠来倒去,相互借用,倒是越解释越令我们的读者糊涂不解了。 二、用信息去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那么信息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