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2,(24):34-36
主持人龙吟:"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苏东坡梦中写下的这两句诗,成为了他一生的总结和写照。他为何选择江苏常州作为终老之地?他为何急遽病重而亡?他的人生际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期"东坡闲话"完结篇将为你一一解答。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三月,苏东坡在海南岛收到了朝廷让他北归的消息,流放生活即将结束。他喜出望外,云:"七年远谪,不自意全,万里生还,适有大幸。"北归途中,与苏东坡同行的还有他的小儿子苏过、前来报讯的好朋友吴复古,以及一条颇通人性的狗"乌嘴"。苏东坡心情愉悦,夸赞这条狗"知我北归,掉尾欲舞"。但是一路上,苏东坡的心情很难用欣喜两个字来简单概括。他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回顾起岭南、海南两地的流放生活,苏东坡就如做了一场噩梦。当时与他同遭贬逐的人,大多数因为经受不住生活的折磨而相继死去。所以,当苏东坡翻过大庾岭时,曾感慨万千地写诗赠给一  相似文献   

2.
[文题] 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 苏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东坡有所悟。你认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它又给你怎样的启发?请联系实际,以"心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3.
心态见高低     
苏东坡在一次游玩时开起了玩笑,他嘲笑佛印说:"我看你像牛粪。"然而,佛印当即回应:"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顿时语塞。两人的对话看似不搭茬儿,实则是境界高低的体现。看人似粪,是否自己内心也如粪便一般呢?看人像佛,是否说明心中也坐着一尊佛呢?苏东坡当然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所以语塞,想必心中有愧。可见,心之所想,决定境界的高低。心善则善,心恶则恶,心态见人之高低。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08,(10)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  相似文献   

5.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1,(Z4):104-105
主诗人龙吟:苏东坡有一颗"博爱"之心。他的博爱体现在哪些方面?且看下文——苏东坡有一颗大慈大悲之心,表现在他对陌生人特别地关心。今天我们来谈谈苏东坡的悲悯情怀。在黄州期间,苏东坡的生活很艰难,属于变相劳改,不过好在还有一点行动的自由,可以和各种人来往,虽说是犯官,但多少还是官。有一天,外面刮大风,大雪纷飞,苏东坡独在驿所取酒驱寒,突然从外面闯进来一个人,戴着的竹笠上已经积雪盈寸,就快浑身冻僵了,进了门就向苏东坡要吃的,说是饿坏了。苏东坡二话没说,叫人赶快备饭备酒,同时让这个人擦洗干净,换上自己的干净衣服。开饭时,苏东坡  相似文献   

6.
主诗人龙吟:"乌台诗案"在北宋政坛掀起轩然大波,苏东坡的人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请继续"倾听"黄玉峰先生的精彩解说——苏东坡进入大牢的第三天,即八月二十日,由李定主持,开始审讯。先由苏东坡自述罪行,他只承认在杭州作过几首讽刺诗,又生怕连累他人,说是自己写给朋友的,他们没有回诗。见一时难以撬开苏东坡的嘴,何正臣等人用肉体和精神折磨相结合的办法,日夜拷问,羞辱侮骂,威胁恐吓。苏东坡熬不住时,认为"士可杀而不可辱",于是设法吞药而死,却没有死成。我们敬爱的大诗人终于扛不住了。  相似文献   

7.
东坡闲话主诗人龙吟:作为苏东坡人生重要分水岭的"乌台诗案",究竟是因何引发的?始末如何?且听黄玉峰先生细说端详——元丰二年(1079年),在湖州任上的苏东坡被押到了京城。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年三月,苏东坡离开江苏徐州,四月二十日到浙江湖州上任。此前,他因在徐州抗洪救灾,立了大功,得到了皇帝嘉奖。他的警惕性更差了,对新政的弊端又口无遮拦地批评起来。他不知  相似文献   

8.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2,(Z2):28-29
主持人龙吟:"苏东坡的房子"这个话题很有趣,能见出苏轼的真性情。他的房子,是华厦还是陋室?有何特别之处?黄玉峰老师将为你细说端详——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7,(Z1)
[新题展示]苏东坡与惠崇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苏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抱怨呢?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如如来。"  相似文献   

10.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1,(24):30-31
主持人龙吟:苏轼为人富情趣、有性情,京城生活风光无限,也惹出风波连连--神宗死后,哲宗继位,苏东坡"连升五级"被提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当了幼帝的师傅,此时,举国都敬重苏东坡,以与他交朋友,效仿他为荣,连他自己设计的长筒"子瞻帽"都成了有学问的象征。有一次,苏东坡陪同皇帝到醴泉游玩,正好有艺人在表演,一个演滑稽的小丑在台上自夸:"我的文章你们永远比不上。"众艺人说:"何以见得?""你们没看见我头上戴的是什么?子瞻帽!"皇帝回头看看苏东坡,也跟着笑了。  相似文献   

11.
一年秋天,苏东坡去丞相府拜见王安石,恰巧主人不在。苏东坡就在书房里闲坐等候,偶然发现书桌上有一张纸,上面写有一首《残菊》诗:"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苏东坡在诵读完这首诗后,心里暗暗笑道:菊花深秋开放,最耐严霜,而且只在枝上枯萎,任凭风吹雨打也不凋落,怎么会"残菊飘零满地金"呢?错啦,错啦!于是,他随手从桌上拿起笔,  相似文献   

12.
我静故我在     
一句"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道破了当时整个民族对待苏东坡的心态:谁叫你有"乘风归去"的洒脱?谁叫你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高傲?谁叫你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超凡?看着我,连同我手中的鞭子,看着!看我怎样把你这个大文豪教训  相似文献   

13.
<正>苏东坡是一代文豪、书法家、画家,是美食家、佛教徒,是一个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人,可苏东坡却有着众多的当代"粉丝",而且还都是著名的"粉丝"。林语堂是苏东坡的头号"粉丝"。他于1948年以英文书写的《苏东坡传》,成为当时西方唯一介绍苏东坡的书。林语堂不只是从一位学者的角度,同时也是从"人"的本身着眼:苏东坡是个出色的文人、生活家,一个非常丰富且精彩的人。纵使有人认为林语堂的  相似文献   

14.
很多诗歌脍炙人口,但是究竟好在哪里,要么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要么讳莫如深,故弄玄虚,说不清楚或者不想说清楚,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恶习。我总觉得不肯金针度与人是不对的,所以今天不揣鄙陋,为大家论说之。比如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究竟好在哪里呢?我们说,关键是苏东坡在这首词里展现了一个纠结的灵魂。"我欲乘风归去"是要从现实生活中超拔出去的渴望,"又恐琼楼玉宇"则是对于红尘生活的恋恋不舍;"高处不胜  相似文献   

15.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从图书馆借来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从吃饭到上厕所,苏东坡的魔力令我手不释卷.苏东坡,这个人生路上风霜雨雪绵绵不断的眉山男儿,到底是怎样来烘焙自己的一生境遇,成为一位风光无限的旷世奇才的呢? 我最喜欢他的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文学典籍、正史裨书的记载,还是百姓口碑心目中的苏东坡,无不是成就卓著、功德垂范;无不称道其卓越的文学创作、全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旷达乐观的胸怀、勤政爱民的政德、仁慈善良的品性。但他自己对其一生功业的评价,却只有三个地名:"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的自嘲还是另有所指?所指的内容又是什么呢?从苏东坡在三地的创作、著述、思想修炼等各方面考量,更从东坡自己所看重和所坚守的思想核心进行研究,认为他所指的"功业"应该是其始于黄州、完成于儋州的三部书传及其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春池洗砚     
正向一位篆刻名家求了一枚闲章:春池洗砚。朋友见了就问,此句何来?我说,与苏东坡有点关系。前不久在眉山三苏祠转悠,见苏东坡书房"快雨亭"外有一环形小水池,是苏轼清洗砚台的地方。因为池水呈乌黑色,当地老百姓叫墨池。水其实是清的,因为地处僻静的角落,有修竹隐天蔽日,阳光照射不到,所以显得池水暗淡。  相似文献   

19.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20.
北宋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有一次去逛庙会.老和尚见他衣不出众,貌不惊人,就显得很冷淡,对他说:"坐."然后对站在一边的小和尚说:"茶."交谈了几句之后,老和尚发现苏东坡知识渊博,并非凡人,于是改变态度,谦恭地说:"请坐."又对小和尚说:"敬茶."最后,当老和尚了解到此人就是当时颇负盛名的苏东坡时,立即显得十分殷勤,笑容可掬地说:"请上坐."又连忙叫小和尚:"快敬香茶."临走时,老和尚请苏东坡题词留念,苏东坡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老和尚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