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5,(3):33-40
宪法具有政治权威和法律权威双重属性,而其规范性、制度化、强制性特征决定了其可以在司法中予以适用。囿于现有政治体制的要求,合宪性解释成为宪法适用的最佳选择。这是因为合宪性解释是解释方法与解释材料的结合,而且现有制度并未明确排除宪法适用的可能性。通过相关司法解释及案例的佐证,最终明确司法适用中合宪性解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司法实践中,法官应该绝对忠于法律,客观解释法律,以实现法律的公正与权威。然而,法官所采用的文义解释、目的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法意解释等解释方法都各有其主观因素,根本无法达到解释的绝对客观。因而,法律解释的过程实际上是客观性与主观性辩证统一的过程,法官真正应该追求的是无限接近法律的价值内涵而不是绝对客观。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的司法解释权是全国人大授予的,但由于“两高”的司法解释权具有内部效力,不具有普遍约束力,故“两高”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越权解释或使解释范围扩大等,从而严重损害了全国人大的权威。为了遏制这种不良倾向,有必要对司法解释权扩大化的表现及成因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法律解释是在司法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方法。具体而言,文义解释具有优先适用性,其次是通过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方法降低机械性的法律适用。在充分运用了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社会学解释,最终实现所有法律解释方法在司法过程中的融贯运作。  相似文献   

5.
地方官员随意干预司法案件的现象屡禁不止,这种司法权地方化的行径严重削弱了司法权威,侵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其背后有着深层复杂的体制痼疾和利益纠葛。破除司法权的地方化,必将有效地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制约官员干预司法的活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司法权力去地方化的过程是践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需要,也是把权力锁进制度笼子的过程,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6.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的司法解释权是全国人大授予的,但由于全国人大授权不明,导致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越权解释或滥用解释权或使解释范围扩大等,从而严重损害了全国人大的权威,为此,作者认为应当取消“两高”的司法解释权,通过完善全国人大制度和确立判例的约束力等方式来加强全国人大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7.
司法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维系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因此司法权威的树立对于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事业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但现在我国司法权威却是不断受到污染和冲击,司法权威流失现象严重。司法权威不立,法治焉存。文中从分梳司法权威的现象出发,剖析司法权威流失归因,进而提出树立司法权威的途径和方措。  相似文献   

8.
我国宪法和法律没有赋予司法解释普遍约束力。使司法解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推动力量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释主体在诉讼活动中的最高权威;二是应用司法解释能够提高司法效率。司法解释是最高司法机关在其权力范围之外对法律的解释,它不是有权解释,或者说,它仅仅是最高司法机关对法律的认识。司法解释和法官解释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9.
从司法权威到社会和谐的逻辑演绎.旨在通过司法的工具性价值来实现司法的目的性价值——社会和谐。司法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它的权威是受其它社会活动的影响和评判的,因而它的和谐效应也在全方位展开。司法权威的和谐维度是多方位的,它的政治维度是司法的人民性,法律维度是司法的正义性,道德维度是司法的真实性,经济维度是司法的效益性。  相似文献   

10.
司法文明是人类在长期处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法律文化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是文明社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疑罪从无是现代刑事司法体系的重要原则,在促进人权司法保障、防范和纠正冤错案件、维护司法权威、实现司法公正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践中疑罪从无贯彻与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疑罪从有、疑罪从轻、疑罪从押等现象损害了司法公正,侵蚀了司法权威。随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从司法文明理念入手,重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取消不合理的考核制度等,为实现疑罪从无创造理性的环境,推动了司法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实证分析为方法 ,透过中国司法权威弱化的种种客观表现 ,剖析了导致中国司法权威弱化的原因 ,并就如何加强中国的司法权威提供了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2.
司法公正、高效与权威,是我国法院司法工作追求的价值目标。目前我国司法公正、高效与权威的实现存在哪些障碍?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障碍及解决之?文章试从当今我国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有关公正、高效与权威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从立法层上提出自己看法与建议,以期在我国快速建立起公正、高效、与权威司法体制。  相似文献   

13.
宪法语言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很容易造成同一宪法条文多种解释结果的产生,那么究竞是立法机关还是司法机关有权对其做出最权威的解释呢?在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议。由于宪法解释主体决定着谁能够最终决定宪法的意义。作为宪法解释的主体应当更有利于实现宪法保障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宗旨,而在这方面,由司法机关行使宪法解释权要比立法机关更具有优势,同时也是世界宪政实践的趋势。而且从司法的过程来说,宪法解释作为沟通宪法与宪法适用之间的桥梁,与宪法适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宪法解释乃是宪法适用的必要条件,而没有宪法适用。宪法解释也将失去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项旨在解决涉讼信访、树立司法权威的司法政策,判后答疑短期内有助于降低申诉率、上访率。但是基于其功能缺陷与危害性,长期坚持判后答疑将有损于司法权威。为了重建司法权威,人民法院应当将工作重心由诉讼外的司法政策转移到诉讼内的制度主体上来,并由判后答疑转向审判释疑。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当前的法治语境下 ,似乎只有司法具备权威 ,而仲裁则长期出于没有权威无人重视的境地。实际上这是对司法和仲裁误读的结果。相反 ,作为一种古老的纠纷解决机制 ,仲裁也需要权威 ,权威同样是仲裁的生命。我国目前仲裁不兴的根本原因在于仲裁权威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良好司法公信力具有维护司法权威、培育法律信仰、促使公民守法和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价值功能。从司法自身的内在要求而言,良好司法公信力在我国的实现有赖于司法主体、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这三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公信力。从司法的外部因素来讲,良好司法公信力在我国的实现有赖于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赖于民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有赖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有赖于司法经费的充足供给。  相似文献   

17.
转型中国的关系运作对于司法权威的影响重大,严重削弱了司法权威,要摆脱关系运作的负面影响,从关系运作到最终的作用对象法官入手,针对干扰法官的层层关系网,建立法官抵御关系侵扰的制度屏障,从而维护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8.
吴春娅 《文教资料》2006,(21):66-67
转型中国的情理运作对于司法权威的影响重大,严重削弱了司法权威,要摆脱情理运作的负面影响,从情理运作最终的作用对象法官入手,针对干扰法官的层层关系网,建立法官抵御关系侵扰的制度屏障,从而维护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9.
司法权威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应当享有的威信和公信力。司法权威的树立对于法官管理机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法官具有一定的独立地位;法官专业化和精英化;法官高薪制;法官严守职业道德。针对我国法官管理机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有必要加以完善,以维护司法权威,确保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0.
现代司法理念以现代司法所要求的独立、公开、效率等意识形态和精神实质来支配人们在司法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作为法治永恒主题的司法公正是司法制度赖以存在、取信于民并具有至上权威的根本所在,而现代司法理念对于司法公正的涵义、意义及其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