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婚妇女权益法律救济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当代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依宪治国,并高度重视制宪、修宪和行宪,力求探寻适合中国特色的宪政制度,使之臻于完善。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民主政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制度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2.
自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清末、民国宪政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从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发展道路.中国宪政建设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高级政权组织形式.人大监督的实质,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从制度上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公民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政的首要目标,使中国宪政有了最高价值内涵.以人为本是中国语境下的人权观,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3.
宪法惯例是宪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宪政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因符合宪政精神、实际操作需要及某些优良政治传统而被公众接受和认可,成为重要的不成文宪法规范,主要起着补充和完善成文宪法的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研究和发展社会主义宪法惯例能促进宪政实践,及时适应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宪政内容,完善宪政运作机制,培育民众的宪政精神,对实现真正的中国宪政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将“宪政之母”—英国的宪政制度与我国的宪政制度从历史的演进、基本内涵和基本框架进行对比研究,会发现虽然中国宪政发展模式是外来的,但并不是对英国及其它西方国家宪政制度简单的移植, 我们有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政体系。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宪政的实质、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一个涉及宪法、社会根本制度、政权组织方式等重大问题的概念.宪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和统治秩序.从西方宪政史的重要文献看,维护资产阶级私有制,实行多党制、议会民主与三权分立等制度,构成了西方宪政特有的内涵.我国已探索出一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宪政民主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6.
杨荣清 《大学时代》2006,(8):5-6,13
我国对宪政的追求已有百年,但今日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宪政,究其原因,主要有宪政文化的先天不足、宪政建设动力的缺失、宪政制度建设有缺陷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等,面对这些困境,我国的宪政之路该怎样走?本文认为,应积极培育中国的宪政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不可回避的议题,既涵义深刻、意义重大,又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显著的特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是一个长期的宏伟事业,复杂而艰巨。惟有深切认识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方能增强我们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事业不断深化、发展和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国际经济法宪政化的经济基础,WTO为其提供了组织与制度模式。内国涉外经济法宪政化是国际经济法宪政进路中的必由之路。但在理论上存在着主权、法律适用等障碍。在中国构建涉外经济法的宪政体系,应修改或完善相关的宪法规范及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开始的,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宪政一次次擦肩而过。今天,我们又站在历史的关节点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走宪政之路。因此我们应积极培育中国的宪政文化,为宪政建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宪政建设提供政治基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为宪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宪政的含义入手,分别就宪法的指导思想、限权思想、审查制度和宪政文化四个方面 论述我国的宪政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事实。然后从限权思想入手,从宪法的权威、司法权和公民的宪法权 利三个方面谈如何完善我国的宪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