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每个民俗学学者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科有多少经典或创新著作是翻译的结果,尽管这个问题常常被隐含了。民俗研究同时也是翻译研究,因为两个领域近年来愈发成熟和关系密切。无论是跨文化或语言研究还是对文化研究都离不开文本的翻译。这种翻译不仅能提供文本,同时也能在研究新的文化时促进文化协商。民俗学者必须面对民俗与翻译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回顾历史归纳出民俗与翻译研究的四个挑战。  相似文献   

2.
一、意义与方向历史民俗学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民俗学是研究历史上的民俗事象与民俗理论的学问。历史民俗学是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历史民俗学的研究。历史民俗学在中国尤其具有民族文化建设与学术建设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  相似文献   

3.
历史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民俗事象的历史研究与历史社会民俗事象、民俗记述及民俗评论的研究,通常包含民俗史、民俗学史、文献民俗志三方面。它与历史社会学与历史人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自己的学术特点。历史民俗学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民俗学界,钟敬文是中国历史民俗学的倡导者与建设者。历史民俗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范围、学科特征与研究方法,是一门正在生长的新型学科,它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流传于云南武定、禄劝一带彝区的彝文《劝善经》成书于明代,是现存木刻版较早的本子。《劝善经》通篇以道教《太上感应篇》为母题,结合彝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进行说教,其中的"解说"部分保存了大量彝族的民俗资料。这些资料是我们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和民俗变迁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建国后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培养了民俗学、民间文学相关专业人才,虽中间有所间断,但从1979年恢复招生以来,全国高校相继设立民俗学、民间文学等相关学科,开展民俗学教学活动,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对于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充实研究人员队伍,增强学科力量,普及民俗教育方面着力颇多。在民俗学学科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民俗学教学活动中的师资储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也日趋完善。其中,不乏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和理念创新,这些都成为推动民俗学学科繁荣发展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6.
2010年8月下旬,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学科与韩国历史民俗学会合作主办的中韩历史民俗与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参会者主要为韩国历史民俗学会成员和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也有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学者。大会就历史民俗学研究的历史和方法、中韩历史文化交流(尤其是温州地区与朝鲜半岛的交流)、温州区域文化研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会上  相似文献   

7.
历史民俗学与钟敬文的学术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的民俗学学术体系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悠久的历史文明,以探讨民俗事象、历史源流与民俗观念变迁为对象的历史民俗学在其中至关紧要.以钟敬文为代表的学者在20世纪前期中国民俗学兴起之初就关注着这一问题,新时期以来,钟敬文明确提出将历史民俗学作为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出了相应的理论说明与具体的研究部署,他在历史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上有着重大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8.
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民俗志在民俗学研究体系中占有资料基础部分的位置,但由于民俗学早已形成自己比较独特的研究风格,即必须直接“阅读”民众生活这个“文本”,故采取田野作业方法,所以民俗志就成为代表本学科特点的和占据主体位置的“研究方式”。在对此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民俗志研究者应进一步增强学科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意识实际包含着两个方向:检验修正与填补开拓,均关系到民俗学理论的建构。民俗志目前面临有“民”与“俗”即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由于得到一定解决,从而使民俗志文本模式正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论定的“经典文本”,是指“经典生成期传播”阶段的柳州彩调剧“第三方案”文本,由郑天健执导改编的歌舞剧《刘三姐》文本及电影《刘三姐》文本.由这些经典文本探讨文本呈现的传播语境,认定刘三姐经典文本的生成与雅俗文化的转向、北大歌谣学及中大民俗学运动、周恩来等领导人对地方曲艺之重视等文化动因有关;并关注抗战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西南剧展”与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自我呈现”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文学人类学和文艺民俗学的批评方法,对贾平凹的小说进行评论,认为贾平凹的小说从性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和民俗意识等角度对民族的文化心态进行了解剖,对文化性母题加以发掘,这正是贾平凹小说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