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被南朝诗人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白居易一生仰慕陶渊明,在思想上,他一方面对陶渊明洒脱恬淡、清高耿介的隐逸思想持有强烈的认同感,一方面又受限于自己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这种"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表现在白居易对待仕途折中于出入进退之间的"中隐"观念,通过比较陶渊明与白居易仕宦经历、隐逸思想的异同,从中窥视白居易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一直以隐逸、避世为后世推崇,在积极入世之外,他为后世留下了一条可以"独善其身"的出世之路。然而,陶渊明的避世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远离政治,事实上,陶渊明的"隐"中暗含了自己的政治倾向,这在他对理想社会"桃花源"的勾画中便能看出。本文便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线索,试图展开隐藏在陶渊明隐逸背后的政治哲学,探寻陶渊明"隐"而不"避"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3.
千秋 《初中生》2007,(12):14-17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他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诗歌潮流,因此陶渊明也被世人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白居易曾赋诗赞曰:“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经过贬谪之后人生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了"中隐"的心态。"中隐"是亦官亦隐,一方面通过做"闲官"而在物质上获得温饱富足,另一方面以富足的物质生活为基础在精神上尽情享受生活中的安闲快乐。这种心态直接促成了白居易和刘禹锡的一些重要词作的产生。宋代文人对白居易的敬慕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敬慕的着眼点便是他晚年潇洒闲逸的"中隐"生活。在"中隐"心态的引导之下,形成了文人词发展所需要的休闲享乐的创作氛围,唐宋词亦由此而兴盛。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山左诗人谢重辉是清初诗坛影响一时的"金台十子"之一,他对陶渊明的接受可谓是全方位的,由仕而隐的生活经历,傲岸不与俗伍的个性,使得谢重辉自觉接受了陶渊明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同时,他也自觉接受了陶渊明的诗文,在诗歌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效陶痕迹。  相似文献   

7.
贯云石是元代作家“慕陶现象”的个例。从他与陶渊明家世与经历中,从东晋与元朝种族歧视与官场斗争现实中,可以看到贯云石慕陶而走向隐居的原因。贯与陶的隐居行迹虽异,但以与对屈原、李白的景仰相较,于惺惺相惜之中,他对陶渊明则情有独钟。他歌颂陶渊明,效法陶渊明,诗词曲中描绘田园风光,赞美隐逸生活,“寄酒为迹”以抒发情怀,都酷似陶渊明。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隐于山野林泉的隐士们的代表。分析陶渊明隐逸原因、隐逸思想和隐逸后的生活,可以进一步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隐士,是中国古代隐士中最光辉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论陶渊明思想性格的矛盾性曹丽环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对我国后代诗人影响很大。一提起陶渊明,人们就会把他和“隐逸”“淡泊”“脱略世故”等联系在一起,钟嵘《诗品》说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历代陶诗论者大多也认为了是“闲适的”“浑身静穆”的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代著名诗人,几乎都与山水有缘,几乎都是写景状物的能手。堪称天才艺术家的苏东坡亦是如此。他的景物诗,独创一格,可与号称山水、田园诗人的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王维的作品媲美。陶、孟、王的景物诗的共同点是,长于描写隐逸之情,表现恬静之美。苏东坡呢?他一不隐  相似文献   

11.
归隐山水是我国汉晋之际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人生追求,然而能够实现隐逸生活的人却少之又少.仲长统有隐逸高蹈之心却始终放不下世事,他的隐逸理想也不得实现;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将众多知识分子所希冀的隐逸理想变成了现实.仲长统的《乐志文》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是作者详述个人隐逸理想的文章,然而两篇文章所描述的隐逸生活却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仲长统和陶渊明的性格和思想意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思想界的"儒、道、佛"融会,特别是"玄学"思想的影响是六朝隐逸诗流行的社会文化背景。动荡现实中,文人士子仕进无门,受道家"退避无为"的隐逸思想感染,逃避社会现实,隐遁山林,隐逸诗风行。隐逸有三种类型:"身隐"、"朝隐"(仕隐)、"心隐",这三类隐逸的境界和精神旨向各有不同。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13.
田玲 《文教资料》2009,(19):8-9
陶渊明的隐逸生涯显露出鲜明的狷者风度,狷与隐交织,难分因果.本文试对陶渊明的狷隐人格加以分析,以彰其节.  相似文献   

14.
李丽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25-27,82
王维和白居易同为隐士,却由于家庭背景、人生阅历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不同走出了不同的隐逸之路。从隐居动因的差异看,王维厌倦官场,白居易属于权变之术;从隐居的方式看,王维注重大隐,白居易倡导中隐;从隐居后的诗歌看,王维风格偏重田园,白居易钟情闲适。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隐逸诗人形象是经过漫长选择的经典化结果,中国文人选择他而非其他隐者或隐逸诗人,是因为他合乎中国文人对隐逸诗人的审美要求。本文通过陶渊明和孟浩然的比较,分析了陶渊明所具备的三方面素质,说明了他脱颖而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故里,一般人都说栗里。访陶的人问栗里何在?一般都答在星子县温泉陶村。对不对呢?试探讨。最早写渊明故里的是刘宋颜延之《靖节徵士诔》:“有晋徵士浔阳陶渊明”。梁沈约宋书隐逸传说他是浔阳柴桑人,肖统陶渊明传、唐李延寿南史,都同沈约。晋书说他是侃的曾孙,波阳人,记老笈贯。从刘宋到唐初,没有说渊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评述陶渊明对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的影响,兼及陶诗对白诗在艺术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白诗歌与陶诗的关系,很少有人论及。其实陶渊明对李白的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在李白的《古风》中,那些直接暴露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的诗篇,与陶渊明《饮酒》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极为相似。李白某些闲适隐逸的诗篇,不仅化用陶诗词句,甚至化用整首诗的意境。李白的某些五律和短小乐府风格淡远,亦有陶诗的影响在。李白对陶诗的神髓深有体会,又善于兴会属辞,因而他对陶诗的学习能做到神龙无迹。  相似文献   

19.
元和年间,尤其是元和六年后,士林间弥漫着一股既想超脱又不愿放弃世俗物质享受,既想追名逐利又企图向内心寻找心性自由的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隐逸风气。受此影响,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具有隐逸情怀的闲适诗,这些闲适诗不同于白居易的其他三类诗歌,它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白居易探寻其世俗化、心性化"中隐"之路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西方的"互文性"文本理论出发,揭示了陶渊明与张衡、束皙的关系,对嵘《诗品》品陶之说进行了补充。文章特别强调陈寅恪对古人"应具了解之同情"的态度的重要性,通过理论的阐发和诗文的对照,表明了陶渊明对汉晋以来文学传统的继承。同时,本文对《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指出,陶渊明与张衡、束皙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其平生的志业与人生的践履亦有差异,但是,隐逸的情怀与脱俗的高趣,却是其共同的追求。由此,张衡的归田与束皙的贫居成为《归园田居》诗的深层文化背景,陶渊明也成为这两位作家的异代知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